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杨振宁,在一次演讲《物理学与美》的时候,他提到了物理学虽美,但缺乏一种神圣的美。由此他说: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宇宙实在是太精妙了,除非是某种神力有意为之,否则一切的起源都无法解释。这也许正是很多科学家最后都走向不可知论的原因,像爱因斯坦、霍金,甚至是牛顿。作为顶级物理学家,杨老已经窥探到宇宙的奥妙,但在物理学之外,还有一种更奥妙的美,是他目前还无法窥探但却是一直存在的美。杨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跟物理打交道,他是世界上的顶级科学家,世界物理学界对他的贡献都是非常认可的,当然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在科学成就上说,杨振宁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只是有人对他跟翁帆的“老少恋”很多非议,这是两情相悦的事情,旁人无法置喙。很多人一直对于杨振宁有一些偏见,认为他是回国来养老的,其实错怪杨振宁了。据说曾经有人问过钱学森:为什么杨振宁当时没有回国?钱老说:当时国内没有理论物理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这话非常中肯,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当时物理学界几个大佬都不看好,并没有引起太大动静。结果当时在研究核物理β衰变的吴健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设计了一个实验,并且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最终验证成功,杨李二人在1957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这并不是杨振宁最大的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奠定了规范场论的基础,而且后来在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上还有13项成就。 这样的一个顶级物理学家,在当代活着的物理学家里面,他绝对是前三——甚至于有人说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杨振宁后来还是叶落归根,并且重新恢复了中国国籍,自己也把美国的豪宅卖掉了,加上在清华任教的薪资,全部都捐了出来,专门用于给各大高校添置物理实验室。杨振宁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国内的物理人才走出去深造,也依靠自己在学界的名声,吸引很多人来国内任教或者工作。 他用自己的影响力,至少为各大高校筹集了近2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自己甚至还在清华大学带过本科生,实在是太敬业了。在他百岁贺宴上,有人问他觉得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杨老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觉得不如别人的心理。2016年他顶着骂名一票否决了需要花费2000亿的高能粒子对撞机,他说:现在中国不是没钱,但是我们需要优先培养自己的高端人才,否则只是给外国人做嫁衣,高能物理的盛宴已经结束了。 正因为如此,杨振宁觉得这2000亿即使我们有,也应该放在物理学教育上,发掘更多物理天才,培养更多物理学家,这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物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如今物理越来越重要,杨振宁呼吁:“应该提前进行孩子的科学启蒙,发达国家一般从3岁就开始进行启蒙了,我们的物理化学直到初中才开设,现在孩子从小就是学英语、学钢琴,这样不利于高科技的发展。”百年树人,杨振宁看的非常长远,确实如果学物理的人越来越少,好的苗子错过了启蒙期,那未来靠什么创新,靠什么来打破西方技术壁垒?不过现在已经有所转变,小学开始开设科学课,更加注重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为了配合人才教育,院士周立伟还特别引进并审定了一套专门给5-15岁孩子培养科学思维的图书《这就是物理/化学/地理》。央视栏目《第一时间》也曾多次推荐这套图书给全国的家长,像清华附小甚至都列为必读书目,让孩子通过“看漫画、听故事”的方式,早早就接触身边的数理化常识。 雨后为什么有彩虹?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为什么冬天贸易商会产生静电?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等等日常都可以接触到现象,让孩子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与趣味。 这套《这就是物理》共10册,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电、磁、引力等10个物理主题,并且包含了85%以上的中学物理考点。杨振宁一直提倡的理念就是: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只有按照孩子的兴趣培养,才能培养成才。从小就给孩子以科学启蒙,很容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漫画更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形式,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套《这就是物理/化学/地理》千万不要错过。 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妨换一种教育方式!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做了一个分享,都别错过了,比带孩子吃顿肯德基麦当劳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