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的台湾新年

 海倫在台灣 2022-11-04 发布于中国台湾

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春节是台湾所有节日中过节气氛最浓厚、最热闹的节庆。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五都是民间所谓的“过年”,这几天是台湾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传统的台湾,其实从农历十二月开始,就有浓浓的年味了。台湾无论民众还是商铺都有拜祭的习俗,通常家里拜祭土地公的时间是每个月初一和十五,商铺是初二和十六。所以如果你来台湾旅游看到商家在店铺前摆神桌点香烧纸,那一定不是农历初二就是十六。

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来自"打牙祭"一说。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开始"。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通常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劳,类似大陆企业的年会。

腊月二十三在大陆叫“小年”,台湾的小年是除夕前一天,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据说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所以民间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对联——送他上天,让他带些好消息给天帝。

当然还要准备点实惠的东西,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这些或甜或黏的供品,讨好灶神,让他多说好话,别说坏话;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该做的都做到,灶王爷如果还是不保佑,那也就没办法了

送走了灶王爷,就要大扫除了,叫“清沌”,请不要想到红烧。然后就是购物,置办年货。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算是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

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商圈,每年的年货观光大街都很热闹。摊位是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街区里还有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表演;一些书法爱好者还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人排队求取。

台北迪化街、高雄的中街仔、台中的天津路商圈等多处年货大街还开通了“年货公车”或“年货速递”服务,让民众尽可享受无后顾之忧的购物之乐。“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大概就是描述这一情景吧。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俗称“辉春”。除夕要祭拜,叫做“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供品,还会在神桉上“叠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此外的围炉(就是团圆饭),压岁钱等习俗和我们都一样。另外还有“新正”,正月初一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点烛,祭神拜祖,称为“开正”。之后民众之间互道新年恭喜,称为“拜正”、“贺正”。主人以各种甜食、甜茶招待客人,叫做“食甜”,客人边吃边要说些吉利话。有些人还到寺庙朝圣祭拜或到风景名胜踏春玩耍,叫“走春”,盛行至今,每年都会有走春攻略跟民众分享。

另外台湾宗教信仰浓厚,新春期间人们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勇士”除夕之夜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庙宇通常会在除夕夜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会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这就叫“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徒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

大陆南方区域也有头香一说,但和台湾不同的是,这边的庙宇是不收钱的,想点第一炷香只要人够勤劳、跑得快,不需要你腰缠万贯也有很大的机会。

台湾民间还盛行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徒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台湾的春节非常传统,即使比前辈少了很多繁文缛节,年味淡了很多,但也依然可以说“极有味道”,就连公共设施都会因为新年变得不一样。等车的电子车牌会因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画面,车顶有吉祥话,上了车除了司机会和你说新年好,还有免费糖果给乘客品尝,无数的商家、百货公司都会有新年糖果、礼品甚至福袋,送给你,不收钱。

有时候你会因为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因为你在这块土地上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而感慨万千。大陆和台湾虽然一水相隔,但我们血脉里流动的同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也同是中华民族的魂。那种传统的、熟悉的、似乎有点穿越的,却又是久违了的感情,真奇妙。春节,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