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场上受伤怎么办?-小述分队卫勤保障制度

 张洪清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卫勤保障,亦称“卫生支援”或“医学支援”。

军队卫勤部门平战时对部队采取的军人保健和伤病防治的各种措施。是军队后勤保障的组成部分。平时主要是做好军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等工作,降低发病率。战时主要是做好伤病员的医疗后送及人畜的卫生防护、防疫,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归队率,降低残废率和死亡率。(来自百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接下来主要以美俄等外军做举例。

2004年军改前,美军的卫勤在师以下集中着眼为有限救治、伤病员分类和组织后送上。师通常编有一个卫生营,其中一个卫生连保障一个战斗旅。但第一级的救护却开设在营,此时的一个营通常设一个救护所。至于更一线的战斗连队,则一般编有数名卫生兵,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一个连急救站。

在职能上,连主要对伤员进行分类和急救,保证一般伤员在得到救治后可以迅速归队,而对重症伤员进行急救、分类和后送。

至于营一级,营一般设立一个救护所以实施必要的急救措施和医疗处置。但和连不同的是,营救护所在救治中需要检查伤病员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感染,而在后送的同时还需向营人事主官提交其身份信息和处理情况,并保留该伤病员的装备。

再往上,是师一级的救治地点。但就像上文所说,师卫生营的一个连通常用于保障一个旅,其通常配置在旅保障地域(具体位置可以结合公众号的上一篇分队战术后勤入门查看)。在该地域,师卫生连应对伤病员实施进一步的医疗救治和分类,其中对可以短期内归队的人员实施确定性的治疗,而对于危重症病人则在进一步挽救的同时,进行分类和后送至师以上战区的野战医院。

图片

有必要指出的是,设于旅保障地域的医疗所一般容纳伤病员的床位在1个连以内,为此作为过渡机构,其更多的职能亦是在保证对前线重伤员救治的同时能迅速后送至大后方的专科机构。

图片


至于在伤病员的分类上,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于1983年所设定的START分类标准

其中除了可以立刻识别的轻创伤人员外,其余伤员按四个标准进行划分。

第一类为红色级别,该级别指呼吸频率大于30/1分钟,或小于6/1分钟,生命特征不稳定、意识不稳定。该类伤员为危重伤员,不再按梯级进行逐次集中,而应立即后送至指定救治机构。

第二类为黄色级别,该级别指生命特征受到严重损伤,有一定意识,但若不进行治疗依旧存在潜在危险。此类伤病员应在急救后迅速后送,且务必保证在4-6小时内得到稳定和有效的治疗。

图片

第三类为绿色级别,该级别一般泛指可以自由走动的轻伤员,此类伤病员一般无需立即入院治疗,且包含但不等同于仅需轻创伤治疗、包扎的伤病员。

第四类为黑色级别,这一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最优先级的判断,因为此类伤病员一般意味着所受的是致命伤,已失去了诸如意识、呼吸等等基本生命特征。在一般此类伤病员已不再进行后送。

也在START法的基础上,后续美国又建立了SALTJumpSTART分类评估法,而其他国家的分级救治法也与之相差不大。

图片


除此而外,有必要一说的是关于卫勤保障的用车。

首先理论上来讲,连及连以下是没有配备专门的医疗用车的,但出于人道主义连应当在救治战友上义无反顾,即此时为抢救伤病员尤其是重伤员,亦可使用建制车辆提供帮助。至于说营和营以上,在编制上都编有不少专业的救护车辆(营编有3-4辆、师编有9-12辆),理论上它们都仅承担着从己方救治点进行后送的职责,但当前线急需时亦应是当仁不让的。不过在此之间,各级救护车辆在使用时必须经过各级医疗主官的同意,以避免造成车辆的滥用。

图片

到这,或许有部队经历的朋友会说到,那其实这个和我军历来的三区7级制没有什么区别啊。

其实美军自己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在世纪之初尤其是04军改后,美军开始慢慢摒弃了原来的战区-集团军---旅多级结构,转而精简为战役、战术和以旅战斗部队为一体的三级作战指挥体系。

在此之上,美军将卫勤保障的力量也根据这一变化做了相应调整。其中突出的部分是,分别在战区和军师一级设在专门的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卫生营三层多功能的医疗指挥机构,并根据作战需要自由搭配不同的医疗分队。这比传统逐级分诊救治的方式要更为灵活得多。虽然从规模来说,这倒是进一步缩小了卫生连、卫生排的规模,但实际利用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怎么来理解呢?

即比如传统意义上,如果是牙痛,那一线作战连队是无力解决的,必须按条令进行逐级上报,但由于此类病员算不上立即失去战斗力的“重病号,为此其留队的可能性往往会更大。

而在新的改革中,美军形成了以空运医疗后送、卫生防疫、卫生物资保障、牙科保障、战斗应激控制、行为健康、兽医保障等七大类目共24种保障分队。这就使得可以更为灵活、专业的处置战场上的各种伤病信息。

从这也能看出,美军的模块化思想可谓十分彻底。

图片


与此同时,美军方面相比我军在卫勤制度上的不同,是从制度上就更进一步突出了卫勤单位的重要性。以旅战斗队为例,美军在各级参谋机构都设立了卫勤计划的指定人员,使得他可以参与作战计划中的卫勤方案,并保障该方案与作战行动计划间的一致性。

图片

相对来说,我军由于更为强调军政、军令统一,而长期将卫勤指挥机构隶属于后勤机构管理,这就使得卫勤行动工作程序较为复杂,命令下发延迟较大。与此同时,卫勤部队的比例也长期相较一线作战单元过低,至于编制内的卫勤保障车辆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说到这,关于Arma的卫勤制度来说,则实际上比较好的借鉴是我军和俄军这种单一链条的管理方式,而非美军目前现实里的扁平化结构。这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Arma目前的环境,最大只适于连排级的对抗,且后勤需求单一,为此是可以将卫勤归为统一战斗勤务管理中来的。

而在这之中,Arma的分级救治帝林认为,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为轻伤员,即仅受轻伤,稍加包扎即可投入战斗的人员。

第二类为重伤员,即除了昏迷、意识模糊外,也包括四肢断裂、需要大量输血,等无法短时间内投入战斗的人员(救治时间超过2分钟以上的均算为此列)。

这么安排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玩家总体人数较少的缘故,此时为持续保证一线的战斗力同时也是考虑玩家的体验,数量更为稀少的医疗兵应优先被用来满足这一情况。为此,在Arma中的分级救治里,其着眼点是和现实完全反过来的。在Arma中,医疗兵优先保证的是稍加治疗的轻伤员,其次才是对重伤员的处置。且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排及排以下仅只需保证重伤员不至于立刻阵亡和将之搬运到指定的安全地点,其后续治疗的康复得益于连一级来派出。

在此之间,Arma中的卫勤分为两种情况下的两种组织架构。

第一种情况,团队做常规性作战,按连医疗(导演扮演)-排医疗(1-2人组的排医疗兵)-班医疗(玩家自行安排的救生员)构成。其中班战斗员和救生员仅携带少量医疗物资,以腾出空间用来装备更多弹药,为此,班组成员在受伤时,只要是有条件,应先完成战斗再进行基本救治。

而排医疗兵则负责各班轻重伤员的抢救,其中最大安排2个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可以在1人施救和托运时提供掩护,一方面也能保证紧急情况下医疗物资的输送。至于说导演扮演的连部医疗,则主要通过向排医疗兵指定的重伤员位置进行医疗分队调动,若该医疗分队成功到达伤员指定地点,则可以无条件恢复其生命。而若中途医疗分队遭遇袭击不幸覆灭,则宣告医疗救援失败。

图片

注意,在机械化作战中,医疗分队可以用救护车辆进行扮演。

第二种情况,团队进行长距离渗透等特殊行动。在该类行动中,第一级医疗设在执行特殊行动的小队中,此时可由1名专业救护员担负轻重伤员的救治。而如果小队指挥评估该伤员救治时间过长,不利于任务的继续开展,则由小队指挥联系后方指挥部,在指定地点对该伤员进行转运。最后,若该伤员成功转移至指挥部指定医疗点,则伤员恢复健康状态,反之若未能挺到指定地点亦或救援分队中途遇袭,则判定救援计划失败,此时对于该伤员的救治就仍归于特殊行动指挥员的现场判断。

终上,在Arma中之所以这么来设计医疗救治,主要是为避免参战的玩家浪费太多精力用于伤员的救护与照看,这既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也必然降低体验。

不过说起来,这也是帝林一家之谈了,是否借鉴采用还看各位自己。

但无可否认的是,就像现实中战斗勤务力量与作战部队地位日趋接近的例子一样,在对于强调拟真体验的团队中,这亦是不该忽视的环节。

                                                     这里是帝林

                          感谢您的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