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气凑五脏例

 新用户7157olZa 2022-11-04 发布于福建

​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

  臊入肝, 腥入肺, 香入脾, 焦入心, 腐入肾。

五臭也叫五气,即臊、焦、香、腥、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气五味在中药学中为药物归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

概念

臊、焦、香、腥、腐五种臭味

相关星图

五臭

共5个词条

4580阅读

臊 sāo;像尿或狐狸的气味:~气。腥~。狐~。<;名>;(形声。从肉(月),(sào)声。本义:腥臊) 同

焦:jiāo ㄐㄧㄠˉ。《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如众飞鸟之火苗所伤是焦之范式。本义:物体经火烧变成

香(拼音:xiā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上半部像禾黍成熟后散落




五臭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焦、香、腥、腐,也称为五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气味是传统中医药性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当以气味相对而言的时候,气一般指的是嗅觉器官(主要是鼻)所感知的臊、焦、香、腥、腐五气;而味则指的是味觉器官所感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气属阳,味属阴,气味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归经,但是关于五臭(五气)的内容,《内经》论述很少,在后来的药性理论中运用也不多。

中医应用

指导用药归经及饮食

在中药性味归经中,臊焦香腥腐五气(五臭)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性(寒热温凉)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属性归经,指导临床用药。《内经》记载“精藏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臭臊;藏精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臭焦;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香;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臭腥;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

穴位中有很多名字是用溪呀,谷呀命名的,根据中文意会一下,这些起名都是有讲究的,藏精于肾,故病在溪,这里可能指的是肾经上的太溪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