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经方到升降再到扶阳, 我的体系结合之路

 中医知识圈 2022-11-04 发布于山东

17年读大一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读书打卡比赛,当时的我并没有接触经典,对中医的认识相当薄弱,在这个读书比赛中,我选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完整读完的医书——卢崇汉的《扶阳讲记》,当时读的时候啊,对里面的医理知识是完全不懂的,只是被他开的处方所吸引:附子75g  生姜60g  炙甘草6g  淫羊藿20g ,等等一系列大剂量附子,桂枝,生姜等,还有卢前辈年轻时就是学校的名医了,每天都有好多病人,着实看着让我羡慕。书读完后,并没有留下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但是“阳主阴从”这个观念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这也是为我将来学习扶阳医学埋下了一颗种子。

随后接触经典伤寒论也是在读书比赛里受到了影响,是王三虎先生写的一本著作(具体名字不记得了),里面谈到了他从小用经方的故事,后面就受到了感染,开始想去接触这一块的东西。

接触
经方

因为自己总是想大学期间学会点什么东西,所以不安于学校安排的课程,到了大一下半年,有幸认识了一个学长 金星(也是今后一直影响我的一个人),不过他是学习马新童老师那一派的,我最开始也是对其医理不得其解,只是被其扎实的中医基础所感染,开始去读,背伤寒论,其实说来呢,也奇怪,我读伤寒论并没有感觉到很枯燥,虽说大量的内容读不懂,但是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会是很实用的一本书,直到大三的时候,我才花了6个月的时候完整的背下来过一遍伤寒论,(虽然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是方药条文依然记得住哈),当时背完第一遍的感觉就是清晰明了,好像懂怎么开方了,但是去实战了一下,还是不得。

后面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经方之类的文章,无意间搜到了《经方日记》(现在叫中医林佳明),上面有大量的经方文章,医案。我开始照猫画虎的去抄方用方,每天都要看病案,大概一个月下来吧,我也不记得抄了多少个病案了,反正抄满了2个厚本子,现在再回想起那段时光,自己是真的下功夫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我对六经辨证还是理解不透,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几个伤寒大家,胡希恕,刘渡舟,曹颖甫,尤其是胡希恕老前辈的这个体系,是经方日记的作者林佳明老师所继承的体系,我开始买了胡希恕老前辈的书,《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经方传真》,但我觉得《伤寒论通俗讲话》这本书写的最好(推荐大家去读读),但是依然存在一个不稳定性因素——流派之争,到底我该用哪个?

努力总是会给你带来机会,终于19年的10月国庆,我有幸获得了林佳明老师所开设的“六经辨证传承班”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这短短4天,好像从那一刻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也应证了那句话:读书再多,不如名师点拨。但是前提是你得读书多才行,达到那种瓶颈,这样的点拨才比较有意义。这次也是我目标更加坚定的一次,之后我的朋友圈逐渐走向了“异类”,开始与大众脱节,(因为90%都是与中医我有关的东西),关于胡冯体系,我不展开多说,因为大家去多读读佳明老师的公众号就能懂得很多。

但是学了后,如何才能巩固你学到的知识体系呢。我总结出的最好的方法:讲给别人和临床应用。所以我在大学开始找很多人给他们讲,也是这个机缘吧,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那么在大家眼里,大学生开始看病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愿意,是可以的。我开始在朋友圈发读书心得啊,经验总结啊,虽然在别人看起来可能很傻啊,要做转变是真的很难的,但是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每天的总结,让我对于中医的知识越来越深入了解,这么对我后来学习其他家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已经看了很多病人了,虽然有效率只有50%,但是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这中间也认识了很多一直跟我到现在患者朋友。这个时候我认识到了另一个师兄,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他却影响了我很多——胡伟。胡师兄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包括金星,胡师兄,到现在为止,他们和我的每次交谈,哪怕是简单聊两句,看一下他们开的处方:都能让我更进一步(没有夸张),胡师兄也是我研究生导师更早一届的学生,他学扶阳的知识很多,我就是受他影响,又开始回头过来看扶阳的知识,但是想要走进去是很难的,因为你已经学了一个不同的体系——经方体系,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也很苦恼啊,加上扶阳体系又是不传,一度想要放弃。直到有一次我用桂枝法解决了我外公的一次发热,我才又坚定了要学的信心。

后面我看了大量的扶阳医学的书籍(扶阳讲记。扶阳论坛,卢氏临证录,还有杂七杂八零碎的文章),这块东西就暂时停放了。

大学要毕业了,我也拜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师父——林佳明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带我们每天都学习,更多是为师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折服。师父也用扶阳,不过是李可老前辈的扶阳法,不过我目前还是没有用扶阳临床过,直到读研开始,跟我的导师陈晓锋老师门诊,看老师用扶阳桂枝法,那一刻有又似乎是沉积在脑海里的多本书又被重新打开了一样,开始醒悟了很多,这也开始让我把我所学的三个体系开始结合。

升降体系——我在备考研究生期间,完整的读完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这本书把人体之气的流转讲的比较通透,也正是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方体系和升降体系之间开始试着融合,或许说不是融合吧,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经方里面是蕴含升降的,比如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健脾,则能升脾的清气,清阳得升,脾旺则湿邪自解,浊阴会下降,里面又有桂枝温通心阳,心阳得温,则能震慑诸阴,升降都蕴含在里面。后面陈老师讲,桂枝法温通阳气,畅通中焦的时候,我又明白了,升降体系如何和扶阳体系结合了,扶阳讲究扶人体坎中一阳,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全在坎中一阳,那么这样一来,治病不就变得简单了吗,用扶阳作为治疗目的,抓住两大步:畅通阳气开道路;扶持阳气下纳于肾中。

那经方体系呢?是手段,你用来完成以上两步的手段,仲景讲: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么经方体系收集你目前的病脉证进行分析,但是我不能被你当前的病邪带着走,而应该把重点始终落实到:固护阳气,保护津液,畅通气机。这是目的,所以有了根本目的,你就不会被疾病带偏。

那升降体系呢?升降体系是用来修正我开出的处方中方向的一个标准,因为升降是一气的升降,那么如果你想要最后扶持阳气下纳,你就保证脾升胃降,心降肾升,肺降肝升,这就是一个金标准。那么导致你目前症状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我前段时间治疗的一个失眠患者,(难以入睡,3点会醒,痰多,怕风怕冷,大便不成型,胃胀)那么这样看来,明显有阳气不畅和阳气虚损的情况,痰多,肺宣降不利,失眠,心肾交接能力弱,那么核心因素还是肺的升降和脾升胃降导致的,所以开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法,仅仅吃了两三副,效果就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你抓住了要扶阳,畅通阳气的路,引阳入舍,第二:你抓住了升降的失常,知道要从哪个脏腑开始调升降;第三:你观其脉症,知道现在患者处在六经中的哪经问题。

还有发热的问题,我把三阳三阴的阳气状态分为两类:三阳处于阳气郁滞不通的情况,什么叫扶阳,你用麻黄桂枝,小柴胡汤,大承气汤都是扶阳,手段不同,目的一样的。都是畅通阳气

三阴阳气不足,你用温补阳气的方法,所以抓住这个,判断发热的病人三阳三阴的阳气的状态,该疏通就疏通阳气,该温补收敛阳气就用温潜收藏。

任何知识的融合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读书,临床,思考领悟 缺一不可,在这个西医科学大环境下,在医院读研这个大环境下,中医的发展可以说不容乐观,但是又是充满机会,或许你身边没有人认同你的做法,觉得科研是读研的根本目的,中医可以之后再学,猛用西药为什么费心思用中药,但是往往不走寻常路,才是最安心的一条路,因为会越走越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