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致琪 | 初中那些事

 天下孝义人 2022-11-03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顺官村三官会

· “童心”伴我终生

作者:贾致琪

不管时光过去多久,有些情景总是历历在目。

有趣的“课间十分钟”

我们那时的同学年龄相差大,最小的十三四岁,最大的二十一二岁,还有结了婚的。刚解放不久的农村人,男女生之间不敢多说话,更不敢接触。

学校为了活跃课余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决定利用课间十分钟跳集体舞。

下课铃响过,代课老师和同学们在各班的教室外自觉站成内外两圈,唱着小曲,跳起各种舞来。刚开始,有些大男大女不好意思,每个曲段结束,恰巧内圈的对方是个异性,他们有的会跑掉,有的会或前或后乱挤同性同学,还有的人躲到厕所里被班干部拉出来呢,逗得大家笑声不断。

一条“白床单”

记得初二时,学校将一年多卖得的大粪款为全校学生每人购置了一条白床单。当时,我们住校生各自的被子厚薄大小不一,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枕头,每天起床后叠起的被子七高八低,乱七八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部队转业的阎文彬校长和音乐老师冯广澄亲自到各宿舍手把手地教大家整理床铺。根据被子的大小厚薄,调整了叠后的块头大小,拍打得有棱有角,上面再依次铺上那雪白的床单。

无论走进哪个宿舍看到的都是两盘土炕上齐齐整整罩着白床单的行李,还有那一排刷牙杯,一排碗筷,一排洗脸盆和铁丝上的一排整洁的毛巾。

英姿飒爽的“胸鼓队”

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伴着一声声清脆的呐喊声,身着斜襟花上衣,腰系绿绸带,头扎白毛巾,胸佩红腰鼓,手持拴有长红绸带鼓锤的16名青年女子英姿飒爽地出场了。

你看:她们在伴奏的锣鼓声中前弓步,后伸腿,前弯腰,后撤步,左撩腿,右撩腿,左跨步,右斜步,高抬手,低环手,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变换着各种姿势和队形。红绸在空中飞舞,花衫在台上穿梭,红红的胸鼓在随影而动,白白的毛巾在随形而行,像红的海洋,像花的世界。你听: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鼓声,时轰鸣,时清脆。那不是鼓声,那是我们孝中人前进的脚步声。

这就是傅生光老师精心编排组建的孝义中学女子胸鼓队。

晋剧《罗汉钱》公演

现代戏《罗汉钱》讲述的是解放初期某农村的一对青年男女为了争取自由婚姻,冲破种种封建势力的束缚,终于喜结良缘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很有教育意义,为了配合国家《婚姻法》的宣传,由傅生光老师负责,在学生中选出会打板鼓的李海明、能操晋胡的赵发余和各个角色的扮演者,组排了这个剧目。

从选定剧本到文武场器乐配套到演员的排练,都进行得紧张而有序。老师们教得严格认真,同学们学得勤奋刻苦,唱腔、念白、表情、动作都要做到有板有眼,演谁像谁。每天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只要到安排的时间,大家都会准时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1952年12月13日晚,孝义中学晋剧现代戏《罗汉钱》准时在孝义戏院公演了,三天三场,场场爆满。

“小油灯”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没有电灯,每天晚自习时,前后两排同学把桌子拼到一起,四个同学面对面中间放一个用墨水瓶改装的小煤油灯(煤油是四个同学摊钱买的)。同学围坐在小油灯下复习当天老师讲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偶尔也能听到辅导老师与同学或同桌同学研究问题的低语声。在整个校园只能看到各教室里星星点点的灯光,而静得听不到一点嘈杂声。三年来,我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学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笔财富是无价的。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虽然我们那时的条件从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无法和现在相比,但当时我们认为那就是“天堂”。

孝义中学是我们的母校,孝义中学永远是我们的母校。我们怀念当时的孝中,赞美今天的孝中,祝愿明天的孝中更美好。

原载于《雨润无声——校友回忆录》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