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传承中的师承制

 经方人生 2022-10-12 发布于四川

经方在古代属于“禁方”范畴,藏在金匮及玉函内的书籍岂能轻易示人?

不仅不能透露给非医人士,不是本门派的从业人士也不可以过目。

《史记》“扁鹊传”中载扁鹊“谨遇”长桑君10年才得以传授“禁方”。

论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都出现“问曰”与“师曰”的问答条文。

可见,经方在古代一样遵循师承教育的途径。秦汉之前,师承也是主要传播形式。

远古时期的经方传承主要有师承与家传两种,作为“师”的一方,处于垄断地位。

印刷术出现之前,医书不容易读到,知识与技术处于高度垄断的状况。

另外,“师”的经验也未必都写进书中,文字传承的只是粗线条的学术体系,许多细节还装在“师”的心里,那是留给嫡系弟子的,需要口传亲授来完成交接。

因此,师徒制具有私密性的特点,有助于学术传承保持纯正性。

经验的传授还需要特定的场景。比如,把弟子带在身边,遇到相关的腹证会手把手教他体验,让他明白什么是“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

当师承的途径中断,学术便只剩下文献层面的“外壳”。

不信,看一看后世《伤寒论》的众多注解,有多少能说清楚“心下支结”之类腹证是如何判断?后世的经方医案为什么有脉象而少有腹证?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方的腹证出现了传承的断层。文可以载道,但核心技术还要靠人来传承。

事实上,经方不是某一个人一下子发明创制的,是一代代积累的,可以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一辈辈师父的经验结晶。

师承的优势在于强化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让后学者少走弯路,在及时反馈中快速成长,这是自学者望尘莫及的。

即使在今天,师徒制仍然是经方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志于经方的学习者应该广拜名师,学习他们独特的经验与体会,还有诊疗的关键细节。

《岳美中论医集》载:“一医治一脉结代、心动悸患者,与炙甘草汤,未宗仲景药量,而是任予6g、9g,虽服良久,无效。问于吾,嘱按仲景原方药量再服,4剂而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