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明山:116岁老中医的传奇人生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11-04 发布于日本

罗明山(1867—1983),中江县人,行医于绵竹市。197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并任绵阳地区分会名誉会长。民间名医,有“百草丹”“三仙丹”等秘方传之后世,广受社会赞誉,被称之为“罗神仙”,系我国继孙思邈之后第二长寿的中医。

罗明山出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彼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中国正在急速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伴随着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随之而来的,还有欧美的廉价商品,当然还有基督教、西医这些附属品。西医看病靠仪器,仪器性能决定一切,当仪器测不出时就无法作出诊断。西药主要是成品,多数是专病专药。中医靠望、闻、问、切,治疗效果是由出诊医生开出的药方决定的。一名好中医既要会号脉作出诊断,还要能根据病人情况开出一个最适合的药方。中药的汤药是不固定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医都要从头学起,号脉、开方的能力决定治疗水平。

不过,对于身处川中丘陵地区的中江县来说,中医的地位仍然稳如泰山。那些能够开药铺的、坐堂行医的、贩卖药材的,靠着歧黄之术,已然成了当地的望族。医生需要识文断字,属于有文化的群体,也受人尊敬。但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服务行,跟修脚、理发的没有多大区别。对于士人来说,除非屡试不中,也没有私塾可教,否则他们绝不会干起行医的勾当。对穷人来说,这又不一样了,面子是次要的,养家糊口才是第一要务。

而医生既有丰厚诊金,又能得到乡邻尊敬,自然会成为他们的首选。罗明山家的情况也是这样,祖父抬轿为业,靠出卖劳力为生;父亲以打草鞋谋生,虽说没有祖父那么劳累,但仍然属于社会底层。罗明山从小帮当地武举唐忠鼎家割马草,除了混点吃喝,他还能学到一些武艺,给身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那个人不如狗的乱世,身怀武艺的罗明山,自然才有胆气在江湖上行走。

也许是看罗明山是个学中医的好苗子,从十三岁开始,罗明山被送到唐家中药铺里当学徒。过去中医不像现在有学校系统讲授课程,而是采取师徒制。徒弟要想学得真本事,就得什么都干,譬如给师傅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等。事无巨细,都得留神,要学会眼眨眉毛动,有个机灵劲儿。不留神做错了事情,被师傅臭骂一通,也得欣然接受。如果使性子,肯定在药铺待不下去。

师傅高兴了,自然会将那些过筋过脉的技术传给你。当然自己还得做个有心人,多学多记,天长日久,必然会有所成。《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识药材,懂药性,炮制药材是中医的基本功。”罗明山的日常工作是碾药轧药,这让他熟悉了中药的炮制方法,譬如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除了干活,还得读书,譬如《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医学三字经》《脉诀》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等,都得读懂读通,能完整背诵,当然最好。罗明山在唐家药铺干得久了,也在师傅的指导下,从记录处方开始,到独立给病人开处方,逐渐在当地博得一些声名。乡邻见面,也对罗明山另眼相看,开始称其为罗医生了。在唐家药铺学徒期间,罗明山接触到大量的采药人及药商。

黄金有价药无价,罗明山意识到采药、贩药、行医相结合,方能成家立业。于是在1900年后,他离开唐家药铺,开始在中江、什邡、绵竹等周边地区采药,逐渐尝到其中甜头。为了积累资本,罗明山还经常长途跋涉,川陕青藏的不少名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中药讲究地道药材,由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有异,药材的药性也就大相径庭。譬如四川的川芎、陕西的绞股蓝、西藏的羌活、青海的贝母等。采药应该是中医的基本功。辗转于各地大山采药期间,罗明山遍访中医药名师及道人高士,相互切磋,医术和武功皆大进。数年后,罗明山回到中江原籍,开设中药行,准备大干一番。民国时期,四川军阀连年混战,防区割据、关卡林立、捐税苛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农村残破。

也许是自己不具备经管能力,也许是西医西药的冲击,也许是军阀割据的影响,也许是家庭经历重大变故,反正罗明山的中药行在1933年破产了。一切似乎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难道罗家就是一辈子穷苦劳碌的命?但罗明山显然跟祖父和父亲不一样,树挪死人挪活,何况罗明山既有武艺又有医术,到哪里不能养家糊口?在绵竹采药期间,罗明山就看中了天池这块地方。那时候,天池乡跟清平镇还属于茂县所辖,山高皇帝远,受到的军阀盘剥自然会少些。最重要的是,天池这地方出煤炭,需要大量人手。只要肯出力,当然可以养家。于是,罗明山的后半生从此跟天池紧密联系在一起。天池乡地处绵竹市西北部山区,境内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山泉瀑布众多,特别是大天池,犹如人间瑶池。

如此优美环境,除了赏心悦目外,于罗明山来说,还有重要意义。他在背炭之余,可以利用工余上山采药,除了一部分贩卖给药铺,自己也可以走村串户为人治病。多年历练,罗明山早已成为国医圣手,善于运用民间经验治疗疑难怪病,尤长于妇科、男科、儿科和骨外伤、皮肤疾病,疗效显著。他对中草药的药性十分熟悉,不少中药,仅凭鼻闻口尝,就可分辨其品种和真伪优劣。喜用常见草药为引子,所用药方,包括秘方,皆随四季之变化,人体之差异而加减化裁。他治病,既开药方,又施以自制的秘方药物,对于疑难重症,更兼以道家秘传之功。其脉法亦有独到之处,“凭脉断症”,与病情基本相符。

另外,罗明山谨遵先辈教诲,行医必须讲究医德,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有钱的要医治,没钱的也一视同仁。对于家庭困难者,罗明山往往一分钱也不收,被乡间百姓尊称为“罗善人”、“罗神仙”。搬到天池乡谋生,对于罗明山来说,可谓人生的转折点。对于天池山民来说,多了这样一个名医,则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健康保障。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那些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山民一般挺一挺,就熬过去了。实在不愿意熬的,那就在房前屋后、沟谷坡坎找点常见的草药,譬如淡竹叶、车前草、竹瓤子、紫苏叶等,煎为药引子,也可以对付一阵子。但是遇上稍微严重一点的病痛,那就只有找医生了。

天池人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的身边,就住着老中医罗明山。“生疮感冒、妇科病、胃痛,杂七杂八的,罗医生什么病都拿得下来。”在走访中,我们经常听见那些上年纪的山民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医生可不得了,116岁时还能给人看病!”天池集团公司退休职工卢华玉仍然记得罗明山为自己诊病的情形。那是1960年末,“文化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经百岁高龄,原本在乡场上的联合诊所行医的罗明山被剥夺了行医的权利,连家里储存的中草药也被没收了。这样也好,罗家子孙已经成人,也不用罗明山养家糊口了。这是百岁老人罗明山难得的闲淡日子,每天在院子里走两趟拳,伺弄下花草,喝喝茶,找老邻居聊聊天,整理下行医心得,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卢华玉原本在成都娘家生完孩子,刚满四十天,丈夫邓文准备接她回汉旺镇调养。卢华玉弟弟当时还没有成家,家里没个女人料理,到处都乱糟糟的。卢华玉非常心痛,在离开成都前,帮弟弟收拾了屋子,又主动端着一盆子脏衣服在安顺桥河里去洗。那时没有洗衣机,女人们都在河边洗衣服。卢华玉在水里忙了一下午,晚上正用针线缭缝被子,突然开始流鼻血。卢华玉不以为然,顺手用草纸将鼻孔堵上,可是却根本止不住,地上转瞬就是一大滩。流鼻血并不可怕,毕竟很多人都流过。可是鼻血止不住就可怕了,轻者引起贫血,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

两口子吓坏了,第二天赶紧上医院,吃了止血药,打了止血针,仍然不见效。卢华玉刚坐完月子,遇到这档子事,身体更加虚弱了。丈夫邓文非常焦急,要是卢华玉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带个四十天的婴儿怎么办?邓文突然记起,自己在天池煤矿工作时,曾听当地山民说过罗神仙的事迹,于是,两口子赶紧回到汉旺镇,又找了辆汽车上天池乡,找到罗明山家。罗明山儿子一脸无奈,“你们找他也没有用嘛,我家里没有中药,都被没收了。”邓文两口子苦苦哀求,无论如何也要请罗医生想办法,开方子,救命要紧。于是,罗明山开始给卢华玉号脉。

半晌之后,罗明山面色凝重地说道:“幸亏你们来得及时,不然真可能没命了。你这是生了孩子后,刚来月经就沾了冷水,导致倒经。先止血,后调经,即可解决。”卢华玉没想到,罗明山号脉之后就知道了病情。她的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罗明山找来一段拇指粗的药材,要卢华玉在土碗里倒上醋,用药材和醋研磨,然后一起服下。邓文两口子回到汉旺镇,如法炮制,结果正如罗明山所说,鼻血成功止住了。一家人稍微心安。第二天午后,邓文两口子正在家里谈话,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罗明山,他关切地说:“小卢啊,我不太放心,鼻血止不住要出大问题。我来看看你,今天是啥情况?”卢华玉激动不已,“罗爷爷,我的鼻血止住了。你的偏方真是神了!”从天池乡到汉旺镇,有几十里崎岖的山路。一位百岁老人,为了看望自己的病人,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路上走了半天。

罗明山临床经验专著

1979年,罗明山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并任绵阳地区分会名誉会长。1983年,罗明山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罗明山的一张黑白照片。是成都晚报记者向静生1978年拍摄的,那时罗明山已经111岁。老人面部瘦削,鼻梁高挺,双耳奇大,留着一小撮山羊胡须,一幅仙风道骨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