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纸堆里听花落

 昵称rOGCjoKE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元朝汉人重臣董文忠,勇敢善战,敢于进谏,而且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因此深受忽必烈宠信,直呼董八,但支付的代价是鸡叫就起,长跪听旨,很晚才可回家,有时当值一连四十多天都不能回家,夜里还和嫔妃一起服侍忽必烈,皇上和美人有事,也不避嫌,就让他在一边当电灯泡。

一次老董困极而趴在了地上呼呼大睡。忽必烈让妃子踢醒他,妃子有所忌惮,忽必烈说“老董对我赤胆忠心,侍侯我比侍侯他亲爹还上心,你是我妃子,等于是他妈,踢他一下有啥不行?”

附《牧庵集》:君所见特是时,吾固日鸡一鸣而跽,烛入而出。后或长直,四十日不至家,夜杂妃嫔候侍,休寝塌下。上呼之,方惫,熟寐不应,命妃蹴兴之。妃不敢前。上詈曰:董八诚爱之专,敬慎之至,事朕逾父,汝以妾母,蹴之何嫌,而为是拘拘?”

元文宗时,权臣燕铁木耳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致使愿望胀大,两三天就换一个女性,竟把先帝的皇后收归,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将宗室四十多名女子据为己有,后房妻妾多得都认不过来。

有一次在一官员家喝酒,酒至酣处,见一女子闭月羞花,燕铁木耳动了心思,就想带回家享受,问此官员:“这是谁家的女子?长得这么美丽?”手下人想笑不敢笑,强绷着笑脸答复:“这是老爷你家里的人啊”。

附《续资治通鉴》:一宴或宰十三马,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前后尚宗室之女四十人,或有交礼三日遽遣归者,而后房充斥不能尽识。一日宴赵世延家,男女列坐,名鸳鸯会。见座隅一妇色甚丽,问曰:”此为谁?“意欲与俱归。左右曰:”此太师家人也。

明朝时,许多人附庸风雅,喜欢刻章,很多印章粗鄙不堪。

英宗时锦衣卫指挥门达因“甚得上宠”而权倾一时,他的私塾教师桂廷挂,便刻了一个牙印曰“锦衣西席”,西席,私塾老师的意思。江朝宗任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侍读学士,小公务员(驿丞)”甘堂做了江朝宗家的快婿,便刻印为“翰林东床”,“东床”典故出自王羲之,乘龙快婿的意思。“锦衣西席”和“翰林东床”堪称绝对。

吴江给事中李周策的儿子有印叫“礼科都谏令郎印”,还有一个知府的孙子,刻了一方印叫“二千石孙”,因为知府的年薪是是两千石。由此观之,“我爸是李刚”并非今人首创。

最搞笑的是南京秦淮河滨有一妓女,很有创意,刻了一印叫做“同平章风月事”,“同平章事”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这“同平章风月事”自然就是“统领(全国)风月事务”或“烟花国总理”之意,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附明人笔记《琅琊漫抄》:“天顺间,桂廷珪者,尝馆于锦衣门达家,刻私印曰'锦衣西席’。后松陵驿丞甘某,洗马江朝宗之婿,印曰'翰林东床’。一时传笑,以为的对。”

明世宗时有个礼部尚书,叫做顾可学,无锡人,进士出身,业余炼丹爱好者。他后来的显达和四书五经无关,而是沾了屎尿的光。

顾可学的仕途颇为坎坷,中进士后被派到浙江做了个参议的小官,可能是嫌官小,这厮在任上中饱私囊,毫无顾忌,不久便被弹劾罢官,在家一呆就是二十年。期间也没闲着,把全部身心投入了炼丹事业。

后来严嵩当政,嘉靖皇帝不问政事,每天忙着炼丹,期望长生不老。顾可学认为机会来了,便取童子尿炼制秋石,进献给嘉靖,并吹嘘:“服之,可保长生。”嘉靖服用后,大喜,立刻封顾可学为礼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衔。

此事广为流传,其时有传言:“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顾可学亦被人称为“炼尿尚书”。嘉靖皇帝爱喝尿,千古一奇闻也。

附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过可学,常州无锡人,由进士官布政使,罢官归且十年,以赂遗辅臣,荐其有奇药。上立赐金帛,即其家召之至京师。可学无他方伎,惟能炼童男女溲为秋石,谓服之可以长生。雍正饵之而验,进秩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至命撰'进士题名记’,用辅臣恩例也。吴中人呼之为'炼尿尚书’”

皇宫禁苑中,宫女面临男人最多的是宦官,裆下带把儿的仅有皇帝一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四十余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

在明杂剧洪昇《长生殿》里,有这么一段,宫女们偷看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浴一池,宦官则笑话她们“只怕不是侍侯娘娘,是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

在皇宫里,宫女们被幽禁一生,有时耐不住寂寞也与宦官们嬉戏,有位非常有才的宫女便留下了一段颇有意思的唱词,“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归殿。每当小监在阶前,相缠。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

附明杂剧《长生殿》片段:

【丑、副净暗上笑介]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啊,也等我每看看。

[老旦、贴]姐姐,我每伺候娘娘洗浴,有甚高兴。

[丑、副净笑介]只怕不是伺候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

[老旦、贴]啐,休得胡说,万岁爷同娘娘出来也。

[丑扮宫女上]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扫殿。忽逢小监在阶前,胡缠;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

尊敬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