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阳人杰邹汉勋:晚清“湘中三杰”之一,慨然赴死的舆地悍将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本文由乡土天下独家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陈胜乔   编辑:文翟

作为邵阳人,我曾以为邵阳老家乃穷乡僻壤,出了魏源、蔡锷已经了不得,应无其他大人物。及至近几年钻研乡土史,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

邵阳籍人杰何止有魏源、蔡锷。

近5年来,除了魏源,我已写过多位名动天下的邵阳籍人杰,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袁国平、匡互生、贺民范、谭人凤、蒋廷黻、何廉等等。今天和朋友谈及隆回人邹汉勋,又禁不住笔头发痒,决定写他的精彩故事。

邹汉勋,字叔绩,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其故居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罗洪镇官树下村(清代属宝庆府新化县)。

邹汉勋的父亲叫邹文苏(1769-1831),是一位岁贡生(秀才因年考成绩特秀,获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乃饱学之士、名儒,所以,邹汉勋从小受书香熏陶。

更难得的是,邹汉勋有个好妈妈,她的名字叫吴瑚珊(1777-1831),是新化名宿吴兰柴的女儿。吴兰柴精于舆地,吴珊瑚从小受影响,知晓天下舆地沿革,是“中国第一位女地理学家”。

吴瑚珊不仅才高,肚子也好,共生了六个儿子,“皆以经学、音韵、书画等闻名于世,尤长于舆地之学,并各有著述”。时人称邹文苏及其六子为“邹氏七君子”,其中尤以第三子邹汉勋为最。

邹汉勋主修的《大定府志》

据史书记载,邹汉勋的的学问涉及经、史、音韵、方志、典籍校刊等多方面,著述宏富。他的舆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的魏源的经史、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

35岁那年,邹汉勋应新化县前辈、著名文献学家邓显鹤之约,校刊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并加按语以助阅读,使当时已埋没200余年的珍贵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因此扬名天下。

后来,邹汉勋先后参与编制《新化县志》,《宝庆府志》、《宝庆疆里图》;应贵州官方邀请,修撰《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兴义府志》、《安顺府志》。因精通舆地学,他给地方志绘制地图创造性地采用“明分率(比例)、分准望(方位)、定中宫(坐标)、测日量(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使所绘制的地图十分精良,梁启超因此在《近代中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他主修的地方志为名志。

邹汉勋还助魏源编纂《海国图志》。邹、魏两人是正牌老乡兼好友,两人的故居都在隆回县望云山脚下,分别位于东麓、西麓,他们皆以“博学”闻名当世。“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的乡谚流传至今。清咸丰二年(1852),魏源决定重新出版自己的名著《海国图志》,正是这年,邹汉勋专程到江苏高邮造访魏源。此间,他精心为《海国图志》绘制列国地图。

学术界对邹汉勋方志学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1.他是中国地志史上提出“民生”问题的第一人。

2.首次提出方志应具备供“行旅”效用。

3.在地理制图上的除弊与创新、发前人所未发,提出针对旧方志“二十六病”的改革方案。

……

邹汉勋学问精深,名动天下,却与好友魏源一样,科举坎坷。

魏源考秀才、考举人还是相当顺利,15岁中秀才(堪称神童),28岁中举人(具备做县级干部的资格),称得上少年得志,只是考进士受尽折磨,共考六次才登科,当时已51岁。而邹汉勋比魏源更惨,他于哪年中秀才,无资料证明,但他中举人的时间是确凿的,是咸丰元年(1851),这一年他已46岁,2年后,他就去世了。

咸丰三年(1853),邹汉勋生命进入倒计时,也迎来他一生中最高光时刻。

就在这一年,他从高邮拜访魏源回来,路过长沙听说亲弟邹汉章追随湘军名将江忠源被太平天国围于南昌,尽管明知自己是一介书生,但他仍毅然与曾忠源的弟弟江忠淑率领新招的两千宝庆兵赶卦南昌支援江忠源。对邹汉勋率军冒死相救,江忠源后来在给曾国藩写信:“邹叔绩宏博渊懿,人所共推,而才识之远大,胆气之充裕,尤为今世所希睹。近与忠源同往,获益良多。”

邹汉勋助江忠源解南昌之围,得升知县,留军参赞军务。之后半年,累功升迁为直隶同知(副知府,相当于今常务副市长)。

因精通地理且作战勇猛,不怕死,邹汉勋还得了一个外号:舆地悍将。

咸丰三年(1853)11月,太平军集结大军进攻安徽,庐州知府胡元炜谎称庐州城(今安徽合肥)兵力充足,请江忠源去坐镇指挥,江忠源率两千兵力赴庐州,邹汉勋跟随。江邹到达庐州方知庐州兵力空虚,仍决意死守死战。

坚守三十余日后,因叛徒投敌,太平军知道了庐州城内的虚实,特别是知道守城的是江邹二人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置他们于死地。(太平军对江忠源恨之入骨的原因,请看我之前写的《邵阳人杰江忠源:真正的湘军鼻祖,开创湖南人的铁血时代》)

……

次年1月,太平军聚集10万人猛攻庐州城,江忠源邹汉勋率军守城士兵拼死抵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民国初年编写的《清史稿》对邹汉勋战死如此记载:“从江忠源于庐州,守大西门,贼为隧道三攻之,城坍数丈,贼将登陴,汉勋坚却之。坚守三十七日,地雷复发,城陷。汉勋坐城楼上,命酒自酌,持剑大呼杀贼。贼至,与格斗,手刃数人,力竭死之,年四十九,赠道衔。”

邹汉勋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给他写了挽联:“叔绩已死,天下无能为矣;寡人虽生,国家有所拯乎?”

曾国藩写的挽联是:“闻叔绩不在,风云变色;与忠源同死,日月争光。”

向来不正眼瞧人的左宗棠也写了一篇《邹叔绩墓田记》,对邹汉勋极力称赞,后来还给他的文集作序,称颂不绝。

值得一说的是,隆回罗洪邹氏,除邹汉勋外,七代皆钻研舆地之学,新秀迭出。

邹氏第四代传人邹代钧(1854-1908),自幼仰慕祖父邹汉勋的才华而致力于舆地学,被誉为中国开启西方地理学窗户的第一位中国人。

1887年,清政府派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邹代钧作刘公使的随员,成为“第一个”到欧洲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中国人。从传统“舆地学”根基坚实、具有勘界经历的稀缺人才而言,邹代钧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个”。

……

此次出访,英方硬说哲孟雄(即锡金)属于印度。清政府命刘瑞芬与英人交涉,随员中唯有邹代钧慷慨陈词,雄辩哲孟雄与我西藏的历史渊源,引用了包括印度自绘国家地图在内的资料,驳斥了哲孟雄为“印属小国”的谎言,使英方无以辩驳。邹代钧的地理学才华在外交舞台崭露头角。

在国外期间,邹代钧还创制了“中国舆地尺”。即用西制“迈特”(英文meter)与华尺换算而成(1尺=0·308642米)。使中国人读任何外国地图时,按图可得中国里数分率之准。这一发明,加速了西方地理知识传入,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诞生的曙光。1907年,邹代钧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地理总教习,成为公认的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邹氏第七代传人邹新垓(邹代钧之侄曾孙),1939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应抗日需要,创制《世界陆空军用地图》81幅及《中日航空图》等,以供盟军作战急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邹新垓在清华大学留校工作期间,曾参与调查滇缅铁路沿线经济地理,对中印、中缅、中尼边界作过实地勘察,掌握大量实地勘查资料,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与邻国的边界谈判中派上了大用场,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重视。

据悉,周总理曾批示为邹新垓安装住宅专线电话,以保持特殊联系。

1975年10月,隆回“邹氏舆地世家”最后一位传人邹新垓,悄然离开人世,享年60岁。人们震惊发现:老人临终前夕、仍带着病痛伏案翻译外文地图资料。

为纪念邹家七代人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2007年,湖南省政府将邹汉勋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推荐它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月28日,隆回县政府决定对红二六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和邹汉勋故居两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收为国有保护,对影响文物整体风貌的现代建筑予以拆除。6月15日,邹汉勋故居文物保护单位院内的最后一家住户全部搬迁完毕,这座拥有两百多年历史、历经沧桑的老屋即将迎来大修,预计不久有望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语言描写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并转发。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冀望以此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