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金】聂光玲:母亲的艾团

 嘉年华ing 2022-11-03 发布于陕西





岁月如金

春去秋来,光阴飞逝。

雨落无声,回忆无数。

这些文字刻画出的一幅幅画面,将那些难忘的瞬间,瞬间里出现过的特别风景,都一一的收录其中,永久的珍藏。

写着、读着文字,脑海中便呈现了很久以前的往事,眼前呈现了一幅幅足以湿润眼眶的图景,这些画面一幕又一幕的穿透时光的壁垒,让思绪故地重游,让人不由得,再一次的去品味那一段段已然流逝的曾经的美好……


时光如歌,岁月如金!




  
原标题:母亲的艾团
稿件原刊发于《文化艺术报》2022年4月6日
作者|聂光玲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之际,人们早早就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归家祭祀之路。

  当离故乡越来越远,长辈亲人渐渐成为思乡梦里的记忆时,清明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就如同风筝线一般,从故乡的一头紧紧牵着游子的心。

  于是,哪怕一路风尘,游子依然如候鸟般飞回故乡。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归乡路,两百二十多公里,是我与老家的物理距离。

  清明时节,不仅想到寄托故人的四月天,我还想起一种食物,青团,也叫艾团,主要原料是鲜嫩的艾草。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说的就是艾团。

  每年四月初,母亲会到田野采摘最鲜嫩的艾草,叶子带有白霜毛绒的那种,回家做艾团。

  最喜欢艾团从生到熟的过程:掐回刚冒尖的鲜艾叶芽儿,洗净控水,使劲的揉啊揉,慢慢沁出浓绿的汁水,把手指都染的绿绿的,一滴滴的滴进盆子里,艾香一点点飘起来的同时,满手满身满屋的弥漫开来。

  和面做团,上笼开火。天气晴好,厨房的炉灶上水汽升腾,清香的美味在蒸笼里酝酿,守候到熟的时间再熄火揭笼,那一个个圆润水亮的绿色小胖子,正挨个挤在一起,湿漉漉羞答答的对着你笑。

  用筷子头儿轻轻戳一戳,小胖子软糯的身躯会微微地下陷,雨珠似的水滴赤溜溜地就滑了下去。我们围在灶台旁,急不可待看着锅里黛绿色的青团子,口水都要流出来。多么不可言喻的美好呐!

  母亲说,她做艾团,是小时候跟外婆学的。当年食不裹腹,外婆掐一篮野菜叶儿,加几把玉米面粉,勉强粘合住的菜团子吃的高兴极了。

  如今,生活好了,外婆离开了,母亲还偶尔做艾团吃。只是做的更用心更精致,有纯艾团的,包馅儿的,捏花的。蒸之前,会专门找来粽叶,铺在笼屉上,确保不会粘底。蒸的时候,不时地看钟掐点。

  “妈,你这么用心,是要把一口艾团的最好状态呈现给我们吧?”

  

  其实,我和母亲都是不擅表达的人。我们之间甚至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不论我走多远,走到哪里去,此生,我们永远是彼此心底最深最久的牵挂。

  艾团青青,母爱慈心。艾团之于我们,不仅仅是清明之际纯手工做的一种食物,更有母亲对外婆的缅怀,有来自五脏六腑的感动,是一期一季的约会,是四季轮回的季节感,是不时不食的新鲜感,是表达情意的仪式感……

  在我眼中,清明的真正价值,应是让我们在对已逝生命的追忆中懂得感恩和珍惜,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伟大,珍惜健在的亲人。

  母亲做的艾团,更是“爱”团,由口到心,串起了父母子女间那些从未说出口的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