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汨罗江,屈原一个人的河流 汨罗江 屈原庙 屈原墓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2-11-04 发布于湖南

汨水㵋水同一水

《水经注》记载:“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於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可以看出把汨渊记成汨水是从郦道元开始。因为他的汨水跟自己记录的㵋水是同一条水流。而这条㵋水,是罗人到此后改称为罗水的。

根据后世修订的《说文解字》说法,汨水跟㵋水的确是同一水系,其云:“㵋水。出豫章艾县。……西入湘。豫章郡艾、二志同。水经湘水篇曰又北过罗县西㵋水从东来流注之。……郦氏汨出艾县迳罗县皆与经言㵋同。……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罗口。正郦之东町、汨罗二口。非有二水也。郦未溯上游不辨异文同物。许书盖本同水经。有㵋无汨而后人妄增汨字。故其文不类许书。屈原所沈例所不载。

充分说明汨罗渊之“汨”是被郦道元改称为了汨水。实际上汨不是汨水而是汨渊。

2000多年中只有郭嵩焘看出了这一问题,他曾经在两首诗中批评郦道元,《河伯潭》云:“酹酒澄潭吊屈原,一江曲折出罗源。奔腾九派湘江水⑴,汩没千秋楚客魂⑵。河伯罢官从置汛,人家依水自成村。水经㵋水分明在,终古贻讥郦道元⑶。”他自注:河伯潭:《说文》: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沈水。即此。⑴ 《水经注》以湘水统洞庭、九江,宜分九派,汨、罗二水,并自为一派。⑵ 《庄子》:“与齐俱入,与汨偕出。”郭象注:“回注而涌出者,汨也。”汨罗渊盖楚人所以哀屈原,不得为水名。《说文》可證。⑶ 汨罗渊实为罗水。今自小江口以西,㵋水南出挽船步,罗水北出半步滩,二水时有分合,而凡今汨水所经行,一皆罗水故道也。道元《水经注》混而一之,夺汨水之名以与㵋水,而罗水之名遂隐矣。

郭嵩焘又在《磊石山》云:“《水经》郦注真成误,别录唐贤足解颜。”正是讥郦道元,把一个湘水中的汨罗渊,硬生生地扯进了㵋水之中,让它成了一条水名。

为什么他“别录唐贤足解颜”呢?因为唐代的大家们没有一个人认定汨罗渊是汨水(㵋水)的,而认定是湘水。

西汉王褒云:“伍胥兮浮江,屈子兮沉湘。” 盛唐李白云:“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盛唐孟浩然云:“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沈湘。”很多唐宋诗人写屈原沉江的地方,写的就是湘水、湘滨、湘源之类,都跟湘水挂上了钩。这也许是让郭嵩焘开心的地方吧。

他为什么要批评郦道元呢?因为他坚定地认为:“汨罗哀屈原也。”而汨本是湘水的分流,是一个渊名,是屈原的“沅湘之玄渊”,怎么就变成了一条水名呢?

其实他责怪郦道元也有点过,因为《荆州记》也载:“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古罗城)三十里,名屈原潭,即原自沉处。”他也把汨渊这“汨”称成了汨水,大家都没有思考许慎之汨罗渊的说法,都依郦道元之说把㵋水当汨水,都“约定俗成”了。又如何弄得过大家的“糊涂”呢?

三十里的地距,就成了千古定论。南北朝始汨罗渊北汨罗山上正式有了恢复汉代屈原庙纪念屈原的文字记载,此庙一直到乾隆二十年才迁移到今屈子祠地,汨罗水名和地名落在此地历时2000多年。

对于汨水,民间传言是“芈水”,罗楚人都来源于芈姓,估计可能是当地民众称屈原自沉芈罗,贾谊则以为是《怀沙》中的汨,故而记为汨罗。此说当然有道理,但没有历史记载上的依据,也不能为凭,也跟汨渊原始意义不合。

另有说汨来源于伏羲文化祝融火神之说,是屈原崇拜先祖,在先祖故地自己命名的。日当然是太阳神,凤凰也是太阳神的崇拜,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之“离”也有着太阳神的崇拜。但以此来解说汨也是文献资料不足,不过有探讨的空间。

本人认为屈原区境内有三条主河,是《水经》记载的㵋(汨)、湄、罗三水。㵋从东町湖今推山咀(土星港)入湘,湄从沉沙港今青港入湘,罗从磊石山南入湘。屈原先祖屈瑕因灭罗兵败自缢,估计屈原不想提罗水,诗中没有提到罗地和罗国,这就是证明。而这三条水都是西流入湘,从东方太阳底下流淌而来的河流,故而统称为汨,这也是有可能的。“汨”为沅湘分流,罗子国城也位于“湘水之阴”,“汨”是很有玄机的一个词汇。所以屈原也许是故意地将“汩”字的“曰”拉长而写便诞生了“汨”。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最大。

贾谊到河泊潭写“汨罗”时,距屈原投江殉国仅102年,距战国结束仅30年,距楚国灭亡仅47年。他吊屈原之地就在自沉渊河泊潭。所以后世文人都持汨水是沅湘分流的观点,支持屈原的湘水分流说。王逸在注“汨”时说:“汨,流也。言浩浩广大乎沅湘之水,分汨而流,将归乎海。” ……他们全部把汨水的源流归入湘水之源流。屈复说:“'浩浩’,广大,'汨’,汨罗,汨水乃沅湘之分流也……”,古人的这种认定一直到清朝,如清朝越南使者潘辉《过汨罗吊屈灵均》作诗也说明:“湘江两支,下流分两支,左(东)一支名汨罗江,右(西)一支名湾河”,说明汨罗江是湘江分支。汨罗江能倒流,并不是传说,其实是湘水倒灌罗水(㵋水、汨水)所致,也充分说明汨水是沅湘分流无误。

所以古人汨水的区域完全确定在湘水之滨,就是河泊潭至湘江区域的“汨罗江”,实际上指的是汨罗渊。

史料记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罗子国于“湘水之阴”,而罗子国城离磊石山四十多里,至少说明今磊石山向东的湘水有六十多里的水域,到了今天新市的地点。正是湘水顶托昌江,故而有了昌江更名平江的依据。

所以沅湘之“汨罗渊”才是汨罗的真正定位,是湘水。水的源头在湘水,文化的源头也在湘水,跟㵋水的关系似乎不大。

汉唐期间汨罗还是汨罗渊。这个我们可以从诗歌中找到答案。

东方朔云:“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刘向云:“惜师延之浮渚兮,赴汨罗之长流。”吴迈远云:“初同末异忧愁多。穷巷恻怆沈汨罗。”杜甫:“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齐己:“曾笑楚臣迷,苍黄汨罗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