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5年,遵义会议上挖苦毛主席的凯丰同志,后来怎样了?

 ptzhangyh 2022-11-04 发布于福建

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毛主席而言也是如此,历史无数次证明他是正确的,但他也经历过无数次挫折。

历史书上写,遵义会议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我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感觉像是一件非常顺利、按部就班,目的就达成的事情。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红9军团中央代表的凯丰,当着所有与会代表的面,对中央政治局委员毛主席,说了一番尖酸刻薄、有意挖苦的话:“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不就是凭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指挥打仗吗?我坚决反对毛泽东来指挥红军!”

这句话,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毛主席一直都忘不了,还常对人提起;那种难受,他恐怕是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正值党和红军的生死关头,凯丰同志为何表现出不团结的态度,还指责毛主席“不懂马列主义”,更反对毛主席领导红军?遵义会议后,凯丰的人生又是怎样?

凯丰,原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20岁就参加革命,组织农民运动。而凯丰和毛主席的矛盾分歧,要从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说起。长征开始前,毛主席同张闻天、王稼祥对当前局势,及红军该如何长征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现在红军托带着大量笨重机器设备行军,根本不是在转移,而是在不紧不慢地搬家。

对此,毛主席向李德、博古提出建议,将这些东西全丢了,部队轻装前进。结果,已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色革命形势直转急下的李德、博古二人,完全不听毛主席的正确意见,还认为毛主席是山沟沟里的人,总喜欢和“农民混在一起”,继续固执地“重装搬家”。

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央红军在李德、博古不切实际的瞎指挥下,经过湘江战役后,8万6千名战士,锐减至3万余人。这就算了,刚伤亡惨重、士气低迷的3万红军,又将被气愤的李德、博古,拉去跟20万士气正旺、装备精良、守株待兔的国民党军硬拼。这无异于是送死,彻底葬送中共革命!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即便此次逃过一劫,那下次呢?在李德、博古这批人的折腾下,中国革命哪有成功的希望?毛主席果断决定,联系到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召开一次党内的紧急会议。

会议上,毛主席条理清晰地将李德、博古去湘西的军事路线,驳斥得一无是处,并提出解决方案——往贵州走,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兵都是“鸦片兵”,不经打;西进贵州才是红军唯一的活路!毛主席的提议,得到周恩来的大力支持,因此部队转战贵州黎平;在黎平,再度召开军事会议。

黎平会议上,毛主席、张闻天和博古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博古主张返回黔东地区,在湘西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指出这是“自投罗网”,主张去川黔边界,成立一个以遵义为中心的边区根据地。此次会议,周恩来又一次坚定地站在毛主席这边,使得红军再次转危为安。

1934年12月20日,张闻天和王稼祥终于确定了一件事——红军再让李德、博古掌权,怕是再无翻身之地,唯有毛主席出来全盘接过军事大权才行。王稼祥联络到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左权等红军元老,将自己同张闻天的想法说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让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的呼声下,1935年元旦刚过,李德就被解除了所有军事领导职务,不再拥有红军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15日,青史留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了。会议开始后,博古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反围剿”和湘江战役的失利报告,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在客观原因上——如敌人过于强大,说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博古原以为自己报告完,能得到与会同志们的认可,可实际上除了凯丰同志,其他同志表现得兴致缺缺、十分冷淡,就是曾经的好“战友”李德,也是一言不发。而凯丰之所以对博古较为支持,主要是两人相识较早、交情很深,凯丰的入党介绍人还是博古。

但在中央苏区时,凯丰对博古的政策并不是很支持,但他更不支持毛主席,坚信王明的那套“山沟沟里怎么出马列主义”。会议继续进行,无论博古、凯丰怎么发言,都得不到其他代表的支持,又指不出毛主席发言的错误,最后只得进行人身攻击般的挖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句。

说到最后,凯丰眼睛定在李德身上:”我坚决反对毛泽东来指挥红军!”全场一片寂静,李德没理他,自顾自地发呆,当事人毛主席表现得很淡定,抽着自己的烟。见凯丰说完,毛主席才抬起头、站起身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反驳。凯丰听后,颓然地坐下,他知道大局已定。但他还是不服气:“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

遵义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犹如神来之笔般,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让红军脱离危险,更让反动派疲于奔命。这让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凯丰,对毛主席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后来凯丰当众宣布:“现在我收回遵义会议上的观点,坚决拥护毛泽东来领导我们的红军。因为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凯丰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毛主席,在两河口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北上方针,之后还在机关报上刊登了批评张国焘的文章。

毛主席也为凯丰的转变感到欣赏和高兴,当众肯定他是:“可造大才,可堪大用。”红军抵达延安后,凯丰担任中宣部长一职。新中国成立前后,凯丰担任起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沈阳市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都是要职。

1955年3月23日,凯丰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49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凯丰的故事告诉我们,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