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怀来镇边新旧两城探考20201128

 活力的荒野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镇边旧城,原为灰岭口(此灰岭口非昌平十三陵之灰岭口),城堡建成后更名为镇边城。旧城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据《明实录长城史料》(引明世宗实录卷二)载:“五月丙辰  先是,经略边关右副都御史李瓒,以居庸关西路灰岭口、上常峪地方,外接怀来所辖隘口计一十二处,曾经达虏出没,请添设城堡,以控险要。乃筑灰岭口城六百八十丈有奇,上常峪城减十之五,各立楼橹铺舍。至是功讫,议名灰岭口曰镇边城,上常峪口曰常峪城。调别堡军士屯守,灰岭口千人,上常峪三百人。改设守御千户所,给印,推京卫千户二员往署,添设仓场官吏支收刍粮。兵部复奏。众之。”

《西关志》载:“正德十五年创立。堡城一座。东西跨山,高厚不等,而下据东口之冲。堡城高一丈八尺,周围六百八十丈。城门楼二座,角楼二座,水门二空,城铺一十三间。”

      在明代的长城防御体系具有不同的级别,从高至低依次为镇堡。镇城是总兵、副总兵的驻地,如居庸关;路城是总兵之下的各路参将驻地,如横岭路;卫城一般是守备、守御千户所驻守,如白羊城。镇边城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防御级别为路城,也是其最高的防御级别,仅次于镇城。随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移参将驻横岭城后,其防御级别下降至卫城。

对此《四镇三关志·职官考》记载:“横岭路参将------三十二年(嘉靖)设参将一员,分守镇边、白羊、长峪三守提地方,驻镇边城。四十五年革守备,移参将驻横岭城。”

据《明实录长城史料》(引明世宗实录卷三九七)载:“四月戊寅 博又言'古北口、潮河川,及镇边、长峪、横岭三城,为虏入要害。乞于古北、潮河列亭彰,筑城垣;于三城再宜增置参将;盗兵防守。仍先檄提督时陈移兵二枝,驻近地为援’报可。”

      《四镇三关志》记载:“镇边城隘口二十三处,把总一员统之。镇边城东北至关一百二十里,隆庆卫地方,宛平县界。外口紧要。”

        王士翘所著《西关志》刊刻问世时间大约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基于镇边新城建于隆庆年间(一说为万历年间),那么《西关志》中有关镇边城的记载均为镇边旧城。

《西关志》记载镇关城军马配置如下:“镇边城军五百一十名:马军二十二名,步军一百八十五名,鼓手军四十名,夜不收三十名,杂差军六十五名,守门军三十二名,窑军十二名,斗军十二名,看神机库五名、井匠二名,阴阳生一名,军吏一名,老弱十五名。”

“镇边城原额马二十一匹。”

  

      关于旧城曾建有其它设施如下:

察院二所、守备公廨一所、把总官公廨一所、千户所一所、仓场一所(城内东山坡)、东山墩(僻静,离关一百二十里,夜不收四名)、教场一个(南门外迤西)、演武厅三间、将台一座、神机库三间(城内西山坡)、社学一所。

  

  

  

  

  

      旧城有庙宇如下:旗纛庙、城隍庙、真武庙、关王庙、龙王庙、山神庙、圣母庙、德胜庙、白瀑寺、上方寺、朝阳庵。

      镇边旧城虽为宽漫极冲,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控制着著名的西奚古道(此古道南通河北倒马关,北接北京居庸关,是明“内三关”的连接线)的咽喉之处,对此《西关志·居庸图论》就其重要性有详细描述:

“长峪、横岭近通怀来,均之可虑,而横岭尤孤悬外界,山高泉涸,军士苦之。镇边城虽云腹裹,亦喉舌地。川原平旷,无险阻之固,雨霪溪涨,淹没频仍,越此而南则长驱莫遏矣,是故镇边之当守,其形难察也,此故关险夷,然去京师咸仅百余里耳,门户之险甚于潼、剑,设大将,屯重兵,未雨徹桑之谋,其可一是不讲哉。嘉靖丁未季春朔日王士翘谨识。”

《畿辅通志》中有记载:

“------又十里,皆峻岭也。曰灰岭者,险倍于长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镇边之废邑。又西十里有城,是曰镇边。两旁皆山围之……”

镇边城是居庸关整体防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志》将居庸关军防核心区内所有关口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镇边城属于西路四条防线(长峪城、白羊城、横岭城、镇边城)之一,它下辖隘口如下:镇边城、白崖子口、牛膝峪口、堂儿庵口、熊儿峪口、东北街口、西北街口、柳树沟口、长城口、北石羊口、南石羊口、傍路口、坚子口、常峪西口、常峪口、方良口、小凌峪口、高崖口、新开口、灰岭口、乾石涧口、白瀑口、董家口。

  

      旧城全图,图片上方为西侧墙体,下方为东侧墙体。

  俯瞰极冲沟谷。

  东侧人字形墙体。

  在沟谷中部,有一段南北走向的墙,是否为当时城中的建筑地基?

  

  

  

  

  东段“人”字形墙体南侧墙体。

  

  东段“人”字形北侧墙体。

  俯瞰东段南侧墙体及沟谷。

  

  墙体蜿蜒而上。

  

  “人”字形的最高点,也是南北墙体的分岔点,是一个较大的圆形实心墩台——东山墩。

  

  

  

  

  

  遥看西北方向的镇边新城。

  图中左上方的墙体为镇边新城南侧墙体。

  俯瞰东段南北墙。

  北侧墙体向下延伸。

  

  

  

  

  

  

  旧城西段墙体,也是一个“人”字形。

  西侧墙体均为干插边结构。

  这个近10米高的陡崖之上也是一个墩台,同行的钱老弟如履平地般的爬了上去,真心地佩服他的能力,我却犹豫很时间还是放弃了。

  下图为同行钱兄弟所摄崖上墩台近景,据他所说,此台也是圆形的。

  

  遥看东侧“人”字形墙体。

  西侧“人”字形墙体顶端墩台——西山墩。

  此台也为圆形墩台。为什么在这里仅有的三座墩台均为圆形的呢?我认为:1.圆形墩台视野开阔,利于防守,其中东西山墩均建在“人”字形墙体的顶点位置上,能够更好的兼顾两侧墙体;2.受地势限制,三台均在局部制高点上,圆台比方台更能有效地利空间。

  

  

  

  墩台上方再无墙体遗迹可寻。

  回看西侧第一座墩台。

  

  城堡西侧南墙体。

  

  

  

  二、镇边新城

镇边旧城因山洪而坍塌,故于隆庆年间在镇边旧城西增筑,旧城自此逐渐废弃。新城只建在宽漫沟谷的西部,东部无墙无城,其防守难度明显大于旧城,可能当时更多考虑屯兵之需大于防守。整个新城依西山坡而建呈环状。东墙及东门大部分重修;北侧和东侧城墙保存相对完整;皆为巨大完整的条石而建;南墙坍塌严重。四个角楼虽已坍塌,但楼基尚在。

镇边新城关前“镇边城简介”如下:

“镇边城即镇守明长城的边关之城。胆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设守御千户所,后毁于水患。明万历年间又筑一城于其西,曰镇边新城。镇边城为历史进京之关隘,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是'昌(平)、宛(平)、怀(来)’联合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前是怀来县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新城为石头所筑,东南北三门装对扇木门。除东墙较平直外,其余三面城墙依山势呈不规则状。城中纬线中间有一鼓楼,西墙上建有北中南三个角楼,南北两座城门带有瓮城,南城门外建有牌坊,北城门处有龟趺驮碑。城内格局为'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现存有大佛寺、真王庙、龙王庙、胡神庙、寿星庙、观音庙、城隍庙、娘娘庙、山神庙、财神庙、奎星庙、火神庙、关帝庙遗址和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镇边新城东城门。

  东门内侧。

  

  东墙内侧墙体。

  墙体最上两层石块间灰浆为现代浇灌,用手轻轻一触便大块脱落,而中间一层灰浆已经有四百多年风雨侵蚀,依然坚如铁块。

  登城台阶及马道。

  遥看城堡西墙及远方的笔架山。

  城堡东北角楼顶部情况。

  角楼东北角(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角楼北立面(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城堡北墙外侧及东北角楼。

  城堡北墙。

  城堡东墙内侧。

  东城门南侧未经修复的墙体保护状况堪忧。

  

  北城门瓮城。

  

  瓮城北侧墙体。

  

  瓮城北侧夯土墙芯。

   北城门已经无存。

 不堪重负的北墙。

  

  

  北侧西段墙体开始向山上延伸。

  

  

  发现四整块城砖,由此推测墙上有包砖垛墙。

  整段北墙情况。

  城堡西北角楼。

  

  城堡西墙。

  城堡西南角楼东北侧面。

  

  城堡西南角楼东面。

  城堡西南角楼西北侧面。

  

  

  

  

  城堡南墙,此侧应有一门及一瓮城,但已无从寻觅。

  

  

  

  城堡东南角楼。

  

  

  

  俯瞰城堡内民居、东墙及东门。

  三株柏树已有500年的树龄,见证了镇边新城的沧桑历史。

  村南一株古槐更是高龄,已有2000年的树龄,那可是汉代呀,或是有些夸张,但总也有1000年吧。

  古槐旁边立有三块石碑之一:依稀辨得为“流芳万古”。

  石碑之一:重修关帝庙碑。

  石碑之三:河北省文保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