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记忆】正月耍狮子,童年里的文化娱乐大餐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授权乡土天下独家发布,严禁抄袭

作者:姚起  陈胜乔

正月耍狮子,在湖南邵阳地区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家皇帝岭大多数村子还没通电,正月里围炉夜话,突然听到隐约的锣鼓声,侧耳细听,那是耍狮子的来了。
 
最高兴的是孩子,立马打开门,伸长脖子张望,只见对面山岗上火把和手电筒光晃动,锣鼓声越来越近。屋里的大人赶忙拿一挂炮火(鞭炮)站到堂屋门口,等狮子队一到噼里啪啦放起来。
 
很多邵阳90后、00后对家乡耍狮子的往事不了解,以为它就像徐克拍的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那样:武林大会上,两支狮子队相遇,为争狮王桂冠,双方在高空跳跃相斗,直到一方败下阵来。
 
相比广东人耍狮子重高空表演,邵阳人耍狮子有所不同:一是所耍的“狮子”外形不一样。广东“狮子”全身长毛,浓眉大眼,是“武狮”(又叫“毛狮”);而邵阳“狮子”的头是木雕的,狮身多半是一块布,无毛,是“文狮”。二是邵阳“狮子”表演内容更丰富,既有武术、杂技表演,又穿插戏剧故事,笑话百出,更有看点。在没有手机、电视等娱乐的年代里,它是农村人最丰盛的文化娱乐大餐。

农村狮子头形象 
邵阳皇帝岭耍狮子还有一个独特节目:“转歌”(又叫狮赞)。狮子队敲锣打鼓进了主人家的堂屋后,等“小狮”表演完“二龙抢宝”(四人参加表演,两人一组各扮演一只小狮子),忽听一声:“锣鼓暂切莫响,我有几句话讲……”屋里的打击声顿时停下来,这时候,“转歌”(狮赞)开始了。
 
“转歌”内容通常是,歌者先代表狮子队感谢主家热情接待,说一些到贵府拜年叩节,恭喜发财之类的客气话。然后赞扬主家勤劳能干、事业有成,比如去年砌了新屋、子女考上大学、收儿媳妇等。最后是祝福,说一大堆好话后,总结一句“小狮吵烦过后,贵府长发其祥”。这时候碰到有文化,会“转歌”的主人,对方就会接过话头,也“转”上一段两段话,答谢致意。
 
别小看耍狮子“转歌”,那是需要两把刷子的。因为“转歌”的每句话要押韵合意,这要求歌者不仅肚里有墨水,而且要反应机敏。笔者曾多次听皇帝岭林江村老村长陈桂元“转歌”,不仅语句高雅达意,而且口齿清楚,抑扬顿挫,特别是反应快,甚少停顿,一气呵成,让人拍案叫绝。也有歌者本身水平不高却爱表现,抢着“转”上几句后,就咿啊半天“转”不出下一句,让人听着干着急。
 
“转”完歌,锣鼓又响,接下来表演武艺。先后出场几个人,拳、棍、刀、剑、凳、锏、铁刺等武艺,选几套表演。
 
邵阳耍狮子要遵守一个规矩:表演者必须从堂屋的右边(背向神龛面向大门的右手边)出场,右起右收,一个来回,开拳有礼,收架有礼。为什么要右起右收呢?因为按邵阳习俗,左边是大边,是主位。右边才是客位。假如狮子队的人从堂屋的左手边去开拳,就是以客欺主了,犯了大忌。
 
武艺演过,老狮出场了。一个逗狮人左手提一根齐眉棍,右手握把烂蒲扇,头上捂个鬼脸子(土地公公面具),装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用扇子敲着棍子一步步把老狮从门槛处逗进堂屋来。老狮头一晃一晃的跟着蒲扇走。走到左边的堂屋中间,戏狮人转过身往左边一拍,老狮就一纵步跳到右边,后面舞狮尾的人,趁纵起的时候,就钻进了狮被底下,把狮身拱起来。随着逗狮人“哦嗬呵,哦呵呵,哦呵,哦呵……”的逗引声,老狮或纵,或跳,或回头,或转侧,或腾扑,或卧俯,或搔痒,或啧嘴,或窜走。舞过四个方向,是谓舞四门,也就是“四门进财”。

 耍狮子土地神面具
 继而,逗狮人缓缓沿逆时针方向逗引老狮到大门口,引着其左右腾跃,憨态百出,然后,将手中的齐眉棍横置于地,用蒲扇在棍上从左敲打到右,再从右敲打到左,引狮头嘴巴如张合状,啪啪有声,至齐眉棍中间,舞狮头人暗出一手自狮口出,将齐眉棍,从地下捡起甩个圆舞丢在地上,如一只鸟啄食一重物而不堪其重。复逗戏一会,依原样,让老狮横含齐眉棍转身面朝主人神龛,由舞狮尾的人背拱狮被反手接住齐眉棍,这时的狮子就如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再缓慢戏耍一会,由狮嘴复叼齐眉棍入口,平扔在逗狮人手中。逗狮人再用扇拍左,狮右跳,拍右,狮左跳,整个故事就算完成。这个故事名叫“喜鹊衔财”。
 
接着再由小狮出场,四个人舞着两只小狮子在堂屋里环绕一圈,送老狮出堂屋门。至此,狮子拜年的仪式完成,狮子队一路锣鼓喧天敲出门来。
 
严格来说,邵阳人耍狮子如果仅止于此,没多大看头。实际上,这仅是基本套路,真正精彩大戏还没开始呢。
 
邵阳皇帝岭耍狮子的精华和高潮要到“狮子打座”的时候。所谓“狮子打坐”,是指狮子队受邀请在某个大院里长时间表演(有的两三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其表演内容总的来说有二:一是功夫,二是故事。
 
先说表演功夫。
 
起先是普通武术表演。拳、刀、剑、枪、棍、凳、耙、锏等诸般武艺样样上演。也有双人持刀、剑、枪、棍、凳对打的。这时看的人多了,表演者也特别卖力,只见打拳的脱光上衣,打得呼呼有声,一伸脚一出拳都见桩劲。舞刀弄剑的只见兵器闪动,只有隐隐约约的人影。
 
武艺演过后,表演杂技功夫,什么“翻杠子”、“翻水车”、“摇纺车”、“老鼠子沿梁”、“砌牌楼”、“箍团仓”、“砌宝塔”等都出来了。
 
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开桶子”、“半天云中摘金瓜”、“赵公打虎”等硬功夫表演。
 
“开桶子”是武侠书上讲的外家功夫排打功。表演者先演练一路铁尺,再运足气,拿一根铁尺往自己的前胸、后背、手上、脚上、两肋、头顶、前额等地方猛击,打得啪啪作响,然后倒转铁尺在胸腹肋骨之间猛戳,是谓“放小点”(即称点穴)。
 
这种功夫,其实有巧。记得有一年简家陇野鹅塘姚姓族人率领狮子队去外地认房亲,当地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把师,在我们耍坐堂狮子时表演了一次。我们向房亲一打听,是个外姓人,怀疑他是来挑事的。马上请当地房亲找来一把磨得锋快的菜刀,让家球叔表演“利刀砍胸”。只见家球叔拿菜刀在左右胸部和左右手上连砍几十刀,砍着咕咕作响,算扳回了一点场子。我怕老把师继续生事,就走到他面前打了个拱手礼,借他的铁尺过来看看。回身到场内,两手倒提铁尺,站个弓步桩,抓住铁尺的顶端,往头顶连打三下,那铁尺就被甩打成牛叉样。再换过一根,如法炮制,把两根弯了的铁尺,归还给他。老把师看了脸都变了颜色,一个劲说小师父厉害。
 
其实我哪有他想的那么厉害,我只是巧用了物理原理。因为铁尺前面是三叉形,越到前面越细,并且主刺长出两边副刺几寸,前轻而后重,并且重很多。我是利用击打速度快、摆幅的力度,轻巧折弯了它。老把师没学过物理,不懂这一课。
 
“半天云中摘金瓜”更惊心动魄。这个节目很多狮子队耍不来,一是因为本身危险系数大,二是难找到好道具。它是拿一根三丈长的竹子竖立,五六人以弓步蹬住靠地面的顶端,各出双手扶牢。表演者手攀足登竹杆攀沿而上,到顶端摘下预先吊在上面的红花,含在口中。然后,双手抓牢竹杆在上面“插天树”(头朝下,脚朝上)。下面的人缓缓转动竹杆,令其旋转。继而将后腰顶在竹杆顶端,再把双手双脚打开,成仰卧状,是谓“金蟾晒肚”(蛤蟆晒肚),地面的人依旧缓缓转动竹杆一圈。接着是表演者右手抓住竹杆,右脚蹬住竹杆,左手左脚打开,就形如一只张开翅膀的鸟,也是缓转一圈,是谓“大鹏展翅”。最后是表演者倒伏竹杆上,双胯夹住竹杆,头上仰,口含红花,双手打开滑翔而下,是谓“枫树落叶。到这时一个“半天云中摘金花”才算圆满完成,据说我们野鹅塘发积堂姚家的狮子耍了两三百年,在这个故事上曾折过一个好手。

 空中高难度杂技
最难耍的是“赵公打虎”。打虎分小打和大打。“小打”简单些,由打虎人提火叉(一支三叉上面用棉球醮了汽油点上火),与一个耍小狮的对舞。其间小狮要倒翻筋斗,戏狮人要打“蛤蟆扑水”,并且那火叉要从戏狮人肩上滚到手掌,左肩滚过滚右肩,那火光滚动起来颇像杂技,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大打”是戏狮人拿猎叉与老狮对舞,这个是高难的动作,狮子要像广东狮子一样纵步窜上桌子,戏狮人要手拿火叉打空翻。这个功夫今后怕是会失传了,因为难度大,要练成须吃不少苦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娇生惯养,很少有愿意去练的。
 
再说表演故事。
 
 精彩、惊险的功夫表演告一段落,接着就由“花子”出来打岔。只见一个叫花子打扮的人,面罩“鬼脸子”,左肩扛一根齐眉棍,右手倒握着一把烂蒲扇,边走边用蒲扇的手柄敲打棍子,唱起了莲花落。比如“五古怪”、“算命瞎子下湖北”、“花子讨赏”等等,都是花鼓戏台上三花子唱的,又出脆,又搞笑的东西。当然,每曲都只唱那么一段,来活跃气氛。
 
这个时候主家可以与狮子队商量耍些什么故事,也可以用“转歌”的形式说出来。比如说:锣鼓暂且停音,我有数言表亲(有人接舌“是…呀),王狮一般来到呀,寒舍太缺礼性呢(是…呀),一来没有糖茶呀,二来没把烟敬(自谦),行行礼数欠缺,望请大家谅情(是…呀),贵班武艺高明,功夫精彩绝伦(是…呀),要求耍个故事,蔡三耕田就行。(是…呀)各位回龙转驾,个个禄位高升(是呀)。下面就可以接着开锣,耍“蔡三胡子耕田”了。
 
“蔡三胡子耕田”说的是明朝正德皇席微服私访,走到江南某地,腹中饥饿,在路边唉声叹气,正好踫上蔡三胡子的老婆往田中给三胡子送饭,看正德皇帝饿得厉害,就分一半饭菜给他吃。后来,蔡三胡子发现当天的饭少了,就盘问自己的老婆,婆娘起先隐瞒不说,被三胡子暴打一顿,三胡子诉说他没饭吃时的种种艰辛,蔡三胡子婆娘劝说丈夫要做好事有好报。后来,正德皇帝果然破额提拔蔡三胡子当县官。这时的老狮就扮成一头耕牛,狮头上绑缚一对铁锏充牛角,由蔡三胡子边犁田边唱。唱、说都有戏词,就不一一赘述了。
 
除了“蔡三胡子耕田”,“冬姑娘过渡”这个故事也经常演。它讲的是“华山救母”的一个片段:李林宝要去救母,须要过某个渡口,他只能化妆成一个女子蒙混过去,在船上被公调戏,沉着应付,最终没让把渡的公沾到半点便宜。表演时,地下放一床席子,两个舞狮人一左一右躺在中间,一人搭起脚翘起狮头,一人搭起脚翘起狮尾。两人各出一手撑开狮被,狮尾绑上齐眉棍一根做船桨。一条船就这样装出来了。表演者一人演艄公,一人演冬姑娘。戏词戏曲都是花鼓戏的片段。那些词儿虽是俚语,却很有趣味性,都是男女对唱,大家都很爱听。例举两段:
 
公):天黑黑,地黑黑。今夜姑子船上歇。莫被盖,盖荷叶。莫席子,船板贴。莫枕头,手臂贴。公的肚皮宽,姑几杂肚皮窄。肚皮拱,姑几杂肚皮乙。杂肚皮黑,姑几杂肚皮白。宽对窄来,拱对乙,黑对黑来,白对白,困到深更并半夜,抱起杂姑几翻一侧,姑几呀,看你是明白不明呀白。
 
(冬姑娘):天黑黑,地黑黑。今夜奴家船上歇,莫被盖,盖荷叶。莫席子,船板贴。莫枕头,手杆贴。的肚皮宽,奴家的肚皮窄,的肚皮黑,奴家的肚皮白。的肚皮拱,奴家的肚皮乙。宽对窄来,拱对乙,黑对黑来白对白,困到那个深更并半夜,抱起那个翻一侧,呀,好比那个为娘的带崽歇。
 
邵阳人耍狮子对唱歌词就这么有趣,不一一例举了。
 
邵阳农村耍狮子表演最多的故事是“送财神”。那是让一个人顶着老狮头,用狮被包裏全身坐在一条长凳上扮一棵摇钱树,身下放一面仰放的铜锣作聚宝盆,里面放一些米和一个红包。然后,主演者歪戴一个“鬼脸子”上场,用道白的形式请出一个男扮的女角(类似京剧里的花旦),两个人一左一右一边摇着狮子头,一边唱一些花鼓小调,比如“绣麒麟”、“十月子飘”、“十八摸”什么的,打情骂俏。最后唱了“四门滚财”后,主角一人就唱一些祝福的话,双手端起铜锣(聚宝盆)送给主家。故事至此宣告结束。
邵阳人耍狮子的故事和名堂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只说了个大概。其他如“野鹅孵蛋”、“老猪婆呷糖”、“麒麟送子”等,也别有意味,就不一一赘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正月,不管夜黑风高,冰雪交加,笔者几乎夜夜跟着村里的狮子队串门走户表演,也曾看过不少别的狮子队表演。可以说,耍狮子贯穿我的童年和少年。它让我享受了乡风民俗带来的欢乐,以及邻里乡亲的纯朴感情。耍狮子得到的一碟瓜子、一杯热茶,已浓缩成人生记忆。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其中有一年在老家过春节,我问村里人现在还耍不耍狮子,回答说早已不耍了,原因是一来很难凑齐那么多人,二来大家现在有手机、电视看,哪里还愿意去熬夜受冻。
 
打听当年“转歌”的那位老村长的情况,得知他已作古多年,不禁惆怅。斯人已逝,当年他“转歌”说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却言犹在耳。
 
时间真是太厉害了,仅仅几十年,就把越来越多的农村乡亲带进城市,而且碾碎了很多传统风俗,使大家弃之如敝履,哪怕它们已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站在故乡的原野上,望着空荡荡的村庄,感觉也许用不了多久,很多事物都会被时间抹平,消失不见。(全文完)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
姚起,微信名横空一鹤,湖南邵东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作全国几十家纸媒发表,入选《当代百强华语诗人》《中国实力诗人诗选》《诗人年鉴》等数十种选本。

陈胜乔,湖南邵东人。早年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尽绵薄之力推介家乡的历史文化。


主编:陈胜乔  编校:文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