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真相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其中大哥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手射杀,四弟李元吉则是被尉迟恭射死的。

杀死二人后,满身血污的尉迟恭又带着一队亲兵冲入后花园,向李渊报告说:"太子、齐王作乱,如今已经被秦王拿下了,秦王派我来保护您。"

名为保护,实为控制并软禁且威胁,李渊随即下令,以秦王为皇太子。

三天后,即7月5日,李渊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自此玄武门之变落下帷幕,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关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叚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新唐书·太宗本纪》则载:“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髙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東宮。”

从史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其一,那就是高祖李渊对李世民极为倚重,已有废立之心;

其二,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属于自卫。太子李建成害怕被废,准备谋害李世民,李世民被逼无奈,先发制人,将其杀死于玄武门之内。

真相是否如此?也许未必。

635年6月25日,太上皇李渊驾崩,同年十月,安葬于献陵。


在李渊葬礼举行的前十天,李世民便通知史官,他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但都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谢绝了。

然而李世民并不甘心,又连续向房玄龄等提出要求,当时主管修史的房玄龄与许敬宗也知道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就删略国史为《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献上。

李世民读完后,认为史官将“玄武门之变” 写的过于隐讳,说:“当年周公杀了管叔、蔡叔而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为鲁国带来太平。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史官执笔何必特别隐讳呢?应该加以修改,删除不实之处,直截了当的把事实记下来。”

李世民自比周公、季友,把自己杀兄诛弟的行为说成是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举,实为自欺欺人。

但此番言语为 “玄武门之变”定了性,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只能体察圣心,将两朝《实录》的有关文字修改到李世民满意为止。

一些学者认为唐国史对政变真相做了三大方面的修改: 

一是夸大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及统一中的功绩, 贬低李渊及李建成的作用,以此说明唐朝是实际是李世民缔造的;

二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功高被忌,受到迫害,被迫起而自卫;

三是李建成是庸碌之辈,理应被李世民取代,也符合李渊的本意。

在《新唐书》等史书中,李建成被说成是一个毫无建树,贪恋酒色,庸庸碌碌之辈,而“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而《大唐创业起居注》则另有记载。

这本书记载的是从公元617年5月李渊太原起兵到次年5月长安称帝的史实。

作者名叫温大雅,在李渊起兵时被“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 ,且《起居注》撰于“义宁、武德间”,成书于“玄武门之变”之前,史料价值较高。

关于刘黑闼反唐一段历史,《起居注》有如下记载。

唐武德四年,原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唐。李世民奉命围剿,进展很不顺利,不得以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即将抓住的叛乱分子悬名处死并掳没其妻子和儿女,结果付出重大的代价,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战死,苦战数月才击败了对方。

可是没过多久,刘黑闼东山再起,很快就收复了故地。

后李渊派李建成前去镇压。李建成一方面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屡败叛军,另一方面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对叛军采取怀柔政策,即将俘虏释放回家,从而达到分化瓦解敌军的目的,前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李渊称帝后,封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一个主政,一个主军,李渊也许没有认识到,看似偏向于李建成的册封却做大了李世民,以至功高震主,使夺权斗争更加复杂化。

李建成在朝中扩张势力,而李世民则主要是在南征北讨的军事活动中培植力量。面对秦王势力的咄咄相逼,李建成的弟弟李元吉和谋士魏征等曾多次劝太子除掉秦王。

可是李建成这个人《资治通鉴》说他“性颇仁厚”,自然缺乏果断,所以最初他并不同意对李世民下杀手。事实也正是如此,武德七年,李元吉于卧室埋伏护军,准备行刺李世民,结果被李建成制止。同样,魏征的建议李建成也没有采纳。

这说明在前期李建成在对待李世民夺权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尽量避免骨肉相残,也表明李世民的势力举足轻重,所以只能采取较为稳妥的策略,避免激化矛盾造成政局不稳。

但这也使他错失了除掉李世民的最好时机,之后他真想痛下杀手的时候却屡屡失败,时不我予。

故此,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说:“皇太子要是听我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了!”


李建成当时没有采纳刺杀李世民的建议,实际上他还是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来打击李世民。

如为了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他请求李渊将李世民的主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不许私自谒见,接着又将武将程咬金调为康州刺史,还企图收买尉迟敬德,只是没有成功;

再如企图夺取李世民的兵权,武德九年,李建成利用突厥犯边的时机,请求李渊派李元吉为帅,征调秦王府精兵骁将。

正是因为如此行为才迫使李世民提前行动,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面对两个儿子视同水火的夺权斗争,身为皇帝的李渊究竟是何态度?

是否是史书中所提到的,他早有废立之心,偏向于李世民呢?


从一些史实可见,其实他是站在李建成一边的,如在武德五年,李渊派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封其为“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 取消李世民统管陕东道行台的权利。接着又驱逐隶属于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调离程知节等武将。武德九年,李渊接受李建成的建议,派李元吉为帅,取代李世民,征调秦王府骁将秦叔宝等武将,又挑选秦王府精兵骁勇,供其调遣。李渊还和自己的近臣裴寂等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个儿子(指李世民)执掌兵权久了,在外专制,被那些读书汉(指房、杜等文臣)教得不像是我以前的儿子了。”


也许,李渊的态度是在微偏李建成的前提下相对中立的。

李建成是嫡长子,李渊吸取了隋朝废长立幼的教训,对于太子建成他是比较维护的。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又把兵权交在李世民手上,使李世民能够与李建成分庭抗礼,说明他在政治上是在找一个均衡,他知道两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保持中立,无论谁最后胜出,他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隋文帝被儿子杀害的悲剧使李渊心有余悸,谨防重演。

因此,当玄武门之变后,他顺理成章地成全了李世民,做了淡出权力中心的太上皇,晚景相对安稳。


李世民及其谋士为什么选择玄武门作为政变的地点呢?

其一,秦王府的兵力在京城不及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力,直接进攻东宫和齐王府成功的把握性不大;

其二,玄武门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后宫的必经之路;

其三,玄武门守将之一常何早在武德七年就被李世民收买为心腹,只要在常何当班的时候诓建成和元吉入玄武门就可以关门打狗,容易取得成功;

其四,玄武门直通李渊寝宫,事变后可以立即控制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变具体情形如下:


公元626年7月1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李渊不知事态真相,决定次日召建成和元吉问个明白,并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此事。

7月2日,玄武门当班者是早已被李世民买通的常何,天不亮,李世民就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世贵等伏于玄武门内。

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早就被李渊召唤。二人走进玄武门,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忽然感觉情况不对,立即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呼唤二人,这时二人方才明白不妙。

李元吉张弓向李世民连射三箭,可是由于事出突然,元吉难免惊恐,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所发之箭没有伤到李世民分毫。

李世民趁二人惊魂未定,张弓直射建成,只一箭就将李建成射死。

这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赶来,又将元吉射落马下,但伤势不重。

李世民催马追赶元吉,不想被树枝挂落,李元吉扑上来夺下李世民的弓箭,用双手扼住他的喉咙,以李元吉之力,须臾之间就可掐断他的喉咙。

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马大呼而上,李元吉这才丢开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敬德张弓把他射死。尉迟敬德又持建成、元吉二人首级以示东宫、齐王府兵,众人四散奔逃。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大获全胜。


之后,李世民又下令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以谋反罪处死。

李渊一共22个儿子,19个女儿。

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则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们共同的母亲是李渊的正妻窦氏。


十六年后,也就是贞观十六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争夺皇位进入白热化阶段。

李承乾和李泰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们共同的母亲是长孙皇后。

榜样的作用太大。

这一年,李世民在宫中哭祭李建成,并且宣布两件大事。

第一事情,就是恢复李建成的太子封号,谥曰“隐太子”。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第13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当儿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