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给学中医的朋友,中医学习方法和各种路径,一文汇总!| 建木医社

 中医1987 2022-06-28 发布于北京

  

Image

很多人都在学中医,正所谓,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学习中医,首先要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进入中医之门也有很多路径,大家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

今天百会和大家分享沈谦益老师和阅素灵老师对于学习中医的基本心态、学习方法和不同路径的认识,每一种路径各有优缺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大家看后对于如何选择中医学习路径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文章很长,但绝对值得细读收藏,以后有谁问我怎么学中医,我就把这个文章发给TAImage

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文 / 沈谦益  
大家庚子年春节快乐吉祥。最近因为在春节期间正好赶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生,所以一直忙于应对这些事情,本来预约的线上课,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准备。但是毕竟预约的时间也到了,我就把自己过去学习中医的一些心得教训和对于中医学习方法的认识汇报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二。
在探讨具体的中医学习方法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医的几个问题

 学习中医的必须条件和基本心态

有很多朋友在问,学习中医有什么必须条件?我经常的回答是,学习中医有三个字是必须要有的,这三个字是喜、好、乐。你要想学习中医,首先得喜欢中医,所以第一个字说的是喜欢的“喜”字;第二个字“好”,这是喜欢中医的进一步,叫爱好中医;第三个字“乐”,就是乐在其中,你学习中医,进行中医诊疗的时候,是能够乐在其中的。只有达到了喜、好、乐三者统一,才能够身在其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这是学习中医学有所成的最基础的条件。

当然,古人也讲,人无恒心是不可为医的,人无慈心也不可为医。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无恒心,大部分会造成一种半途而废,学医是持之以恒的苦差事,如果没有恒心,往往不可能学习到终点;那么,如果没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也说不可为医呢?过去有句话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实际上医生也不少。对一个医生来讲,如果不能把患者的疾苦用慈悲之心去看待,而只是看到患者口袋里的银钱金钱,想着能够获取钱财的时候,这样往往所谓的地狱之门也就被打开了,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医生也不少。

再有,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一种所谓的做学问的心态。什么叫做学问的心态呢?对于我们来讲,只能够说目前看到的和理解到的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这也只是很近似的去说有什么,永远不能够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理解到的,甚至是说证验到的,这些我们能够说有什么的东西,可能还不是完全真实的,就是说处于虚实之间、幻象和真实之间,所以只能近似的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对于没有看到的事情,并不能说肯定没有,比方说暗物质,我们是看不见的,过去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说它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我们不能了解的东西,不应该一味的去否定、否认,可以先存疑,等待机会再去重新突破地去认识,这样才能拓展我们已认知的学术领域。

当然,学中医在不同的阶段也要相应的制定一下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哪怕你定得再高远,但是也必须把它细节化,在每一个小阶段上都能够有一个小的具体的目标出现,这样一步步的完成不同的小目标,才能够达到自己最大目标的实现,最终学有所成。


 各家学术入手不同,以信为先

再有,就是针对中医界的各家学术入手不同的问题。我们中医学本身有一门课叫“各家学说”,先不管各家学说的分类合适与否,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各家学说是有各自独立的一些特点的。实际上,所谓的各家学说是各家学术的入手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根始不同,但是如果走到它们的至境,就是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是完完全全统一的。

现在很多人在一直争论所谓的伤寒和温病,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伤寒和温病的对错。从哲学上来说,无寒则无温,无温也就无寒,本身寒温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说,现在社会上,包括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以寒统温和以温统寒,也就是以伤寒统温病和以温病统伤寒,应该说都是片面的,只有到了无寒无温之至境,才可能一统寒温,这样寒温才是一个不可分又可分的学术。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修行界的一句话总结,所谓的“信为功德母”。我们要想学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如果没有这个信,其它一切也就都谈不到了,所谓的学习中医的方法,是以信中医为先的

 各家学术离不开最基础的概念

另外,中医各家学术虽然入手有所不同,但其实各家各派也都离不开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各家各派各种中医学术,都是在最基础的概念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可以先把这些最基础的概念整理一下,这样学习的标的就有一个明确化。

那么,这些最基础的概念,每一家都不可缺少的基础概念,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给大家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也就是姑且说给大家参考一下。我认为中医学术最基础的概念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阴阳学说,第二个是五行学说,第三个是脏腑学说,第四个是经络学说,第五个是腧穴学说。在这里头,为什么把腧穴学说和经络学说分开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过去的一些典籍,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腧穴是在经络循行上面的,也可以说大部分腧穴是从属于经络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腧穴不在经络上,也就是不从属于现在通行的十二正经上的,所以我们把腧穴学说单独列出来。
我们可以看,自古以来的中医各家各派,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这几大学说中任何一个学说应该都是不可缺少的、绕不过去的,也是我们必须精细搞懂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我们中医大厦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不稳,那么这个大厦随时都可能倒塌。所以想真正的学好中医,这些学说的一些概念是必须要真正地理解和完善的

 不同学术体系名词概念同中有异

现在的人学习中医,和过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过去资料非常短缺,很不容易才能得到一些书籍,现在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太多了,多到不好取舍,所以现在的人学习中医,主要困难是取舍问题。我们明白了各家各派离不开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后,在取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就是各家各派的一些名词概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异同,在不同的学派里面,有的字和词字面上一样,但实际上所赋予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有所区别的。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实际上都是河间学派一脉的学者,朱丹溪和张子和可以说都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但是我们看,在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各自的著作中,他们谈到的一些中医名词的概念是否完全一致呢?最典型一点,比如阴阳的概念,即便这是在一门之下,他们的界定都还是有些区别的。这还是一门之下,如果是在不同门派之下,比方说所谓的河间派和易水派、伤寒家和时方家,他们的一些区别恐怕就更大了。
再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一下,我们认为中医学术有天、地、玄、黄四部之说,各部式法本身是不同的,因为式法不同,所以才分为四部,也因为式法不同,所以名词有异。我们作为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不然很容易张冠李戴,把自己弄的混乱。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从式法的角度,天部之数是以360为大数,而地部之数是以365为大数,大数不同,它们的内涵和推演规则就不同,这都是有意义的。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得很多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特性与《神农本草经》药物条下的一些记载有什么异同?一些有心的学者已经做过类似的工作,发现《伤寒杂病论》运用的药物特性,正好有几条是在《神农本草经》条下的药物注释。但是,在《神农本草经》条下还有其他一些药物特性,并没有在《伤寒杂病论》仲景用药中体现出来。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不完全属于同一个学术体系,只不过它们都是研究人体疾病的学术,所以有一定的相近之处。这时候我们要注意,对于学者来讲,要注意的是它的相同和相异,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不要把相异的认为完全是相同的,那样很容易把自己搞乱,对于学术的界定也容易出现问题

 中医学术内涵——纵横六艺之说

当然,要想学习中医,还得知道中医学术的内涵是什么。自古以来,对于中医学术的内涵,各家都是秘而不宣的,秘而不宣有它们不公开的道理,因为一旦公开,就可能误导一些学子,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所谓的夹生饭,借用禅门的一句话,就是所谓的野狐禅的那种味道就会出来。

在我们的观念里面,中医学术内涵有纵横六艺之说。所谓的纵六艺,我们今天不讲,这些东西只有到时候有地方可用才能够讲,要不然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种混乱。关于横六艺,今天可以说一下,我们认为的中医学术横六艺有:针、灸、砭石、毒药、按摩导引和祝由,这是六种不同的技艺方法,也代表了中医学术六个不同的入手方法。关于这些技艺方法的不同,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和大家进一步去探讨

 中医证验,从吾我两端入手

再一个,需要和大家明确的是,中医是不能证明的,只能证验。中医和中国传统学术东西,不能够用西方所谓逻辑的方法,用A来证明B,B再证明C,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按照过去的说法来讲,中国传统学术大部分属于内证的东西,所谓内证是一种体悟,你能体悟到,然后还必须能够落地。所谓落地就是明白了,还能够使用,能够形神一体化,这才叫证验。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包括中医,它的学习证验,一般情况下有吾和我两个入手,也就是所谓的有吾我两端。当然,在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状态和过程中,结合吾我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
如果从吾入手,首先要在不同阶段的一种已经证悟的前提下,想办法把它一一落地,然后再证悟、再落地,重复这样的状态,最终达到上下一片,也就是所谓证得“没有圆心的圆”。所谓没有圆心的圆,就是处处为圆心,无心而心,一切又都是心。
如果从我入手,就是要不断地修正、增大自己的城廓,所谓的城廓就是所谓的边界,不断地重复、增大城廓,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达到城廓“无可再大,大而小无异”的那种状态,这样就是真正从我到了吾,从吾到了我,就是吾我不分、吾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学中医也是这样,证悟到能够落地,那些东西能够体会到,把它们运用到临床上,那就是我们自己所得。一旦证验后,就会发现,自古以来的语言事物,只是这些证验体会的近似的描述,或者是各种的类比

 中医学习方法概说

好,前面这些问题说完之后,下面我们谈一谈中医学习的方法。在过去很多老师都谈过这个主题,都有很好的一些说法,归纳的那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也都非常好,那么我现在就在各位老师说的基础上,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在过去,中国的传统学术,包括中医的传承,有宗传、法传、神传三传之说,当然,还有另外的三传之说——天传、地传和人传。所谓的天传是从天星天象气候规律得到的一些传承,地传往往是从大地四季物候得到的一些理法传承,人传就很简单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授受关系。另外,在过去的传统中医界,还有拜师、访友、祖传的三种学习途径。下面我就主要根据这些过去传统的几个学习方式,略微的分析和叙述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拜师:师父、老师、先生之别
首先说拜师,拜师有拜师的要求。在具体谈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分别一下传统社会上说的师父、老师和先生的区别。在当今社会上,尤其在网络上,很多人是把师父、老师和先生混为一谈的,其实在传统的学术传承中,这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所谓师父,他要做的事情是一种完整体系的传承。所以如果是拜师学艺的话,那么得到的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当然,这种完整的学术体系,是需要次第学习和传承的。老师呢,说良心话,尤其在当今社会上,老师的用处主要是进入一个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资格的获取。比方说,我们到大学里面,有老师教我们学习,最后得到了一张毕业证,有了这张毕业证,就得到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而先生呢又不一样,先生往往是一门独特技艺的传授的人。好,我们可以看一下,拜师父、找老师、拜先生所能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师父讲的是体系,老师说的是行业资格,先生是技艺。从这三者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完完全全的不同。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去拜先生、找老师或者拜师父的时候,先有一个粗略的想法,再去寻找不同的对象。

如果你是想找一个老师,希望得到某些资格的获取,这个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如果你是想找一个先生,学一门独特的技艺,那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先生所掌握技艺的特色特点,是不是自己最喜欢、最愿意去获取的?其次,是这个先生怎么样才愿意把这些技艺传授给你?如果能够达到,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当然,在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先生出来开馆授课,收取一定的学费,然后把一些独特的技艺教授给学生们,只是你交了一定费用的学费,进入学习班认真去学,一般也就可以达到,相对来说也不难。如果你是要去拜师父的话,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师父要做的是一种体系的传承,这种学术体系不是说只是一个实在的、纯粹的技艺,而是有完整的理法传承在里面,拜师有拜师的要求。 


  拜师的要求:完全信任,心心相印
在过去,佛道的秘法传承里,都有一定要求。比方说,在佛教密宗里面最本的一个要求,要在所谓的学子心里面能够坚定地确认“上师比佛大”。什么意思?如果你的上师一些言语和现有佛经不相吻合的时候,你要永远坚信上师是对的,永远不可能去怀疑。因为一些文字和所谓对经典的不同证悟来怀疑上师是错误的,这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做不到上师绝对是对的这种信念,很多秘法是很难传承的,即便你得到的一些秘法,往往还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因为只有师徒之间那种心心相印,修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艰难沟坎才能够平安度过,不然,某一个沟坎将是你的障碍,是很难越过的。
当然,道门里头秘法传承也有一句话,叫所谓的“忌真言偶听”。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传承这些秘法的时候,非常忌讳你把这些东西说给第二个人听。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忌真言偶听?因为这些学术体系既然是一些秘法的东西,往往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和市面通俗常见的东西有一些不可通约性,只有满足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是一些独特的秘法。如果不是这样,它就是一个共性,不是是秘法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在学习之初,把学术体系一些独特的不可通约的东西,说给其他的一些人听的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些辩论、指责和怀疑,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个独特性没办法体现,所以独特的理法体系你就很难地去继承,也可以说独特的大门就被关上了。所以,秘法的学习之初是忌真言偶听的。中医学习也是这样。
当然,在完成一定阶段学习之后,它的那些所谓的独特性和不可通约性就消失了,而相应出现的是一种圆通性。这时候就会发现,它的一些独特性和市面普通广泛存在的东西,完完全全都是圆通的,甚至于说,它能够很好地去把一些过去不能够统一的东西再圆通统一起来。
上面是从理法证悟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从临床上学也是一条路。比方说,学子可以拜一个临床的老师,天天跟着老师去学习、去看、去帮忙,老师临证用药都在学子的眼下,日久天长之后,耳濡目染,老师的临证技法和所谓的一种规则就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跟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以临床的过程为基础,再结合经典文字的学习,达到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完全统一,这样也是一条学习的路。

当然,像刚才谈到的一样,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你要先无条件的信任老师是对的。等学习有成之后,你可以再去分析老师是否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学习之初是不允许这样的,因为如果你有疑,没有这种信心,往往也没有办法打开和老师临床学习的大门。


  访友:法内才可交流
下面说所谓的访友。关于访友,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比过去更泛泛一些。比方说,现在很多人通过网络在微信、 QQ,甚至于论坛交流中医的一些问题。这十几年来,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初学学子不宜很早的上网络去交流学习。
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有一句话说“法内才可交流”,是要在学的同一个方法之内,你们互相之间才可能交流。而且如果你一个方法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和别人交流的资格的,因为你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不是什么。

一个好方法还没有学会的时候,根本谈不到交流,只是去好好学习,只是好好学习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至少等到一个体系的框架已经学会了,并能够基本上运用自如的时候,才可以与法内,甚至法外的一些不同学者去交流,这样可以扎实自己的学识,同时可以拓展、扩大自己的一些学习范围。


  自学:一门深入,先薄再厚
下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学。自古来讲,自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尤其在当今的社会,恐怕大部分的学子在不同的一些阶段下,都必须要经过自学这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自学中医是一个很好的路,因为自学有一个好处,苦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就是一开始我们谈的,喜欢、爱好、乐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个喜、好、乐,一般不会去自学的。有了喜、好、乐的时候去自学,往往他可以乐在其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动力是比较好的。但是,这种动力也需要相对做一个约束,这种力量不应该泛泛的消耗掉,而应该集中在一些点位上,让他有所突破。我个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在自学的时候,学子首先对不同的学术学派,或者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做基本的广泛的了解,然后应该根据自己对于某一个作者、某一部著作喜欢的感觉,去一门深入。一旦选择好这本书或者作者,在学习初期,最好就不要再看其他别的学者的书,只要一门心思读这一本书或者是这一个作者的系列书籍。
关于自学还有个要求,我一直和一些朋友谈到的,读这一本书,第一步要想办法把这本书读薄,然后第二步就要想办法把书再读厚。什么叫读薄呢?就是透过文字,把这本书里面的学术体系和框架读出来。就像一个人,你得先了解他的骨架,有了骨架之后,他大体的情况也已经基本掌握了。什么又叫读厚呢?就是再反回头来把已经读薄的那本书,书中各个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想办法去搞明白,并能够落地于临床实践。因为刚开始我们不可能从开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一字不落的一点点去研究,所以每一遍去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好像已经明白的词句,真正较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个名词概念的真正意义,这时候就要重新去发现一些独特的名词概念,把它给搞明白。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把这些名词概念真正搞明白,这就是把书读厚了。

当然,在搞清楚这些名词概念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大量的参阅一些其他书籍,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不管我们参阅多少书籍,都要回到这本书上来。参阅其他书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这本书,而不是说被别的书领走了,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另外,在把一本书相对读厚的时候,还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一些相近的书籍,比方刚才谈到的,同一个作者的第二本著作、第三本著作,这样去旁参,相对来讲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加深对于本书的一些理解。


自学推荐:《伤寒论》、《医宗金鉴》
举个例子,我们从《伤寒论》入手,这也是当今很多学子学中医比较好的一个入手方法。我曾经说过,所谓伤寒三学,第一是方证,第二是气化,第三是气运。如果学伤寒,第一步可以从方证入手,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方证对应可以作为一个抓手,也就是所谓的拐棍,当我们有这个抓手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方证体系,而且也可以比较快的去拿到临床运用,一旦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效验,就可以返回来增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的信心。
第二步,当我们能够基本掌握方证体系的时候,如果不满足于一味只是方证对应使用经方的一种方法,那么就可以通过伤寒气化学家的一些著作,去学习一些伤寒气化的理法。一旦我们学会了一些伤寒气化理法的时候,就可以部分地去理解经方背后的一些机理,从而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经方的加减运用。 
第三步,学习了伤寒气化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气运伤寒。如果我们真的慢慢学会了这种气运伤寒的时候,就会真正明白经方体系完整的数理构成,也就是说经方体系是怎么来的?每一个经方是怎么构成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成?它的细微和骨架也就都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刚才我们的举例是从伤寒入手,过去一些老师也谈到过从《医宗金鉴》入手的方法。从《医宗金鉴》入手有一个便利,里面各个学科都是以心法要诀的一种韵律形式出现,方便学子去背诵记忆。从背诵入手,然后用,慢慢接触临床加深理解,后面再进一步的去旁参经典,把各个心法要诀里面的一些理论体系和名词概念精细的搞明白,这也是一条比较好的学习途径。当然,在学习《医宗金鉴》的时候,我建议和前面说的一样,先要选择一病一科,比方说杂病心法要诀,先从杂病入手,把杂病基本掌握,再去学妇科心法要诀等等,千万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样的话往往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从药入手,药中寻理
在传统中,学习中医还有其他的路,比如所谓的从药入手学医。我们前面也谈到了,有所谓的天传、地传、人传,从药入手往往就属于地传法之内。
不同的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出产,有着不同的性情。我们可以从原始自然的生药的生长环境,到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一点点去学习掌握每一味药的性味、生长习性、宜忌,一旦把一年四季、四面八方的经典草药系统整理,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把它们统一在一定药味之下的时候,也就是从药到医这条路走通了。

在过去所谓的一些老药工,从学徒开始就在学药,这样走出来的人很多。从现在来讲,要想走通这条路,必须就要实地去采药、认药,了解每一味药的生长环境、宜忌、性情,甚至于在五运六气不同运气之下的变化反应都要了然于心,然后把一些经典药物做一个组合,这样就能够把握它的理法。这是从药入手学医。 


  从方入手,方中找法
谈了从药入手,于此相应,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方入手学医。也就是过去的人收集一些所谓的验方、祖传秘方等,把药方在临床中运用,然后再回过头来进一步的理解药方的学习方式。
关于这条路,我们有一个说法,从方入手,要方中找法。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所谓的秘方、验方,慢慢在临床的反证之下,需要找到组成这个方的立法,一旦你把这种立法找出来的时候,这个方也就真正掌握了。这样一个方一个方的去掌握,在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只是对一个个小方小法的理解,而是要上升到一种对比较大一点的法的掌握,一旦到那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开始进入了医门了。当然,这时候如果再结合一些经典的学习,进行文字的补充,互相对参,会更便利一些。

学中医无外乎就是理、法、方、药,结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两条路,在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从药入手是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是方中找法,理、法、方、药一全,那么中医就百试百应了。


  道医:证悟修炼、法本吟诵
最后,我们谈谈过去传统中医学术在现在似乎炙手可热的一个名词——道医的学习方法。
所谓道医的学习方法,有它的一些特点,实际上也是分成几个类别的。一个是从证悟开始,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从吾我入手,这是一种所谓究竟的学习方法,是和道门的一些修证体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种,就是过去的祖师已经把他的临证套路做了一些总结和梳理,如果学子学这门的时候,一旦得到传承,往往就会得到一个法本,也是以背诵或者吟唱等一些方式,把那些套路先继承下来,然后慢慢在临床中再去消化吸收。
举现在通行的一本书——《唱医雅言》,应该就属于过去道医的一种体系,它就是用一种韵律形式,让入门初学弟子先去唱诵,然后在临床的过程中直接把方药体系吟诵出来。这是最初始的一些方法,相对来讲,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最快的。在过去,三两个月基本上就可以行道救人,因为祖师已经完完全全把它梳理出来了,你只需要在临床中见证、吟诵,然后默诵方剂就可以进行比较有效的治疗。

当然,如果你想真正学得精到,学得很灵活,把理法真正学通,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整理体会,把某一门甚至于每一门之间的体系做一个梳理。这样的话,从文字韵律的一种记忆,到某一个门下的体系,再到一个大的部的体系,这也是道医的一种学习方法。

 结 语

好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我再说明下,一开始也说了,因为最近忙于新冠肺炎的事情,所以也准备不充分,讲比较散乱,请大家见谅!希望在我个人的这些汇报之中,大家可以有所借鉴。今天就说到这谢谢大家



14种步入中医之门的路径  

  文 / 阅素灵  

最近接到某位大师父的手谕,言你有点空了,必须要开讲网络中医课程。他认为必须在网上和有缘的人来交流学习中医,可能在他的想法里,能够影响一个人,或者能够让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一点点好处,也不应舍弃,所以他让我再来开讲。

但是我曾经在民间中医网两次讲《内经》,都是讲到《生气通天论篇》就没有后文了,我这次也不打算对《内经》进行全本的讲述,我想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是:即便我把《内经》全本讲了,大家也只是学到一些见解和理论,见解和理论是很重要,但如果你没有进入中医这个门径,学到见解和理论,你仍然不会看病,仍然不知道怎么用这些高妙的见解和理论,所以我想从个体的角度,也就是中医讲的三因制宜,对每一个有缘分的人,他如果认为自己还没有进入中医的门径,可以针对他个人特点和情况的给出建议。
再普通的人,都会有某个或几个相比较起来自己的长处,如果顺自己的特性去入门,就会相对容易一些。我们说每个人他都应该扬长避短,在学习方面也有顺势,中医讲顺势,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干好,因为有些路径适合有些人,不适合另外一些人,所以我觉得学中医能找到正确的路径,可能要摸索的时间就少一些,当然有了正确的门径之后,需要的就是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实践。
我总结了一下中医入门的途径大概有十五种,下面我开始跟大家简单概述一下学中医的几种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特别聪明,基础特别好,而且是心性比较沉静的人做得到的,那就是从《内经》入手,或者从道家的一些经典,像《道德经》啊入手,或者从佛家的一些经典入手
那从这条路,用佛家的话是具有善善根的人可以走的路,凡是从《内经》入手的人,或是别的经典入手的,这样的人必须是善善根性,首先是必须聪明、悟性好,再有就是心特别能够沉静下的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从经典入手,因为他悟性高、心能够沉静下来,他对经典中的很多东西,他能够自悟,只要老师一点拨,他就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刘力红的师傅八卦神医李阳波就是从内经入手学的中医,疗效非凡。
检验你是否适合走这条道路的标志就是:你随便拿一本经典,你感兴趣的,你看得进去的,如果你通读一遍,你认为没有问题,文字上的问题很少,读得非常流畅,并且读到某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能有非常大的感触,能够进一步的深入,而且这种深入是自然而然的,那么这是一个条件。
再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能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静坐时间能达到4个小时以上,不管你用什么姿势,你静坐时间能够达到4个小时以上。当这2个条件具备的时候,你就可以走善善根性的道理。
现在这条道路,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急功近利的,而且其实人们表面上很狂躁,其实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真正能够走这条道路的人是很少的,因为还存在一个大家古文功底未必能做到这么扎实,所以真能够走这条路的是相当的少。
第二条道路是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走的道路,就是从《伤寒》入手。
很坦白地讲,从《伤寒》入手这条道路,适合今天的很多心态的人,比如说浮躁、急功近利、学了之后就想用,那他肯定会走方证相对这条路,表面上方证相对就是学了之后就能用,非常符合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理。
那么伤寒里面两个大的学派,一个伤寒气化学派,所有的古代医家大都归于这一类里,现代以胡希恕先生、日本汤本求真为代表的搞方证相对的,南京的黄煌教授他们就是搞方证相对,如果你学了之后就想用,或者必须用,还有就是你自认不急功近利但急着用,还有就是自认悟性比较低的人,你可以走这条道路。
方证相对从医学上讲,它不是至高的道路,但是却是有用的道路,如果你要当个神医或者要当个大医和你能够看好大部分病或者可以看好一部分病做个好医生,这样的期望是有区别的,人有资格可以用不同的期望,那么你就要看你学习的目的是咋样,这个符不符合你的目的,搞清你的目的,再去选择道路就好一些。
说到伤寒方证相对的道路,这是目前最好学习的道路,是特别适合根基相当低的人,就是说上等根性的人学这个是很委屈,是浪费他的根性,但是下等根基、中等根基,特别喜欢有抓手、搞对应、喜欢往条条框框里放特别适合搞这个,因为这个对观察力和心性要求没有那么高,它对刻苦和能够背诵那些条文要求很高,方证相对的人说他们的方证相对是有内在的联系的,没错,它是有内在联系,但是它研究的联系很浅,没有研究到气化,所以说方证相对是目前号召力最大、走的人最多的道路。
如果你想走最简单、最快捷、马上可以用的、又不是那么花费脑子的、对自身条件要求又不是那么高的道路,你就应该选择方证相对这条道路。但是选择这条道路,就意味着你永远到达不了中医的核心,如果你选了这条道路,你就永远不知道中医的至高点是怎么回事。
而且如果你选择了这条道路,中间不变,一直走到黑的话,那你就永远达不到一个……不能说神医,就大医吧,你永远达不到一个大医的水平,这是肯定的,因为日本人到目前为止,他们出了很多杰出的医家,搞这个汉方、考证,确实非常杰出,但是他们对中医真正最精粹的东西,他们完全没有掌握,那么这就是弊病所在。
但是从这条路入手,你也可以选择从这条路入手,当你熟练了之后,再选择另外一个基础相对高一点的路径,这也是可以的。你可以选择从这个简单的、达不到最高层次的路入手。有基础之后,您再选择高一点的路径。
那么伤寒另一个大的学派气化学派,相对方证相对,对人的要求就高一些,他不仅要看到方证的对应,却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这条道路走下去,它的好处就是到了最后,你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升华成一个真正中医的认识,最后你对的就不是方证了,而是真正的气机气化,但是这条路的要求学习的人要有推衍的能力,完全没有悟性,或者推衍能力比较差的人,他学到那个理论,但是真正要他在临床上推衍的话,他推衍不开。
如果你发现你学了伤寒气化理论之后,你在临床上推衍不开,但是你又要用,那么我建议你还是退回来,去学方证。你把方证相对搞清楚了,然后把方证相对运用熟练了,一样可以做个好医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推衍伤寒的气化。
有些理论看起来很美,但是不是人人能够在实践中把它推衍开来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方证学到高峰时期,他必然会转化成气化,因为这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层面,如果你对自己的感觉差一点,你可以从方证入手。
第三条经典途径,其实在道门中很多人走的就是这条经典途径,当然在主流中医当中不太听说,这就是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
当你入门的时候,师父会要你背一些东西,这就是最基本的脏腑的标本的症状,它的虚实寒热的表象,然后对上该要用什么什么药,然后当你把这个基础背牢了以后,OK了。
你具备了这个基础,你就完全可以开方子了,就那么简单。所以这条道路在道门里面是大方脉传授的主流途径。
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说是在骗人,说别人都要学这么久,你们才会看病,然后凭什么道门里面有些人一个星期学了之后出来就可以看病,甚至有的人学三天就可以看病,说这是吹牛。这不是吹牛,当你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背了之后,这个就跟对方证一样的道理,而且是一模一样的途径。当你把这个框框背住了,你就把东西往那个框框里面放就可以了。就好像板上钉钉子,你把钉子拿来了,把它订靶上就OK了。
这就是道门特色的方证相对,所以它学起来是速成版。哪怕你是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医的人,你只要具备一定的记忆力和一定的可以实践的条件,你学了就马上可以用,绝不是夸张。
这条道路实现,你首先得具备一本书,那就是《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它本身就是一本书,你应该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是一本很多人不注意不起眼的书,那是张元素写的,把这本书买来,然后再找一个适当的老师指点你一下,再把它背了,就OK了。
那么这条途径很适合道门里很多人,还有学方证相对条件一样的人,就是呆一点、资质差一点,然后悟性不是那么高,但是人比较实在,很愿意死记硬背的人,就应该学这本书。那这是道门里很多速成学医的主流,因为很多人说道门里有些方子,主流中医看不懂,他看了就觉得“既没有方,也没有药,好像就是一堆东西凑在那里”。其实人家是有人家的理论根据的,只是他不知道而已。那么这是道门速成学医的主流途径,这是第三条途径。
第四条途径,应该说民间有很多人就是这么学成的,就是从中药入手学中医。
很多人,包括一些名老中医和民间的一些高手,当年不过是药铺里打杂的一个学徒工,那他把药性搞得很熟,把药味背得很熟的,就开始有药无方的给人看病,最后发展到有药有方。这个是很多很多民间学中医的人的途径,就是从中药入手学,这样一样可以学出可以看好病的医生。
那么这种途径,因为今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药铺呆,而且过去的话,你还可以采药啊,对四气五味体会得更清楚一些,现在很多医生他自己从来没有看过他自己开的药是什么样子。
所以目前从这条道路入手学的话,那就是你要有这个可能性——到药店里面去打杂,其次你的记性要很强,如果你记性不是很强,起码你要愿意狂背,狂背的时候再加上一点胆子,有药无方的用的时候是很需要一点胆子的,那么这种情况是有的,而且以前很多人都是药铺的学徒工,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其实这条道路也是有人走,
这是第四条道路,这条路就是要舍得背,就是说你首先可以不掌握一些理论,你狂背了之后,慢慢地再进入到理论的学习当中。很多人日诊量七八十、一两百人就是只会背药,背完药背方,有的人连方都不会背,就是把药记熟悉了,就能达到这个程度,那这条路也是有很多人走的,过去尤其走的人很多。
下面的途径,我个人觉得这条路径特别适合在中医院校学习过,自己又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没有入门,又想回炉再造的,这条途径,也不是说每个在中医院校学习过的人都适合这个方法。
这(第五)条途径就是狂背《医宗金鉴》,就是狂背《医宗金鉴》的方法特别适合在中医院校学习过但没有入门的人。
为什么他在中医院校没有入门,而背《医宗金鉴》可以入门,因为他在中医院校如果学了五年,假如他是本科的话,却没有入门,就证明他当时就没有尽心,如果他有尽心的话,他即使不从中医院校里面学入门,他也可以道听途说啊,打听到那些名老啊,或者说是那些民间的高人,他是可以打听到的,可以获得入门。
如果他在整个中医院校里面都没有获得入门,就可以看出来他学习中医的意念不是那么强,那么这种人,他根深蒂固的骨子里面的是——懒惰。所以他要回炉再造的话,狂背某一个经典,比如说《医宗金鉴》,或者说背《伤寒》、《金匮》,然后背了之后拿去用,那《医宗金鉴》里包括了有《伤寒》了,拿去背,把他那个懒惰病治好了之后,他学习就可以入门了。如果他的懒惰病一朝不好,那么他学习就永远不会入门。
很多中医院校里面的学生抱怨说自己学中医不入门,那谁规定你只能在中医院校里面学呢?我见过很多很多中医院校非常非常优秀的人,为什么,人家不是在学校里面学的,当一个人想去学东西的时候,尤其你又是在一个挂了名的中医院校里,你四处去打听,到处去交友、跟师,然后买书看,其实五年的时间已经够塑造一个比入门还多一点的人。但是你五年还没有塑造出来,只能证明你懒惰,而且你这个学中医的心不是那么热切,不是那么热忱。所以对付你那个懒惰,要下很大的功夫,把你的懒惰驱逐出去。
治疗懒惰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背诵,反复的背诵,狂背。当你狂背到把它融合到你骨髓里面的时候,你一上门诊,一看病就想起来,就是中医就入门了,而你的懒惰也消失了。所以这是个好办法,那这是一条途径。
再下来这(第六)条途径,我认为能做到的人要少一点,就是从内证入手学习中医,那么如果他达到了内证的高峰,他何必专门学中医,不要说中医通了,其他也通了。
那今天就是说从内证入手学习中医,可不可能呢?可行。但是你一定得是那种有毅力、有根基、然后不断追寻道门功法的人。
我们今天可能很多人认为说,这样的人世界上很少,甚至已经绝迹了。你错了,这样的人还很多,很多人愿意为了去追寻这个无上大道,可以说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他获得了内证能力的同时,因为他可以内视,像中医的经络、整个气血的流布运动,他就会很清楚,从这个方向来学中医的话,他当然比任何从其他方面学中医的人都会高。
但是我觉得这个,除非你是很有毅力的人、勤奋、而且不断的追寻无上的大道,那么这样的人就很适合这个方法来学中医。现在市面上出来的很多人都是假货,都是水货,因为事实上外行都是看热闹的,比如说出点什么书,某个人出来说我能内证,都是胡说,如果你能内证的话,你写出来的书就不会是那个样子,因为一个能够内证的人,他是符合一切古贤的验证的。
而现在很多说自己能够怎么怎么样的人,他不能够符合古贤的印证。就证明他完全没有实践过,他是从书上抄的,他根本不能内证。那么这个内证到底难不难,如果你练了道门功法,克期求证的话就不难,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师父,又很勤奋练习道门功法克期求证的话,那么一般来讲,几年以内你就能做到,这是一条途径提供给大家。那你可不可几条途径结合一起用,你觉得你既符合这条途径,也符合那条途径,当然可以,没问题。甚至你如果觉得你适合所有的途径,如果你有这个缘分的话,可以一起走。
那么像内证这条道路,很多人在吹嘘,我个人认为是“非其人不能用”,就是你自己心里明白你不是那个人,你就不要用这条途径。否则的话,你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再下来说下面这(第七)条途径,我个人觉得目前来讲,有一部分人也是走的这条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走的是什么呢?就是购买或者说搜罗大量的经验方,经方、验方、膏丹丸散,搜罗来了之后,然后一有机会就用,用着用着,就成医生了。
可能很多人看不起这条路,认为这条路不是中医走的道理,事实上很多民间中医就是这样学的中医。为什么这条道路一样可行?是因为他搜罗了大量的经验方,尤其是那些确实可靠的,包括单方、验方、民间流行的一些土方法。当他用了一次起作用以后,他就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就由这个信心为他打开了中医之门。很多人步入中医之门,靠的就是这个,民间有非常多的人。
我们现在很多号称中医爱好者,在各个老师的讲坛讲座中间徘徊,看了很多很多的理论书籍,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但是为什么他一直还没有步入中医之门,因为他从来没有过一次由自己亲手实践的真正见效的经历。
如果你有第一次大胆的尝试,自己亲手实践见效后的经历,然后继续激发起这个信心,然后多次的重复的证实这个信心,你由此就进入了中医之门。然后当你有了这个信心的时候,那你就会慢慢地走上中医之路。这些东西其实是诱因,一个给你信心的诱因,一个让你亲手实践一次中医的机会。很多中医爱好者,你永远是爱好者的原因,就是你不敢用,偶尔战战兢兢地用一次的时候不是传说中那么见效,所以才永远在爱好者这个行列中徘徊,而进入不了真正的中医之门。
所以这样来讲的话,民间那些确实可靠的、流传很广的单方、验方、土方法,你如果能搜罗来了,自己去尝试了,在一次一次的成功当中,证明了这个东西的疗效,你就会有这个信心,然后这个信心就会带你走进中医之门。所以这个也是一条途径。
接下来说的这(第八)条途径是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很认可的途径,中医通过师承学中医是非常好的,是中医入门的很好的途径——安全、可靠、高效。
条件首先是你本人具有辨别能力,中医老师和上师可不一样,上师你蛮信他,不会有任何坏处,可是中医老师你要是蛮信了他,如果他是一个骗子的话,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他一个是骗钱,再一个他要骗别的东西。那么所以在这点上,最好是能具备一些辨别力,这个辨别力不是说你一定要对中医有辨别力,你需要有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辨别力,一个好的老师他首先要是一个正常的有道德的人,如果他是一个连正常的有道德的人都做不够的话,他有什么资格去做老师,所以这点要先有个辨别力。
如果你观察了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那你就走师承的路——安全高效可靠。这条路子是历年历代走出了多少杰出的中医。再有一个的话,你要有这个缘分,很多人说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主要是靠运气,不是靠运气,如果你想建立一个缘分的话,如果你真诚的是这么想,在日常生活中你真诚地去实践,你就会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很多人抱怨说,这个世上好的老师怎么这么少。
好的老师一点都不少,虽然说他们的整体数量在减少,但是好的老师一点都不少,如果你还没找到,说明你就是没有做够,那么这是肯定的。如果他是很努力地去做,很多机缘就会出现在他面前。只要你把老师辨别好了,老师收了你,剩下的就是你学就是。如果拜师,没有带着功利的心,这样就很好;如果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带着功利的心,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为道、为术,不为功利,这样才能产生一辈子美好永远有良好关系的师生之情。
现在有很多老师愿意去传播,如果这个老师传播有高额收费的话,其实这样对老师非常不好,因为功利到了最后,就是他最后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弟子。而弟子因为老师开始收了他的钱,他内心深处不会把一个收他钱的老师当做真正的师父。
弟子服侍师父给师父送东西是应该的,师父收取高额费用如果只是为了考察弟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把收取高额费用作为贩卖道术的手段,那么他永远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弟子,不会建立一个真正的师生感情,这是绝对的,所以在这点上来讲的话,最好是能接近一些不收钱的老师,往往不收钱的老师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付费的老师也可以,但你交了钱去学,你对那个老师感激是感激,但内心深处你不会把他当真正的师父的。
道门的师父收了徒弟,弟子跟学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他收的弟子,他就会一直负责到底,有的甚至在老师家吃、喝,老师甚至还,事实就是这样。像我很多师父收了我做弟子,除了我送给他的礼物之外,那个是属于诚心想送的,不为什么目的,老师几乎把所有的费用都包了。如果一个老师向你问很多钱,而又不是为了考察你,那他就是品行有问题,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老师。他可以收费,你也可以去学,但收费要合理,不过最好是能找到不功利的老师。
讲完师承这个人人都赞赏的途径之后,要讲一个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大家都不是很愿意去做,但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过去有很多人通过这个途径,他不自觉地用这个途径,然后走上了中医的门路。
这个门径其实跟内视有一点像,但是那个内视它是对一个功夫的要求,而这个门径是对一个人修养的要求。这(第九)个门径其实就是——修养、修身、修心。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人雅士,文化深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修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人都对中医感兴趣。那么他有这么高的文化功底,有这么深的修养,他学习中医就当然很容易,所以这也是一条门道路。当然这条道路,他不一定要单独走,他可以配合其它道路一起使用。
比如说过去的苏轼啊,是很有名的。他们其实不是没有成就,他们是很有成就的。他是通过这个文化的修养,还有心灵的修养,达到了这种程度。过去很多老中医,尤其是那些疗效好、道德高的老中医,都是很有文化的,就是说那种修养啊、气质啊都在那里。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学中医的人,声音比谁都大,然后说要害别人,要诽谤别人,斗争别人,比谁都厉害。这就是两种境界,两个概念。这个当然对于要立竿见影的人,确实就不很适合。但是好的中医,他是可以从气质上反映出来的。就是说这个心性的修养,对中医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般好的中医,都是两个极端,要么就是真诚坦白、性如烈火,就是一种火型象的人;要么就是木性的人,木型的人就是温文尔雅、含蓄内敛,但是隐隐约约有道气。那么一般好的中医,就是这两个极端,不是火型之人,就是木型之人,这是从气质修养上来讲。这是说修养,这是一条途径。 
那么下面还有一条(第十)途径就是属于综合途径。
综合途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途径都不管,我就是喜欢中医啊,我就是要学中医,然后我随便走到哪个讲坛,那个老师讲了课之后,我就从他那个课里面拼命地钻;我就是随便去书店里,看哪本书好,我就买回来拼命地学。这就是综合途径,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这种同样是一种入门的途径。
如果说一个人可以从中医的某个角钻研下去,达到入门,这也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某些人听到三七生的讲课,觉得非常好,然后从三七生的讲课开始,然后走进了中医之门;有的人觉得刘力红非常好,看了《思考中医》之后走进去了中医之门;像有的人喜欢黄元御,看了黄元御的书之后,走上了中医之路。
就是说,逮着你手边的随便一个什么缘分,而且这个缘分是让你心里面觉得很心动、很喜欢,从这个缘分开始,往下深钻,尽管是一门深入,然后你也进入了中医之门。很多从网络上爱好者变成中医,走的就是这么一条道路。
什么东西都需要一个缘起,然后你从那个缘起深入下去,从一门深入,那么就真正地进入了中医之门。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那这个缘分抓住了之后,你就要喜欢他,很多人就无所谓喜欢什么,什么都不喜欢,又什么都可以喜欢,如果是这种人,他走这种途径的机会就会少一些。因为他没有对某个东西或某本书狂热地喜欢,他就不会去钻,他就会平平淡淡,就不合适走这条道路。
还有(第十一)就是从其它医学进入中医之门,有些人很反感西医学中医,其实我只能说这是修养的问题,只有心胸狭窄的人会这么看问题。
很多西学中的疗效非常好,而且你可以看一看,民间中医网里面有很多高手老师,都是西学中。为什么他西学中的疗效,反而比纯中医的疗效好?
这个里面是有原因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很多人在标榜自己是纯中医,其实标榜我们是纯中医的时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很有可能他不是真正的纯中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她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兼容。你在这种时代的教育之下,你想做一个纯中医,你不会很完美地具备一个纯中医的思维。如果你硬要逼迫自己去产生这种思维,其实也许到最后,你是在欺骗自己。
而很多先是西医再来学习中医的人,他对中医的了解反而更加深入,他反而更能在思维的观念上融会贯通,有更广阔的眼界和心胸。而且这样反过来学中医的人,更知道中医的可贵,更敢在临床上去实践它。
我就认识几个这样的西医的主任,他们见证了我师父的疗效之后,那么全部都学中医,现在都是成了一级棒的中医,而比起来那些中医院的院长,用中医都要用得好。所以从这上面来讲,我觉得学一点其它医学,其实说其它医学,主要讲的就是西医,不见得对你来说是坏事。尤其是西医的一些基本功——诊断,这个东西对你避免临床失误,是有相当大的帮助。
比如说有的人说我摸脉怎么怎么厉害。真的吗?我就见过很多年很有名很有名的老中医,病人是个脑瘤,然后他摸病人的脉,病人说我头晕,然后按纯中医的思维,我不管他是什么脑瘤不脑瘤,比如说我辨证他是一个痰湿,然后我们就按痰湿治,当天晚上脑血管瘤破裂,那种海绵的脑血管瘤破裂,病人死了。你说这种事情,那这个老中医,所谓的纯中医,他有没有对病人的生命负责任。
当时我们在讨论这个案例的时候,是很多年前讨论的了,很多所谓要强调纯中医的人就说:“那他去了西医院,难道他就可以活吗?”其实就证明这个人对西医的无知。如果他去了之后,拍了CT,及时截断,不就是可以活!所以我觉得一些西医的基本功,从这条途径来学中医,然后到达中医入了门之后,他会更加热爱中医,而且会更加客观,效果也会更加好,临床失误也会更加低。这是其中一个途径。
而且你把西医的很多东西弄懂,然后再用中医的观点往回看,你发现很多东西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是可以相通的,不是像很多人强调的那样不可以相通。那病人大失血了,我给他输点血、补点液,然后再一边吃点汤药,有什么不可以的。所以真的,狭隘和偏执,为了去捍卫所谓的我见,连基本事实都不顾,也不适合学中医,也不适合学西医。这种人不适合把他放在拯救生命的行业当中。
第十二条:按照学院教材学习。推荐五版教材与光明中医函授教材。
第十三条:四大经典开始学起。伤寒论》,《黄帝内经》,《农本草》,《条辨》,(《》)。
第十四条:四小经典开始学起。医学三字经》,《脉学》,《药性赋》(《性歌括四百》),《头歌》,然后再四大经典。
也有第十五条:听说建木医社在做真中医传承,他们的发心很好,事也认真,有兴趣的可以跟着一起学(哈哈,此条为百会虚构的,请大家一笑而过,也请阅老师见谅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