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要长大, 从恨父母开始?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1-03 发布于上海

火药桶一点就燃、定时炸弹、一言不合就撂狠话……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作者:宫学萍

青春期是父母绕不开的话题。

在父母眼中,孩子一到青春期,似乎换了一个人。曾经乖巧、听话、温顺的孩子,突然不听“父母”话了,对大人没礼貌,父母说东他非要往西,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与父母爆发极大冲突……

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一味良药,能让孩子服了不叛逆、父母服了不焦虑?

青春期真相1:

比起叛逆

更怕孩子没主见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体型和面部特征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开始接近成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心理和情感发展的过程。

小孩很小的时候,他可能不认同父母的话,但他会服从。比如10岁的孩子不能理解吃冰激淋和胃会痛的关系,妈妈对他说不能吃那么多冰淇淋,他能听话。

不过孩子看得出来,大人可以随便花钱,随便看手机,晚上想几点睡就几点睡。孩子心中有个图景:大人是自由的,可以做自己的主。

而孩子身体经历了变成大人的过程,他觉得他也应该有这些权利,拥有更多自主性,表达他的看法他的态度他的愿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但是他的自然状态,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幼稚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计划、可以为自己负责。而另一方面,父母们则贪恋孩子处在儿童期时对父母的依恋,不愿离开这种安全感和权威感,所以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这里就会产生冲突的鸿沟。

当矛盾、不和谐出现时,父母就会评判孩子为“叛逆”:孩子不听我话了。

有冲突很正常,只要有“关系”,就会有冲突。比如你跟你的伴侣、你的客户、你的老板,多少都是有冲突的,但是我们不会说对方“叛逆”。就像两个成年人的辩论叫辩论,孩子跟大人的辩论就叫犟嘴——这是因为跟孩子相比,成年人更有话语权,所以归咎为孩子“叛逆”

而我们做咨询的人,常常把青春期阶段看成“家庭结构中的家庭成员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产生的一些家庭变化”。

经历“叛逆”,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就如同本来是一块土地,但那边又要起个小山坡,小山坡往外拱,肯定会有震动。

对于跟孩子起冲突气得直蹦的父母,我建议大家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正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保护和维护自己。孩子的很多能力是在家庭中慢慢修炼出来的,他在通过与父母的冲突,来习得如何应对、解决冲突。所以,成人在与孩子的冲突中,能不能保持理性的引导与思考,也非常重要。

青春期真相2:

比起迷惑行为

更怕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行为,让成人觉得无法理解。有些孩子会染头发,打一堆耳洞,大冷天穿着露膝盖的裤子,说着我们不懂的网络流行语言……他们在“折腾”什么?

其实,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且找到,关于“我”的答案

他们不断尝试并确认: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这些疑问,主要是围绕着自己在整个社会和所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等重大问题展开。简单地说,他们是在努力通过各种尝试去体验“成为我自己”。

很多青春期孩子看起来做的出圈的事,过了那几年,慢慢也就回归正常了。

比如有的孩子穿那种特别肥的裤子,父母看着很不顺眼,等他开始自己洗衣做饭、收拾房间了,就会发现那裤子根本不好穿;又比如通宵刷手机,但你真给他一个月这样的生活,他身体会受不了,脑子昏昏胀胀或者头痛,他能体会到行为的结果。

就这样“折腾”完了,到了成年,他就会比较平稳且踏实地生活了。他开始知道了人生有得有失,现实有很多的要求,为了好好活下去,需要服从一些社会规则,他也知道,他的每个行为意味着什么、并能为之负责。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寻找的过程呢?

他就会没有“我”。

为什么大学生会有空心病问题?就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寻找”,而被人直接扔了答案。“我要上好学校,要考重点大学,毕业要进500强或者当公务员”……这些答案看起来是稳定、安全、社会主流观念认可的,但是他找不到自己。这个答案里没有他。

他看起来功能正常,可以上学,可以工作,可以生活,但他不觉得快乐,因为每一件事情都跟他没有关系,他没有寻找的过程:去体会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偏好什么,我宁愿要什么,我可以放弃什么,那个“我”。

所以,我建议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为自己选择和负责的空间一点点让渡给孩子。

不过,这里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孩子向成人过渡,但并不意味他能像成年人一样自我负责。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前额叶(认知发展)完全发育好需要到25岁左右,比传统意义的18岁要晚好几年。

因此,一些原则和底线,父母还是要守住的。比如从安全角度考虑,你必须9点之前回家、跟朋友出去玩要在公共场所聚会,你不可以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自由是一定要有边界的,父母可以找一个时间,专门就这个问题和孩子聊一聊,哪些事情是他不能做的、以及理由,父母要像一堵墙一样坚固守在边界,而其他不会撼动原则的自由,就尽量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和探索。

青春期不折腾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中年折腾,而中年折腾就很恐怖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一位男性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突然要放弃现在生活进山修行,这样做的后果是极有可能失去自己的家庭,并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伤害。

青春期真相3:

比起仇恨父母

更怕孩子迷恋父母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跟自己说话了,还有一些家庭会出现言语攻击父母、仇恨父母的现象,这些也很正常。

青春期之前,孩子依恋关系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在刚出生时最亲密,上幼儿园后孩子开始迈出家庭第一步,上小学后他们会有更多同龄人的交往空间,到了青春期,比起父母,他们会更信任伙伴,他们的情感寄托更多地转移到同伴身上,然后冲出家庭

“冲”出去这个感觉,就像细胞分裂,新的细胞要分出去,它必须得有力气,要是没有力气就出不去。但它很难有个恰到好处的力量,所以会带有攻击性、破坏性。于是,有的孩子会攻击父母、指责父母、甚至恨父母。

这种“恨”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动力,这个动力让下一代能够离开上一代。没有这个动力,孩子是无法离开家的,更无法长大成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弑母”。这个词听起来很血腥,它指的是要从精神上推翻对父母的服从与依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能为自己人生做主并承担责任的人。

以青春期为界,孩子们开始走出家门,成年后会去组建自己的家庭,最终与父母们成为“有缘在一起”的两代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轨迹。

不过,这对于贪恋孩子依赖的父母来说,是相当残酷的。

父母的爱,与其他亲密关系的爱不同,是指向分离的。不要害怕青春期孩子对我们的攻击,更不要害怕我们家庭中出现“恨”的味道,而是调整心态,做好“分离”的准备。支持孩子向外去发展亲密关系,比如和同伴建立亲密关系,而不是黏在父母身边。家长该放手还是要放手。

没有分离,孩子就像没出壳的小鸡一样,人格“憋死”在里头了,丧失了生命力,就像很多的“妈宝”,永远都无法长大、成为自我负责的人,这是很可怕的。

青春期真相4:

比起好奇“性”

更怕孩子不跟你谈

谈青春期,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性”。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第二性征开始显现,比如,女生表现为乳房隆起和盆骨变大等,男生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等;另外男生开始有遗精、勃起现象,女孩则开始有月经……

可以说青春期孩子的身体,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孩子带来困惑与慌乱感,他们对身体的变化会有不适应的感受,好奇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个时期,是一定离不开性教育的。

还有一些孩子突然对自己的容貌和外型特别敏感,爱打扮了,或者不好好吃饭,称自己胖要减肥。这些和身体意象相关,身体意象教育也是性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形成美和丑的认知等等。

另外,孩子开始有喜欢的人了,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只不过,家长会担心孩子谈恋爱,做出格的事。

实际上,儿童期的性教育和青春期的性教育,主题和方向是不同的。儿童期更多了解“是什么”的问题。而青春期的孩子不仅仅是关于性的知识和常识了,而是要了解关于性的道德观。什么是健康的爱恋的观念和行为、性行为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需要与孩子坦诚地谈。

很多父母自己面对性这个话题是有困难的,更别提用语言来谈论了。

比如小孩问妈妈,蝴蝶跟蛾子有什么区别?鸟为什么会飞?家长讲得可有劲了,能说一大堆,但是小孩一问: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男生和女生的身体长得不一样?做爱是怎么回事?家长卡住了,不说话了。

还有些家长,买了性教育的书,趁孩子不在家偷偷塞在孩子枕头底下,让孩子自己发现。它传递的信号是:这事别问我

这些做法无疑都关闭了孩子想与你沟通的窗口。

性教育的最大困境是,成人不能坦然去讲。我见过太多因为缺乏性教育而导致的悲剧,所以,我给父母最诚恳的建议就是:当孩子提到和“性”相关的话题时,千万别跑。

只要孩子来问,你愿意答,并且能够坦诚回答(不是戏谑的方式),你就是个特别棒的爸妈了。有些性知识,你不懂也没关系,你可以诚实告诉孩子,你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查查。

重要的是,你要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欢迎他来求助的。在“性”上面有任何困扰和不确定,随时可以来问,不用担心爸妈会不喜欢,或者她会因此受到嘲笑、批评。帮助孩子积累起这些信心,这是我们要做的性教育。

写在最后:

青春期不是孩子的问题,

而是大人的问题?

用一句精神分析的名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长大”——因为孩子大了,就证明父母老了。

当一天清晨我们突然惊恐地发现,身边那个昨天还拉着你的衣角咂棒棒糖的孩子,今天的言行举止突然就开始不再那么“像”个孩子,而自己却在同时一步步进入中年甚至更年期,开始体会到事业的瓶颈和身体的衰弱,开始相信自己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为了一个报告通宵加班,能不恐慌,能不焦虑吗?

如同大地身上开满鲜花才增添活力,父母的生命也常常因为抚养一个孩子而变得日益充盈。当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从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学习和生活,父母就会在每天对孩子繁杂的照顾和养育过程中,体会到身为权威的感受,被需要的感受,自我实现的感受,甚至是为什么活着的意义感。

当孩子在青春期的冒险中,开始建立了他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原则,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审美标准,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父母给予的那些原有框架,甚至从关系上,也和父母渐行渐远。

从心理意义上说,青春期,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太过自然,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才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和远离,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衰老、局限、以及价值感的丧失。

有太多孩子告诉我,他们每天最多的挑战和最大的困扰,就是总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家中父母的焦虑,以至于,他们除了消化父母的情绪这件事之外,就似乎找不到更多的心力再去关注自己的学习——是不是很讽刺啊——正因为我们的父母天天跟孩子强调学习,所以孩子们反而再没有心思去安心学习?

所以,把自己过好了,就是对青春期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你要让你的孩子发现,无论他怎么“折腾”,爹妈还“死”不了,“死不了”指的是不会歇斯底里的崩溃,觉得日子过不下去,觉得自己人生特别失败就可以了。

稳定且有弹性的人格,多些耐心和温柔,很多看似困难的问题,也就自然会生出每个家庭自己独特的解决之道。

就像温尼科特说过的那样,青春期的家长怎么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