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考点清单 收藏学习!

 尚史 2022-11-04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图片

(点击上图查看课本)

高中历史新教材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考点清单 

必背知识点

1.食物采集阶段的生活:采集、渔猎;木、骨、石质工具;打制、磨制;使用火;迁徙。

2.食物生产阶段的生活:农业、畜牧业;磨制木、骨、石质工具;陶器、纺织;南稻北粟;定居;原始艺术。

3.种植业产生的原因:①避免采集食物造成中毒、疾病。②人口增长与狩猎禽兽不足的矛盾。③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

4.早期的原始农业


培育的农作物

驯化的动物

东亚

水稻、粟

猪、狗

西亚

小麦、大麦

绵羊、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

骆马

5.农业革命及古代世界多元的农耕文明

影响:①改善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人口增长。②发展为定居生活。③促进了社会分工。④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诞生了原始艺术、原始宗教。⑤生产关系的变化:剩余产品出现,导致了贫富分化,诞生了阶级、国家、文明。

地    区

农作物和牲畜

土地占有方式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小麦、大麦;绵羊、山羊、牛

王室和神庙拥有大量土地。

《汉谟拉比法典》,用法律规范农业生产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小麦、大麦;绵羊、山羊、牛

王室和神庙拥有大量土地。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古中国文明)

水稻、粟、猪、狗

商周时王室和贵族掌握土地,农民集体耕作;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欧洲爱琴海(古希腊文明)

小麦、大麦、葡萄、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

谷物与蔬菜轮作

欧洲意大利(古罗马文明)

谷物、橄榄、葡萄

土地国有;贵族私有;家庭小农。

随着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南美洲印第安人)

贵族私有与村社公有

村社收回两年不耕的土地

6.原始农业的特点:石器耕锄、集体劳作、刀耕火种。

7.中国小农经济①特点: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之;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既脆弱又顽强;分散、封闭。②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③积极:自给自足,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税源与兵源。④局限: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8.灌溉工具变化的趋势:从人力驱动到自然力驱动。

9.官营手工业特点:分工细密;技术水平高;经营规模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国家扶持;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10.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形态

时间

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前,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民营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主要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在一些手工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家庭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家庭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古代经济的主体,到近代逐渐破产。

11.人类农业工具变化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

新石器

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陶器

马厩

猪圈

先秦

有限青铜农具

战国铁农具推广

杠杆原理

秦汉—

明清

南北朝——灌钢法

唐朝——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东汉末—翻车

唐朝——筒车

  世界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

12.人类手工业发展


纺织

陶瓷

冶炼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骨针

新石器晚期—陶纺轮

最初——泥条盘筑

新石器晚期—坯车

新石器晚期——冶铜

先秦



西周晚期——冶铁

秦汉—

明清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

南朝——匣钵

唐宋——支钉

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世界

西方——纺车


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

13. 人类农业劳作方式发展

原始社会:集体劳作。春秋战国:出现小农经济。汉朝出现田庄经济。

古希腊、罗马家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领主庄园。

14.食物生产现代化发展

(1)农业工具①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②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③21世纪初,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杂交育种①20世纪下半叶,一大批优质良种推广,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②20世纪以来,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美国,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

(3)养殖业①养殖业和牧场实现机械化和自动控制。②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③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15.世界农业现代化(1)特点:①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②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④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机构和产业机构。

16.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①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③加强农民培训。④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17.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储备:①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②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保存:①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0世纪冷冻食品工业发展。

18.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危机……

19.食品安全:(1)原因: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2)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20.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①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②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21.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

22.美洲物种传入欧亚非

传入

粮食

蔬菜

玉米

土豆

甘薯

番茄

辣椒

起初观赏,

AD16中叶粮食、饲料

AD16末

推广

传播缓慢

起初观赏,

AD18食用

AD15传入

明朝多途径传入丘陵、平原,后推广

与玉米类似

与玉米类似

万历时传入观赏、药物,

光绪时食用

明朝时传入

23.欧亚非物种传入美洲

传入

粮食

水果

蔬菜

经济作物

动物

美洲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

鸡、牛、驴、马、猪、羊…极大改变了美洲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4.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解放了劳动力,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提供物质基础。⑤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25.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内容具有丰富性。②欧洲具有主导性。③范围具有全球性。④结果具有两重性。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26.工场、工厂区别


工场

工厂

生产关系

              都采取雇佣劳动

工作形式

初步分工

专业分工协作、流水线

生产方式

手工劳动

机器大生产

管理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生产规模

零碎分散

集中

27.工厂制度的评价: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巨变;科学管理,提高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更大的经济效益。

*垄断组织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由多个企业联合、兼并形成,本身仅拥有经济职能,却能够利用资本影响政治。

28.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①促进了城市化;②促进交通运输业进步;③促进乡村改变,推动农业现代化;④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⑤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人们文化素质提升(西方: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朝:癸卯[guǐ mǎo]学制,学制改革);⑥工人生活环境恶劣、贫富分化;⑦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⑧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29. 二战后科技革命兴起背景: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②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③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⑤战后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⑥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

30.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31.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1)计算机: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标志: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网络产生发展:①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②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

(3)人工智能技术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4)航天技术成就:20世纪50年代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5)海洋技术:1960年,美国“里雅斯特”号10913米。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10909米。

(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7)生物技术;(8)原子能技术……

32.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1)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90年代科技进步极大推动经济增长,美国转型知识型经济,又称“新经济模式”)

33.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34.古代的商业贸易

朝代

宏观层面商业贸易的发展

微观层面商业贸易的发展

国内贸易

对外贸易

货币

信贷

商业契约

商周

职业商人、

工商食官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贝类

已经出现。例:《周礼》: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东周

工商食官被打破

铜钱

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

秦汉

统一推动商业发展

丝绸之路

铜钱

……

契约普遍

唐宋

商业时间、空间限制逐步被打破

互市监(西北)、

市舶使/司(东南)

铜钱、

纸币

飞钱、柜坊、纸币汇兑业务

契约更加广泛

明清

农副产品商品化,雇佣,商帮、会馆

朝贡贸易、公行

铜钱、纸币、白银

钱铺、资本性借贷(庄票)

35.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趋势特点

①商业地位:依附于农业、手工业,始终受到重农抑商的束缚。

②商业场所:城市向农村拓展,逐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③交易内容:贩运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后转变为交易民间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为主。

④交易媒介:以物易物到金属货币,宋出现纸币,明清白银货币化。

⑤商人组织:由宗族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⑥活动领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结合。

⑦对外贸易: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民间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6.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37.世界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

对外贸易

货币

信贷

契约

欧洲

古希腊、罗马商贸繁荣。拜占庭,一度垄断了东西贸易。

古希腊、罗马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航线四通八达。

……

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

中、西亚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

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前22—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不同形式的借贷,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

非洲

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

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货币

前16—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

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38.货币:①定义: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②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③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39.商业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①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③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40.契约的积极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培养社会道德(诚信交往)、推动经济发展……

4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

进程

事件

方式/途径

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

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掠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42.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张的原因:①集市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是基本前提;②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条件;③殖民掠夺是主要途径;④工业革命是主要原因、主要动力;⑤交通通讯等科技的发展是技术条件;⑥资本、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是根本原因。

43.商业革命的表现:商贸规模,经营组织形式(银行、交易所、证券……),贸易中心(地中海→大西洋,亚洲新兴贸易枢纽),国际贸易格局(荷兰→英国→多中心)。

44.贸易特权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特点:①双重性:既是贸易公司,又是殖民公司(既有经济功能,又有军事、政治功能);②拥有特权;③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5.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式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引发经营方式变革,带动一批民族工商业企业兴起;

推动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6.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a.苏联的经济发展

(1)俄国1917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1920实行战时共产主义。(2)1921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3)斯大林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b.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2)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4)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过大。

c.中国的经济发展

(1)建国后,通过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47.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①经济政策: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②经济增长动力: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③经济发展状态:经济危机时有发生;④中国经济发展地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⑤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贫富分化加剧;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趋势明显。

48.二战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组织

体系

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

WTO

时间

1945

1945

1948

1995

职责

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

对象从西欧扩展全世界;用于开发、建设。

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非歧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

作用

汇率稳定、收支平衡

恢复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推动经济全球化

性质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多边贸易协定

多边贸易体制

48.国际贸易新发展:服务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形式多样化、交易手段多样化。

49.国际金融新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扩张、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影响:交易方式更加便利;却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50.村落、集镇、城市的发展

类别

村落

集镇

城市

形成原因

原始农业的产生

商品交换的发展

较大的居民中心联结

功能

定居、防卫、繁衍、集体活动

商业贸易、保护财富和人身安全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

51.中国古代镇的发展:(1)变化:宋之前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镇,宋之后镇市大量增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镇的特点:①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②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3)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影响:①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③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52.中西方城市(1)差异: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整齐严谨,体现了礼法等级制度,城市功能侧重于政治和军事功能。西方古代的城市布局规划不规则,注重实用,具有开放性,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城市功能侧重于经济功能及公共服务。(2)差异原因:①政治层面:中国古代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②经济层面: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中世纪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③文化层面: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影响非常深刻;西方社会受到“人文主义”和民主、自治传统的影响。

53.世界各地的民居特色原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

地区

材质

布局

北美大平原

圆锥形的帐篷

……

亚马孙雨林

……

圆形的公共居所,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古罗马早期

木、石、砖

混凝土

以列柱围廊的中庭为核心的民居

古罗马3世纪

多层集体住宅缓解人口剧增

古埃及

泥、木材、混合麻纤维

带有柱廊、庭院的民居

西亚

黏土、芦苇

前庭、前室、主室。几户相邻

远古中国北方

岩石、木材

穴居

远古中国南方

木材

巢居

古代中国

木构抬梁→砖木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54.英美等国的城市化: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 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55.二战后城市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世界中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也开始加快。

56.中国的城市化:(1)阶段:①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②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④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2)近代中国城市化特点及影响城市化的因素: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空间布局不均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成为思想革新和政治革命的前沿阵地。因素:①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通商口岸城市化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但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农村人口数量多。②政治:遭受列强的侵略,长期战乱的环境不利于社会和城市化的平稳发展。近代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措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③科技文化:近代中国引入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57.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8.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服务设施的发展、社区功能的增加。

59.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电报电话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地铁电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60.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富矛盾……

61.古代的陆路交通


道路情况

作用和影响

罗马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

“条条大路通罗马”

秦朝

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

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

丝绸之路贯通

连接欧亚大陆

唐代

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建设

城市道路建设井然有序、影响远及日本

元朝

拓展汉唐交通网,遍设驿站

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62.水陆交通


运河

连接水系

意义

秦朝

灵渠

湘水和漓水

中原和岭南的交通捷径

隋朝

隋朝大运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代

京杭大运河

世界之最

17世纪

法:米迪运河

地中海和大西洋

欧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

荷: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

荷兰“黄金时代”的体现

19世纪

苏伊士运河

红海、地中海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0世纪

巴拿马运河

大西洋、太平洋

63.古代运河修建的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对当时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极: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徭役负担。

64.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世界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

铁路交通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909年,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但是中国的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水上交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汽船。

后来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

1865年“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1872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华航运垄断,是中国近代航运史的里程碑。

公路交通

1867年,米肖父子发明自行车。

1886年,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

……

65.铁路交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意义:①打破封建时代中国分散落后状态,加强各地联系,加强中央集权。②加速小农经济解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③推动铁路工业产生发展,带动相关工矿业发展。④冲击封建陋习,改变传统观念(时间、价值观)。⑤增加财政收入。⑥巩固国防。⑦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社会转型。

66.中国邮驿的历史:主要为官方服务,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67.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汽车的发展①福特T型汽车:1908年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汽车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58年制造第一辆小轿车。

(2)高速公路的发展①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②概况: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1932科隆—波恩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的发展①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②中国: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2020年底,中国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4)航运业的发展:①世界:海事微信、航海雷达;1994英法海底隧道。②中国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

(5)现代航空的发展:①世界: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20世纪70年代宽体客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空发展: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68.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④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⑤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69.20世纪陆上交通新特点:①发展程度:发展迅速,由一国迅速普及多国。②发展趋势: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

70. 现代交通的影响①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的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②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③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④工作制度的确立以及功能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交通拥堵。⑤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71.疫病含义: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72.疫病造成的影响:①政治层面: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影响政治格局。②经济层面: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客观上刺激新生产方式诞生。③思想层面:精神冲击,信仰危机,客观上有利于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73.历史上的重大疫病

(1)天花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②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③中国清朝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④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爆发鼠疫,死亡军民一半以上。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③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④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⑤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欧洲人口死亡过半,被称为“黑死病”。

(3)其他①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②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③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74.古代防疫措施

(1)重视公共卫生: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2)进行医学研究:中国《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发明人痘接种防治天花,传到欧洲。西方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③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灭菌法。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3)建立救治机构:西汉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罗马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75.中医药的成就*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 四诊法

汉代

不详

《黄帝内经》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辩证施治)

东汉

华佗

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

唐代

孙思邈

《千金方》——临床百科全书,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唐代

政府

《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宋代

王惟一

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新中国

政府

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研究中医的高潮

新中国

专家

整理中医典籍,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76.西医的成就与发展: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7世纪:英国威廉·哈维:《心血运动论》“血液循环”。荷兰列文虎克:显微镜。19世纪:生理和临床相结合,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实验药理学。

77.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迅速发展。

78.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及影响:(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伴随基督教的传播。(2)影响: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④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79.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西方和中国的建立

体系

西方

中国

基本医疗卫生

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卫生监督。

基本控制重大传染病。

搭建医疗网络,出台法律法规、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疫病,进行安全监督

医疗服务

城乡居民都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范收费,加大医疗扶贫

药品供应

医疗保障制度

推广医疗保障,建立福利国家,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①20C60S,公费医疗②改革开放后,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80.新中国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以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医疗服务网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人民至上的理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针;成本低,效果好。

81.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顺应经济发展,逐步推进,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由政府主导;简政放权,扩大医院自主权,充分调动市场;城乡兼顾。

82.德国及多数欧洲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早;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完备;医疗保险组成成分多元,以法定医疗保障制度为主,私营医疗保障为辅;医疗保障覆盖人群广;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改善医疗服务。

83.中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84.疫病防控的意义:改善了公共卫生。遏制了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积累了卫生防疫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