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议之文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东汉末期,社会黑暗,宦官专权,垄断仕途,官员的“选举”(举荐)、“征辟”(招聘)全凭他们的好恶而定。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反宦官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史称“清议”。 


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就是评论无权无势的官吏和士人。 


当时最善于评论人物的,是名士郭泰,“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 许邵、许靖也善于评论人物,“曹操未仕之前,曾请许邵评论,许邵评之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所谓“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就是批评宦官。 


例如批评宦官把持用人大权,“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清议”先兴于地方,后来,太学成为京师洛阳的清议中心,他们与官员“李膺、陈藩、王畅,更相褒重”,他们说“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藩),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这实际上是太学们在树立自己的领袖。

此期,党祸屡兴,文人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尽行崩溃,在极度的愤懑与绝望之下,文人多有发愤而作、指切时弊的清议之文,虽不能改变现实,但却可以减轻精神重荷,此期文风的代表著名者有王符、崔寔和仲长统。

王符(85?~163?) ,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题曰《潜夫论》。今存本35篇,《叙录》1篇,共36篇。全书以《赞学》始,以《五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其余诸篇,分题论述封建国家的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兼及批评当时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社会不良风气。而在思想上则“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

王符终生生活在民间,见闻广博,观察敏锐,有丰富的生活创作源泉。他的文章非常优美,不但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笔力浑厚,语言质朴,而且善于运用确切生动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有时也采用韵文,使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王符之后,文化界的思想比以前解放些,人们可以纵谈古今了,这个风气的打开,不能不归功于王符的启迪作用。

崔寔(?~约170) 东汉后期政论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尚书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

崔寔为官比较清廉,灵帝建宁三年病死时,《后汉书》说他“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

其为文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主张革新,提出国家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著有《政论》5卷,全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寔传》和《群书治要》,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

崔寔出身于名门高第、世家地主家庭,但自父亲崔瑗死后,家庭经济更为窘迫,单靠耕织还不够开销,于是除了加强屯贱卖贵之外,还利用家中旧有的酿造技术知识,经营酿造酒、醋、酱业,故其农学名著《四民月令》实为庄园地主的经营手册。

仲长统(179-220年) 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后被尚书令荀举荐为尚书郎,并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

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昌言》之中。

《昌言》是一部政治思想杂论集,共34篇,10余万言。后大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散见于《后汉书》、《群书治要》、《齐民要术》等书中,有辑佚本。

在《昌言》中,仲长统十分重视研究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注重“人事”的作用,否定“天命”“上帝”对社会历史的主宰作用。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反对将自然现象与人间吉凶附会起来,强调“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认为“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群书治要》)。

总之,仲长统对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和他深刻的历史反思和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