分享

陈氏伯万公、甲九公及皇帝岭垅底旱冲兆奎堂寻根溯源记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陈密辉   编辑:文翟

一、陈姓和“颍川堂”的由来

陈姓乃舜帝后裔,史称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先祖同为舜帝。

妫满是陈姓有据可考的祖先。史称周武王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封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境内),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他的子孙后代有以国为姓的,即为陈姓的由来。由于陈国国都建在淮阳,所以有“天下陈氏出淮阳”之说。战国时期田氏代齐,现在的田姓就是陈姓的一个分支,田齐的最后一代齐王建生子:升、桓、轸,长子升从第三代开始改姓王,其第7代孙王莽取汉而代之,国号新;三子轸复姓陈,其28代孙陈霸先取梁代之,国号陈,史称南朝。陈姓是中国目前第5大姓,人口约有7千多万。

据族谱记载,我们邵东皇帝岭垅底旱冲兆奎堂陈氏的湖南始祖叫陈伯万,邵阳开派祖叫甲九公。伯万公是南朝皇室后裔,出自陈氏最大的支派“颍川堂”陈氏。

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出河南省西境颍谷向东南流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古时称颍水为颍川。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颍川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的发祥地。“颍川堂”陈氏就是以所在地郡号为堂号的陈氏一支,始祖是陈轸(但有些资料上尊汉代陈寔为颍川堂始祖)。汉代开始,有些支派将堂号“颍川”书写成“颖川”或“頴川”,到底是误写还是通用现难以考证,但我认为颍水历经朝代变更却从未更名,将堂号书写为“颍川”更符合历史上的取名规则。

二、伯万公之前的源流

有人考证伯万公是陈氏第134世孙,是南朝陈宣帝后裔。

(一)世系简表

1、有虞氏世系简表

始祖虞幕—2世蝉—3世敬康—4世句望(芒)—5世桥牛—6世鼓叟—7世舜帝—8世商均(义均)—9世虞思(……约传52世)—61世遏父(阏父)

2、陈国世系简表(赐国姓—陈)

62世陈胡公满—63世申公—64世考公—65世慎公—66世幽公—67世厘公—68世武公—69世平公—70世文公—71世桓公—72世历公

3、齐国世系简表(陈姓—改—田姓)

73世敬仲(陈完)—74世孟夷—75世孟庄—76世须无—77世桓子—78世无宇—79世厘子—80世成子—81世常子—82世襄子—83世庄子—84世太公和(田和)—85世恒公—86世威王—87世宣王—88世闵王—89世襄王—90世齐王建

4、颍川陈氏世系简表(田姓—复—陈姓)

91世陈轸—92世陈婴—93世陈悇—94世陈轨—95世陈审—96世陈安—97世陈恒—98世陈愿—99世陈齐—100世陈源—101世陈实—102世陈纪—103世陈群—104世陈恭—105世陈奕—106世陈准—107世伯珍—108世陈匡—109世陈世达—110世陈康—111世陈英—112世陈公弼—113世陈鼎—114世陈高—115世陈泳—116世陈猛—117世陈道巨——118世陈文赞—119世陈谈先—120世陈顼—121世陈叔澄—122世陈汉立—123世陈霞—124世陈惟—125世陈永兴—126世陈文琥—127世陈拔—128世陈在—129世陈林—130世陈海—131世陈政寿—132世陈壹—133世陈文

5、陈伯万世系(12世)简表(江西迁湖南)

134世陈伯万(始祖)—135陈元和(2世)—136陈翔(3世)—137陈诩(4世)—138陈昭文(5世)—139陈省华(6世)—140陈尧佐(7世)—141世陈术古(8世)—142世陈康宗(9世)—143世陈祖三(10世)—144世陈奉三(11世)—145世陈文孙(12世)

(二)关于南朝

南朝(公元557年—589年)立国35年,共历三代五帝:陈武帝(霸先)(公元503年—559年)→陈文帝(蒨)(陈霸先之兄陈谈先之子)→陈废帝(伯宗)(文帝子,因年幼被其叔所废)→陈宣帝(顼)(文帝之弟)→陈后主(叔宝)。

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下若里人(今浙江长兴),其祖晋朝时从颍川(今河南禹州)迁入吴兴。陈霸先出身低微,但从小非常努力读书和练武,入仕后因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受到梁朝皇帝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逐渐控制了梁朝政权,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王朝, 改元永定,在位三年驾崩,葬在现南京市附近,谥为陈武帝。

陈霸先共有6子,其中五子早死,一子陈昌在北周做人质,在回朝继承皇位时被大臣侯安都害死,皇位由陈霸先之兄陈谈先之子陈蒨继承。皇位传到陈后主叔宝手中时,由于其沉迷酒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公元589年隋朝进攻时投降,最后病死在洛阳。南朝灭国后,陈霸先称帝前所杀的梁朝大臣王僧辩儿子王颁为父报仇将陈霸先的尸体挖出挫骨扬灰,陵墓尽毁,只余下2座石兽。

(三)关于陈伯万

族谱记载陈伯万是南朝陈后主之弟南郡王陈叔澄的后裔。陈叔澄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陈南瑛的,定居在江西泰和县,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丙辰科考中进士在朝中为官,到唐朝末年时陈南瑛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陈文(景思),唐僖宗时任太州起军使(其事迹在《新五代史—唐庄公》之中有记载),当时黄巢为乱,陈文(景思)派其二个儿子陈伯万、陈伯千招安李克用并留在李克用军中效力,后来李克用之子李存瑁代梁而立,是为后唐。陈文(景思)在后唐历任镇北将军、內帘御史等职,死后葬扬州金顶峰,陈伯万为不忘父葬之地,取字“顶一”、号“金峰”。

据史料记载,陈伯万体貌魁伟,双目炯炯,从小习武,随父征战时任行营都指挥使,打仗时身先士卒,屡战屡胜,被誉为“陈无敌”。梅山,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是指潭(今长沙)、邵(今邵阳)、辰(今沅陵)、鼎(今常德)四州区域内的峒蛮聚居地。梁代时梁将马殷受封“楚王”,建都潭州,后唐灭梁后马殷保持楚境独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诏令武军节度使兼湖广招讨宣抚防御使陈伯万率军征讨梅山峒蛮,陈伯万接诏时年已古稀,但他不畏艰险率子孙统领三军南下。到潭州后对马殷恩抚有加,与其订立“分守州郡”协议促其归顺后唐,为表诚意将三子利和留在马殷处为质,自己率军经湘乡到邵阳,驻军上梅黄杨寨下(今新化县西河镇鹅塘)。

陈伯万入驻梅山后细察民情,发现所谓的“蛮獠”乃是刀耕火种、狩猎捕鱼的苗、瑶等少数民族,而非打家劫舍的盗寇,如果用武力镇压,必将滥杀无辜、有违天和。其长子元和建议以恩抚之法平蛮得到采纳,于是出榜对峒蛮恩抚宣慰,苗、瑶等少数民族感恩归顺,伯万将其编入户籍管理,之后驻军与苗、瑶等民众比邻而居,相安无事。

公元925年后唐发生“优伶之乱”,庄宗李存勖死于兵变,湘境内楚王马殷死后,其部属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驻梅山官兵与朝廷失联,陈伯万便在新化横阳山专心传授武术,使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伯万公逝世后长子元和袭其职位,公元950年“楚国”灭亡,“陈家军”完成使命,集体退伍,全军皆民。

三、伯万公源流略记

据族谱记载:伯万公(约公元854年—947年),文公(景思)之子,字顶一,号金峰,配赵氏。原籍江西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于后唐庄宗同光2年(公元924年)任武军节度使兼湖广招讨防御使奉旨平定南蛮,以七十高龄,携子元和、亨和、利和及孙多人率军由湖北沔阳经潭州(今长沙)至邵阳县太阳三都(后又称邵州府上高县太阳三都),驻军横阳寨(又名横阳山鹅塘金台山梅子湾,即今新化县西河镇鹅塘村),后定居此地,殁后夫妇合葬鹅塘。鹅塘现存有伯万公夫妇合葬墓,还修有“颍川陈氏伯万公总祠”。  

伯万公总祠和伯万公夫妇合葬墓

而后伯万公三子中元和公留居新化,亨和公迁居沔阳(今湖北仙桃),利和公迁居湘乡,元和公之子翔公迁居四川阆中。传至九世分为永宗、康宗、齐宗、广宗、庆宗,其中庆宗回江西吉州,广宗徙四川阆中。伯万公现有后代百万之众,遍布全国各地。

伯万公六世孙陈省华(字善则)北宋进士出身,官至左谏议大夫,卒后谥太子少师、秦国公。省华公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长子尧叟是端拱2年(公元989年)状元,次子尧佐进士出身,三子尧咨是咸平3年(公元1000年)状元,兄弟三人俱拜相,号称“一门三相”;由于父子皆为进士出身,又称“一门四进士”;尧咨公更以善射著称,曾与卖油翁论射,传为千古佳话。省华公夫人冯氏太婆活到108岁,是名符其实的老寿星,皇帝诰封其为燕国夫人,招入宫中赐御制锦帐锦图。据史料记载,伯万公以下连续八代都地位显赫。

尔后,三尧公的后人各公长子奉祖命迁回湖南新化鹅塘,各公次子迁回四川阆中,各公三子及其后人皆定居河南新郑县宰相陈村。其中尧叟公长子师古生长子永宗、尧佐公长子述古生长子康宗、尧咨公长子敏古生长子齐宗,是伯万公座下永、康、齐三宗之祖。

伯万公到永、康、齐三宗世系:

始祖伯万—第2世元和、亨和、利和—第3世元和生翔—第4世翔生诩—第5世诩生昭文、玿文—第6世昭文生省华、省时—第7世省华生尧叟、尧佐、尧咨—第8世尧叟生师古、尧佐生述古等十子、尧咨生敏古—第9世师古生永宗、述古生康宗、敏古生齐宗。

有些伯万公后裔修族谱时将“江州义门图”置于族谱之首,据考证这是错误的。江州义门陈氏虽说也是南朝陈国后裔,但却是以江西德安县永清村以陈旺为开派祖的陈氏大家族,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奏请分家后而散布各省。伯万公之祖先南瑛公在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中进士时已居江西泰和,而江州义门开派祖陈旺唐文宗中叶(公元832年)才从庐山迁入江西德安县,伯万公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迁居湖南新化鹅塘,而江州义门陈氏于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才分家来湘,所以陈氏伯万公系并非江州义门系。

四、甲九派源流略记

族谱记载我堂是伯万公座下永宗之后甲九公的后裔

据邵阳陈氏《德星堂》清光绪33年丁未四修族谱(该谱尊甲九公为开派祖)记载,伯万公第十七世孙辛三公(永宗后裔)生二子,长子甲八公迁居益阳,次子甲九公到邵阳开派。该族谱记载:甲九公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化鹅塘迁居邵陵南路谷州竹山铁禾场(今邵阳县谷镇清水村);甲九公的生殁不详,葬邵陵开化都银杏岭,配王氏,葬仁风都(今邵东县简家陇镇和野鸡坪镇大部)黄帝岭(今皇帝岭)野障山道士坪(今高桥上沙坪),夫妇均勒碑;甲九公生一子朝富(又名文富),朝富生一子弥秀,弥秀生五子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海。必荣公生三子铭、锦、鏻,必华公无后,必富公生二子宣、聪,必贵公生一子贤。

据我堂历代口传,很久以前一个男子从新化鹅塘(或邵陵南路)来到今邵东县皇帝岭垅底的高桥附近和王姓女子成婚并诞下后代,可惜王姓女子很年轻便去世了,葬在现高桥附近的上沙坪,其丈夫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便回去了,这个男子就是甲九公,女子便是王氏老太祖母,至今王氏老太祖母的坟茔尚存,上世纪八十年代还重新立过碑。这个传说解答了为什么甲九公葬在邵陵开化都而王氏老太祖母却葬在邵东高桥的疑问。至于甲九公为什么会来高桥和王氏成婚,回去之后有没有另组家庭和另外诞下后代,现无资料可考。

另据邵东宗亲陈胜乔先生走访皇帝岭江子冲90多岁老人陈巨占等人得知:甲九公从邵阳谷洲铁禾塘迁居皇帝岭娶王氏祖妣为妻,居住在皇帝岭山下太平村(今属三江村)大屋场对面的“水原屋场”,此房屋购自当地刘姓人家。甲九公夫妇在“水原屋场”生四子,除朝富公外,其中二子过继给他房,一子夭亡。甲九公夫妇在“水原屋场”生活一直到去世。甲九公生前要求死后葬回南路。他死后,后人按他要求,从“水原屋场”抬棺经江兴村(今属三江村)百步磴翻越皇帝岭到邵阳,将他葬在开化都银杏岭。王氏祖妣则葬在皇帝岭山下的道士坪。

以上两种说法,哪种为真,目前尚无古代文献证实,笔者将它们收录于此,供大家参考。

永、康、齐三宗到甲九公世系:

第9世永宗—第10世祖一—第11世奉一、奉二—第12世奉一生文显、奉二生文礼、文仁、文成、文贵—第13世文显生君晚—第14世君晚生仲孝、促烺—第15世促烺生恬—第16世恬生六五—第17世六五生辛三—第18世辛三生甲八、甲九。

据《德星堂》四修谱记载,甲九公后裔各房分居各地如下:

1、必荣公房:铭公后裔居竹山(今邵阳县谷州镇清水村)、黄金岭(今邵阳县南部)、水东江(今属邵东)、仁风都(今邵东简家陇和野鸡坪)、石屯营(今邵东野鸡坪)、肥田桥(今邵东佘田桥),并迁居城步、祁阳、衡阳、宁乡等地;锦公后裔居杜家田(邵阳县南部);鏻公后裔居小江水、木山头及仁风都(今邵东简家陇和野鸡坪)。

2、必富公房:宣公、聪公后裔居小江水、木山头、石塘垅底、白旗冲各处。

3、必贵公房:贤公后裔居开化都堆塘(今邵阳县郦家坪)。

据三宗合修族谱记载,我堂是甲九派富公房钢公位下廷珑世系。

甲九公到廷珑公世系:

第18世甲九—第19世朝富—第20世弥秀—第21世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海—第22世必富生宣公、聪公—第23世宣公生瓒、钢、伦、鉴、钊、铎—第24世钢公生永礼—第25世永礼生志缘、志全—第26世志全生宗凤—第27世宗凤生廷珑。

五、族谱和字辈

(一)族谱

族谱作为家族文献,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意义。隐恶扬善是族谱自古以来的特点,大多数家族规定“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和早夭”等不能入谱。

新化鹅塘陈氏伯万公后裔到明朝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才开始首修族谱,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二修,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三修,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四修,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六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七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八修,公元1935年九修,公元1996年十修。

(二)字辈

字辈,又称行辈、班辈、派语,是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字辈是一个家族的印记,便于了解家族繁衍、迁徙等信息,其寓意均为祝福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吉祥安康和兴旺发达等。字辈常由四言、五言或七言诗组成,也有对联形式的,还有流水班辈等。新化鹅塘伯万公后裔族谱上订的字辈是五言诗,自始修族谱至今共有订有三次字辈排行。

1、第一次的老字辈:

伯传和翔诩  昭省尧古宗  祖奉文君仲  监六昌先通  

英才景文智  广材元学兴  立有虞明之

2、第二次:清乾隆四十九年癸卯永、康、齐三宗合修族谱时订字辈排行,从35世始:

惟今能显远  历代善名扬  端自开基厚  继因衍绪长

量材修正业  素位守彝常  礼乐家声振  诗书世泽光

香台恢祖德  义柱焕宗堂  余庆原星聚  支延万祀昌

有些支派自修族谱中将字辈第4句中的“长”写为“良”、第5句中的“正”写为“本”、第8句中的“世泽”写为“经训”、第9句中的“祖”写为“令”、第10句中的“宗”写为“华”。

3、 第三次:公元1996年合修族谱时订字辈排行:

 玉蝶良时续  承启谱新章  举族重科教  兴国做栋梁

 奉献争榜首  功勋冠华疆  淑林绵景瑞  颍涛佐朝纲

 舜道御天马  雄才源黄阳  龙腾映虎跃  寰宇溢芬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的老字辈只在新化鹅塘和少数支派中流行使用,分居各地的伯万公后裔各支派在没有合谱之前大多数都自修族谱并自订字辈,直到清乾隆癸卯年永、康、齐三宗合修族谱订新字辈后才统一按新字辈来排辈。

有人提出疑问,第一次订的老字辈有35个字,怎么只排了34辈?而且寓意晦涩难明,读来拗口之极。据考证,新化鹅塘陈氏首修族谱是明朝弘治6年(公元1493年),是在伯万公来湘568年后,因此只能在每代具有代表性的祖先名字中抽取一字凑成字辈,老字辈中的第二字“传”不是用来排辈的,只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先祖的名字和第一次的老字辈对比可知:

一世伯万(伯)、二世元和(和)、三世陈翔(翔)、四世陈诩(诩)、五世昭文(昭)、六世省晔(省)、七世尧佐(尧)、八世术古(古)、九世康宗(宗)、十世祖三(祖)、十一世奉三(奉)、十二世文孙(文)。

查阅1996版陈氏合修族谱时,发现我们家族的源流从第32世“国”字辈(世、大、正、学、国等疑为甲九派流水班辈)一下子就跳到了第35世“惟”字辈,中间空缺了2辈,甲九派下有些房系也是如此,有人说是修谱时搞错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个人推测,在清乾隆癸卯年永、康、齐三宗合修族谱之前伯万公后裔根本没有合过谱,各宗各派都是自修族谱自订字辈,到三宗合谱时大家可能达成共识:凡是合谱后各支派废除派内字辈,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统一启用合修族谱时所订字辈并按第35世的“惟”字辈开始排辈。不然的话族谱上有2辈空缺的话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和天大的笑话,这么大的错误为什么会在甲九派几房同时出现?即使错了一次也可能一错再错,难道后来多次修谱都没人发现错误并提出异议?此事因无资料考证只有暂时存疑,以后慢慢再找资料考证。

六、兆奎堂源流略记

(一)兆奎堂

族谱显示我们家族第28世祖世安公明万历年间就居住在离高桥不远的水口村白泥坳,第31世祖学礼公约在清康熙年间迁至旱冲,立堂号“兆奎堂”,寓意是预兆子孙后代魁星高照、人才辈出。至今我堂有些祖坟还在白泥坳,每年清明节都会去扫墓。

(二)兆奎堂源流

兆奎堂各房的源流记载在1996版永、康、齐三宗十修的《陈氏合修族谱》古装版卷17中:甲九派富公房钢公位下廷珑世系,住黄金岭(皇帝岭)垅底冲。世系为:

第27世廷珑—第28世廷珑生世安—第29世世安生应贵(相五)—第30世应贵生正宾(秀生)—第31世正宾生学礼(爵禄)—第32世学礼生国栋(茂昌)—第35世惟字辈  国栋生惟思(有敬)—第36世今字辈 惟思生今辑(疑为揖),今辉。

第37世:能字辈  今辑(疑为揖)生能照(增寿)。

第38世:显字辈  能照生七子 显一、显发(益兴)、显察(其兴)、显宦(顺兴)、 显家,(业兴)、显宽(合兴)、显定(进兴)。

第39世  远字辈

显宦(顺兴)生子远曜(俊德)、远晰(雍德),女玄。

显家(业兴) 抚子远晰(雍德)、女二:长二、次带。

显宽(合兴)生子远皋(贵德)、 远昭(勤德)、 远熏(长德)、

远阳(同生),女二:长三、次细。

显定(进兴)生子远晤(明德)、远映(积德)、远暄(志德),女尚。

第40世:历字辈

远晰(雍德)生子历琨(密辉)、历珣(亿辉)。

远皋(贵德)生子历庚(立耕)、 历吾(立武),女二长招、次晚。

远昭(勤德)生子历泓(昭实)、 历泽(招云)、历汪(会清),

女二:长文满、次秀华。

远熏(长德)生子历家(永)、历业(伊春)、历传(登高),

女三:长玉梅、次玉春、三玉满。

远阳(同生)生子历华(立华)、历贵(益华),女二:长翠琼、次燕琼。

远晤(明德)生子历辉(永华),女五:玉荣、爱荣、雄荣、益荣、圭云。

远映(积德)生子历炳(少华)、历炜(伟华)、历灿(新华),女菊香。

远暄(志德)生子历煌(文华)、历耀(国华),女二:长丹凤、次小红。

第41世:代字辈

历琨(密辉)生女代伟(宇琦)。

历珣(亿辉)生女代卓(灿)、子代英(昊)。

历庚(立耕)生子代仕(建国)、代信(清平)、女三:成香、冬莲、花莲。

历吾(立武)生子代俦(凯)、女殿。

历泓(昭实)生女芳娥、代儒(玉葵)、秋菊、季兰。

历泽(招云)生子代佑(科平)、代位(红林)、女淑勇。

历汪(会清)生子代佳(改阳)、女素阳。

历家(永)  生子代侃(祈霞)、女茜。

历业(伊春)生子代侍(达)。

历传(登高)生女文文。

历华(立华)生子代候(丹)、女思宇。

历贵(益华)生子代倚(发林)、奥林。 

历辉(永华)生子代伯(林)、代仲(庆林)、女艳艳。

历炳(少华)生女代俊(敏)。

历灿(新华)生子代杰(强、又名镇强)、女丽(镇岚)。

历煌(文华)生女代仁(媛媛)。

历耀(国华)生女佩、柠(小曼),

七、旱冲老堂屋和大(dai音)园山

由于先祖当年迁居旱冲时买的是庄房,和陈氏其他支派公用一个老堂屋(原邵东县简家陇镇爱国村8组陈家屋,现归属建成村),至今百年老堂屋尚存,但已破败不堪。显字辈及其后人开枝散叶后在旱冲、金尧的老虎冲、高桥的大山冲等地开了多处新堂屋。  

老堂屋、旱冲和皇帝岭

我堂葬祖坟山的大园山在旱冲的冲尾,位于原爱国村六组陈氏屋后,距离旱冲老堂屋只有几百米远。

八、关于祠堂

在高桥陈家铺附近有一个“楚公祠”,是方圆数十里唯一的陈姓祠堂。祠堂坐南朝北,西南方与皇帝岭遥遥相对,北距蒸水约200米,是清代为纪念伯万公永宗座下甲九派后裔陈思楚而建,故名“楚公祠”。祠堂石大门框上刻有阳文对联“據仁里上游平头两派、廓义门旧样庙貌千秋”。解放前的“楚公祠”因有人管理比较完整,新中国土改时将祠堂分给族外没有住房的贫苦农民居住,以致祠堂破败不堪。早几年有人将祠堂的石门框和石雕刻等全偷卖了,祠堂现已片瓦不存。

九、几点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