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

 昵称31830743 2022-11-04 发布于江西

【按:本文原发于2016年8月3日,原题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是顿还是渐——〈传统修身法理〉对儒家证悟历程的梳理》。本次重发时做了文字订正】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龙年,王阳明的本命年。这年春天,进入36周岁的王阳明因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遭贬谪至贵阳龙场驿任驿丞。

龙场在贵阳西北70里,距今500多年前的龙场还是“万山丛棘,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十分难懂,王阳明可以与之正常交流者,大都是从内陆来的流亡者。此时,刘瑾意图谋害王阳明之心不死。王阳明“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到龙场之后造了一个石窟,发誓道:“我就在这里等死而已!”

王阳明在石窟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一天半夜,忽然大悟心体,睡梦中好像有人和他说话,不觉呼叫起来,随从家人都被惊醒。此时,王阳明方知圣人之道自身本具,向外求道是误入歧途了。他把自己所悟以默记的《五经》之言加以印证,“莫不吻合”。

以上是王阳明年谱中对“龙场悟道”的记述。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的标志性事件。有学者认为,龙场悟道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龙场开悟之后,王阳明才真正找到了成圣的人生路向,禅宗常说的“悟后起修”,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龙场悟道至少包含两次证悟

开悟有顿渐。从《年谱》的记载看,王阳明龙场悟道似乎是典型的顿悟——“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那么,王阳明龙场开悟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他当时悟到了什么?老师所著的《传统修身法理》(2016年出版)对此做出了独到的分析。本书认为,王阳明龙场悟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历了至少两次开悟,一次相当于初悟,第二次达到了圆悟。

《传统修身法理》第二章《证悟学浅说》“禅儒证悟体认到的内容”一节中,引述了《桃岗日录》记载的王阳明对其早期弟子蒋信、冀元亨说过的一件事:

阳明先生尝与冀暗斋(即冀元亨)说:“一日在龙场静坐到寂处,形骸全忘了,偶因家人开门惊觉香汗遍体,谓释家所谓见性是如此。”

这显然与《年谱》记载开悟不是一回事。《年谱》所载原文是: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传统修身法理》分析说:两处记载不仅语言文字不同,更重要的是按开悟层次的内容来对照分析,阳明与冀元亨谈的体验是初悟心体(与释家见性同),《年谱》所载之悟则属圆悟的内容了。

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中对龙场悟道有这样一段描述:

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开窦径,蹈荆棘,堕坑堑。究其为说,反出二氏之下。

从这段文字看,王阳明龙场悟道先是恍若有悟,经体验探求,且经历了寒暑往来,再求证于五经、四子,方才得到“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之大悟。可见其开悟过程是层次递进的。

》》》他见到了本来面目

如果说龙场悟道最终达到了圆悟层次,那他究竟悟到了什么?阳明自己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 补录之十》)

龙场悟道五年后的正德癸酉年冬,他在《送蔡希颜诗》中说:

悟后六经无一字,

静余孤月湛虚明。

(《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

从王阳明自述及诗文看,年谱所记载的圆悟体验,所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并不准确,王阳明其实是悟到了“良知”,即心的本来面目,心之本体。

所谓“静余孤月湛虚明”是说:良知是由静极而生的,是虚无一物的,光明的,深不可测的;良知像中秋夜月一样彻照万物。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禅师寒山的诗: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显然,王阳明诗中指的正是心的本来面目,是心之本体、心体。

既然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是心体,为什么《年谱》把它表述为悟到格物致知之旨、悟到“心即理”呢? 有学者指出,《年谱》之所以这样写,是针对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朱子学。因为王阳明一去世,朝廷马上就剥夺了其爵位,宣布阳明心学为伪学。在此后的数十年间,阳明学一直受到朱子学的压制,而《年谱》的修撰刻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的。为了政治上的考量并避免受到朱子学者的攻击,王阳明的弟子们不能说龙场悟道是悟到了“心体”这一带有佛禅异端色彩的概念,而只能用儒家经典中的话语,说是悟到了“格物致知之旨”; 为了对抗朱子“即物穷理说”,把龙场悟道归结为悟到了“心即理”。

《传统修身法理》指出,即以王阳明自己来说,心学的修炼方法虽然来自于禅宗,但囿于儒家的门墙,故不能用释家语言,而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词。“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龙场悟道十多年之后,王阳明又对弟子说到此事:“今幸见此意,一语下,洞见本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学问头脑,至此已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

Image

〖正是橙黄橘绿时〗 摄影 宣明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