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源与林则徐:一对生死不渝的知己,开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闸门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由乡土天下独家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陈胜乔   编辑:文翟

道光二十一年(1841)7月,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在江苏镇江。

这位孤独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年过半百的林则徐。两年前,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受命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通过周密部署、雷霆出击,次年6月,将从英国鸦片贩子手里收缴来的近2万箱鸦片(约237万余斤)集中到虎门海滩销毁,并把他们驱逐出境。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最初得到朝廷肯定和赞扬,但仅仅一年后,因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兵锋直指北京,被吓破胆的道光帝和投降派官员决定拿林则徐当“替罪羊”,诬陷他禁烟挑起事端和防御不力,将他革职查办,并向英国割地赔款,换取英军退兵。

1841年5月,道光帝发布圣旨:将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当年6月又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从禁烟功臣到变为流放边疆的罪臣,英雄憋屈,天地呜咽。但此时的林则徐,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心系国家的安危。痛定思痛,反思大清帝国与英帝国战争一触即溃的原因,深刻认识到外强中干的清帝国无法抵挡英帝国坚船利炮的攻击。他迫切想见一个人,一个生死不渝的知己,期望他写一部大书,让国人认清世界形势,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保家卫国。

这个人就是比他小9岁,时年47岁的湖南邵阳县人魏源(今隆回县司门前镇人)。

林则徐和魏源,如今都驰名天下,一个是虎门销烟、奋力抗英的民族英雄;一个是中国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但很少人知道,林魏两人是一对生死不渝的知己,是他们联手开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闸门。

 林则徐和魏源画像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林则徐54岁,时任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比省委书记高一级),而魏源此时45岁,却还是一个考进士屡试不第的“老举人”(魏源直到50岁才考中进士),以给地方官当幕僚为业,属编外人员。按传统官爷的脾性,以林则徐的地位、身份,不屑于看魏源一眼,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林则徐对魏源非常敬重,视为知己。

林则徐之所以视魏源为知己,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是彼此都是天纵之才,惺惺相惜。林则徐本身极具才智,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6 岁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魏源虽然考进士屡试不第,但公认才华卓绝。他是16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据《清代朱卷集成》记载,魏源在北京应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名,时称“南元”。各考官对魏源的试卷评价极高,副考官刑部左侍郎韩文绮的批语是“陈言务去,清光大来”;副考官刑部左侍郎恩铭的批语是“笔力清刚、精采焕发” ;大主考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黄钺的批语是“超心研炼、灏气流行”。本房总批更是褒奖有加:“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其才识足以包涵群籍,其笔力足以扛举千钧;析理如茧丝牛毛,制局如铜墙铁壁,非平日寝馈于古文大学不能臻此境也”。

二是彼此思想相通,主张经世致用。林则徐从小受父亲引导,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官场有深刻的思考,对湖南人王夫之等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非常认同,素有“经国救世”之志。而魏源本身是湖南人,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经世致用”思想根深蒂固。1825年,在考中举人的次年,魏源接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书,所干工作正是实践“经世致用”且卓有成效。

三是彼此性情相似,刚直不阿。受家庭影响,林则徐从小读书不只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为人刚直不阿。魏源也是这种性情。据说魏源之所以考进士屡试不第,是因为太过刚直。当朝权贵穆彰阿想拜访他,他认为穆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与谋,避而不见,以致于穆彰阿怀恨在心,从中作梗,使他屡试屡败。魏源的这种孤傲性格,使坚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颇为欣赏,惺惺相惜。

四是两人是故旧关系,有友情基础。林则徐在江苏做官时,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是他的部属,曾在苏州官钱局当差,从事文秘工作。其勇于“破除积习,不受陋规”,颇得林则徐肯定,林则徐对魏源早有好感。

彼此欣赏,惺惺相惜,使林则徐冲破地位、身份的阻隔,和魏源缔结深厚友谊。

1830年,林则徐父丧守制期满,在京候缺,与驻留北京的魏源聚会论道。对魏源提出的反对程朱理学,反对贪腐,主张经世致用,多有赞扬。后来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与顶头上司、两江总督、湖南安化人陶澍“志同道合,相得无间”,而魏源担任陶澍的幕僚,林则徐经常请魏源商议兴利除弊之事,魏源多有条陈,悉被采纳,为林则徐所倚重。两人有一位共同的正直朋友——王竹屿英年早逝后,林则徐请魏源撰写墓表,而他自己亲笔书墓志铭。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多年相交相知,使林则徐和魏源成为知己。当时英国商人为牟取暴利勾结中国官员偷运鸦片入境销售,荼毒国人,林则徐和魏源对此深恶痛绝。1833年,林则徐与陶澍接受魏源建议向朝廷合奏,主张严禁鸦片,同时第一次提出自铸银币,以发展商品流通,解决银贵钱贱的问题。

1838年,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源对此积极支持,为禁烟、抗英献计献策。次年陶澍去世,林则徐则将魏源引荐给了也是朝中主战派人物两江总督裕谦,使魏源得以在两江总督府中发挥股肱作用。

 虎门销烟浮雕

写到这里,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本文开头:1841年6月,面对英帝国兵热汹汹,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和投降派拿来当“替罪羊”,将他革职充军伊犁,以赎“前罪”。到达镇江,即将远赴新疆时,林则徐迫切见到魏源。

患难见真情。听说好友远行,魏源没有丝毫顾忌和犹豫,急忙从扬州家里赶到镇江送别。

1841年7月的一个夏夜,在那个古称“京口”的江南小镇,林则徐和魏源披肝沥胆,对榻竟夜倾谈,抚今追昔,深觉国事茫茫,前途难卜,百感交集。为此,魏源写下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两首五言律诗: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次日离别,林则徐向魏源再次倾吐“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虑,并从随身的行李中拿出一个包裹递给魏源,郑重嘱咐说:“这些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中辑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现交付与你,并拜托将它们编辑成书,以期启迪国民思想,悟得御敌之道!”最后林则徐把《四洲志》等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在此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

林则徐将编书重任托付给魏源,非心血来潮。不仅因为魏源才识卓绝且有编书的成功经验,他早年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风靡天下,此前根据英国战俘口述资料,也编写过《英吉利小记》这样的小册子,立意与林则徐的想法吻合,更因为魏源为人重情重义,不见风使舵,是值得托付重任的知己。

面对林则徐的信任和嘱托,魏源热泪长流,颌首应允。由此,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对生死不渝的知己,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闸门。

2年后的1843年初,魏源不辱使命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总计57万字,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地研究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的专著。为表明编书目的,魏源在序言中讲得非常清楚:“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在书中特地记载“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以纪念林则徐。

4年后的1847年,魏源将其扩充为60卷。1848年,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部分精华,于1852增补扩充为100卷,翌年刊行。

在100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

关于《海国图志》的地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实自此始”。而回顾1840年以来中国努力挣脱落后处境的历史,《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贯穿历史的进程,至今影响国民思想文化心理。

特别声明:作者写作此文是为推介家乡先贤,文章素材、照片全部源于公开报道。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冀望以绵薄之力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