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脉来滑”解析

 云深易医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原文: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即饮食不能下咽,食之即呕出不留。从中医角度来看“食之即吐”症状的,不外几种情况:一是中焦寒盛,使脾虚无力升清,引起胃气不降;二是肝胆气逆,横阻胃气下降之路引起的;三是胃阴虚,胃阳化火上炎,引起胃不通降。所以针对赵章之病,“众医皆以为寒中”,即认为是中焦寒盛之证。

“脉来滑,是内风气也”:本则医案之所以值得解析一番的原因,就在于这一句。再具体一点说,就在于这一句中的两个字:来和滑。下面详细进行解析。

一、脉之来去:

即有脉来,必有脉去。那么脉来去的方向怎么判断呢?到底脉往哪个方向是“来”,往哪个方向是“去”呢?《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也描述过脉来去的现象,如:“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等等。这些描述脉象来去疾迟内外出入的语句,非常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莫辩东西。根据本人对脉法的理解和多年临床诊脉经验,脉之来去有着严格的规律和标准,如有丝毫误解,对临床辩证危害极大。

其实脉之来去方向的判断非常简单,正常情况下,慢慢靠近我的叫来,渐渐离开我的叫去。同理,脉向着医生(或病人指尖)方向波动的叫来脉,而向着病人(或病人肘部)方向波动的叫去脉。也就是说脉是医生来诊的,脉之来去必须依医生为参照物来分别。

道理虽是这样,但是脉本身有来去吗?对于很多人诊脉时来说,脉好象只是上下跳动的,似乎分辨不出有前后流动之状?的确,切脉要有极敏感的指下触觉,本处只讲理论,具体切脉的功夫不在讨论范围。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并阴”脉解析》中,讲到了脉同样也遵从“左升右降”这一规律,当时还配了下面的图示帮助理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读。

也就是说左手脉主升,对医生来说即为“来脉”,右手脉主降,对医生来说即为“去脉”

至此,脉之来去的原理和判断方法就讲解到这里。

二、滑脉的理解:

首先声明,东汉以前的古脉学中的“滑脉”,与《脉经》之后的滑脉截然不同,若等同视之,则东汉以前的医案医论则无法理解。

而针对古脉学的“滑脉”,我在以前写得《<伤寒论>中“白虎汤证”疑案浅析》一文中也有比较详尽的论述,现在原文摘录如下:

既然如此,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伤寒,脉浮滑。如何来理解这个“浮、滑”之脉?对此,我们当从伤寒论的原文中寻找定义,而不能以后世医家所演绎出的所谓“二十八脉”来理解。后世对脉的理解,已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脉有所差异。一定程度上来说,后世在脉学上认知的已偏离了《伤寒论》的原汁原味、古朴的脉学原理。

    第一:《伤寒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此条文明确阐明:浮、滑为阳脉。

    第二:《伤寒论》:“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此条亦清晰地阐述:浮、滑之脉非常人之脉,而是能让诸脉作病的残贼。

    简单将上两条作一个总结,即浮、滑之脉为病脉,同时又为阳脉。合起来即可以理解为:浮、滑是阳邪过盛之脉,其性能致热。

    若说浮脉会致热盛,想必诸位读者能够理解。但若说滑脉也能致热盛,这便与我们熟知的滑脉主痰饮水湿的说法,似不相符。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是怎么给“滑脉”定义的。依旧是《伤寒论》中原文:“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伤寒论》这部书文辞古奥简洁,字字皆有出处。因此对一些文字的理解应该要紧扣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要尊崇“以经解经”这一原则。对于汉字来说,最古老权威的字典,莫过于《说文解字》。对于东汉时期《伤寒论》中的文字的注解,应当是没有比《说文解字》更合适的。

    翕:说文原文:起也。从羽合聲。原指鸟翅膀一合一张之象,如翕张(一合一开)。

    奄:说文原文:覆也。大有餘也。如“奄有天下”即是此义。

    那么运用后文的“沉为纯阴,翕为正阳”来理解“翕奄沉”,可见滑脉是指正阳覆盖住纯阴的一种起伏开合的脉象(其中纯阴指的是尺脉,正阳指的是关脉)。从而阴阳和合,关尺自平。

由此可知,仲景所言之滑脉,有阴有阳,是阴阳和合之物,而关尺自平,则说明滑脉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于“关和尺”这一片区域,即在内不在表。也即,仲景眼中的滑脉虽属阳,为热邪,但是是处于内部的、还不是非常过热的那种程度,所以若遇外界(体表)热盛时,相比较之下它会表现为寒。若遇表寒盛时,相比较则又会表现为热。可见滑脉是一种与外界体表相比较而决定其寒热的脉象。

再来看仓公医案原文: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通过上文分析,仓公所说的应该是左手脉,而且是阳邪过盛之滑脉。左手脉对应肾、肝、心三脏,滑则说明阳盛阴弱,加上病人赵章患的是食之即呕之病,所以由脉证可以辩证出这是因为肝气横梗致使胃气不降反逆之证,所以仓公说“是内风气也”。肝为风木,阳邪过盛,肝风必内动为患。

同时仓公也指出赵章病“得之于酒”,过酒伤肝,同样与肝有关。

法五日死”:此病为中焦胃土气绝,因土之数为五,所以仓公断其五日死。只不过病人“嗜粥”,喜爱吃粥,使胃气未绝,所以能又坚持五天才死。在《中藏经》中亦有:“胃气绝,则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与此医案中为同一病。

而用现代西医的观点来分析,此证有可能是食道或贲门等部位的癌证。但这只是标病,病根依然是肝风内阻,合胃火上逆,炙烤上部食管或贲门等部位出现恶性病变引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