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械化就是履带?摩托化就是轮子?

 张洪清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使得人类的战争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此之前,人类的战争主要依靠畜力和徒步进行,但当时间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内燃机和工业技术的普遍发展,人们开始发现,利用铁路、机械化车辆进行部队的输送是远比依靠马车来得更有效的。

1914年9月,正当德国人按照施里芬计划在马恩河进行大范围迂回之时,眼瞅着法国战败已难避免。危急时刻,法国将领加利埃尼紧急征调巴黎城中的1200辆出租车,在当晚就为50公里外的前线输送了5000人。这一关键援兵的到来,不仅充实了防线,也起到了对德军的吓阻作用。最终导致迂回的德军不得不放缓脚步,法国由此赢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

Image

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内燃机车进行运兵。

此后列国均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军用内燃机车以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但本质上这并未改变步兵战斗的实质。在绝大多数时候,步兵们仍需要在距离战场相当远的地方进行卸载和集结,然后再徒步穿越炮火封锁区以抵达敌方的防御前沿。

不过虽然这样,相对于依靠徒步和牲畜运输来说,这也是机动力的大大提升了。

而从广义上讲,这也是最原始的摩托化。


直至时间来到2战,以坦克为核心的德军发现,步兵极需要一种能在作战中与坦克同步穿越战场的披甲车辆,为此,德军开发了Sdkfz系列装甲运兵车。

Image

该车相对于普通帆布运输车辆来说,其装甲可以很好的保护士兵在穿越中间地带时,免遭敌方炮火碎片和轻武器的杀伤,这就大大提高了步兵的生存能力。同时其车载的MG24机枪和射击窗口也使得步兵可以在行进途中就对敌方进行直接射击。这下,突破敌阵的坦克手们再也不用为两翼没有步兵伴随而担惊受怕了。

Image

不过Sdkfz系列毕竟是原始的装甲车辆,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反装甲武器的发展,Sdkfz那薄薄的铁片再也不能保证步兵能像战争初期那样,可以直接与坦克相配合。最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在大多数时候,乘坐Sdkfz的装甲掷弹兵仍需要在一定距离外停下,然后再徒步跟随坦克进行冲击。


等到二战结束,和德国机械化部队厮杀了几年的苏联和美英等国在这方面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得。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开发出新一代的装甲运兵车BTR-60和M113系列。

Image

Image

这两款冷战初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自二战开始后,装甲车在防护性和火力方面的提升。但同一时间很不幸的是,由于反装甲武器,尤其是个人反坦克装备的发展,其与坦克伴随突击的能力并没有二战初期Sdkfz那样醒目。

然而不管怎么说,运输车辆的装甲化已然是世界大势,就像用惯了智能手机的人,你是很难劝再他回头去用小灵通的。

那么,所谓摩托化与后来的机械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摩托化与机械化的区别,并不是以装备装甲车辆与否来作为主要评估标准的。因为就像上面所说,在二战刚刚开始时,就连Sdkfz这样的两块薄铁皮,也能使得车载步兵可以跟随坦克直接压到敌方的防御前沿上。而等到冷战尤其是冷战后期,即使像M113这样全方位防护性的车辆,其战场生存能力却也因为反装甲武器的发展,而不得不在距敌前沿的数公里外就进行卸载。

那么其区别又主要在哪呢?

首先是在功能上。

摩托化输送或者说装甲运输车的本质其实是指下车战斗。即由于装备的局限性,使得运载车辆无法直接跟随坦克对敌前沿进行突击,因为这一路不管是敌方的反坦克火箭筒,亦或者是大口径炮兵、武装直升机等等都能轻易将其摧毁在半道上。

为此,摩托化部队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在距敌前沿3-5km时进行卸载,然后步兵以徒步方式穿越中间地带,直至攻击展开区域时方形成步兵攻击队形前出,并最后到达距敌防御前沿约400米左右时展开冲击,以完成最后的阵地占领。

Image

在这之中,坦克一般根据敌情,可能先步兵之前对敌实施正面突击,又或者则是以火力掩护步兵抵达预定地域后,再重新加速穿越步兵阵线并引导最后的冲击行动。而摩托化部队中的运输卡车一般不参与直接行动,像BTR和M113等系列的装甲车则同样需要酌情跟在步兵战线的后方进行火力补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比如已明确敌方缺乏反装甲力量时,它们才可以不进行步兵卸载,而直接突突敌军阵地。

Image

至于说机械化部队,则它可算是摩托化的再升级,这一点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前面提到的反装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军队越发需要一种比装甲输送车更具战场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的车辆出现,这即是以苏联为首的BMP系列和以美军为代表的布莱德利系列步兵战车。

Image

Image

步兵战车系列继承了装甲运输车的人员运输功能,同时由于更为先进的装甲,更大口径的机炮,乃至反坦克导弹、数字化设备等等的加入,使得步兵战车具有比装甲运输车更全面的作战能力。

Image

这就像iphon8比iphon6也许功能相差不大,但它一定比小灵通来得更优秀。

在这之余,步兵战车本身就承担了原本很多来自步兵的任务,比如在对付敌徒步步兵这类软目标时,又或是为进攻中为坦克压制敌步兵反装甲力量时,步兵战车可以更好的依托车载武器完成,而不像大部分的装甲运兵车一样得依靠步兵载员下车战斗。这种性能上的全面优化,也强化了整个作战集团的攻击效率。

Image

不过事实上说到这,我们可以看到,以步兵战车为代表的机械化虽然更适合乘车突击,但这一点并不代表着摩托化部队就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本质上这个问题是取决于敌我双方的态势和武器发展水平来定的。

好比如在当代反坦克导弹和炮兵等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步兵战车同样也需要在其射程外进行停留。故而我们说,尽管步兵战车提高了步兵的战场生存能力,但并非说是它就改变了其职能属性。事实上摩托化部队也好,机械化部队也罢,其究竟是下车作战还是乘车作战,完全是根据战场态势来定的。

最后,摩托化与机械化可不可以通过其装备来进行判定呢?

一定程度上这是个伪命题,即,虽然说摩托化部队是指大部分装备轮式车辆,并以下车作战为主的作战力量。但实际上拿今天的战场来说,你会发现大部分机械化部队也装备有大量轮式车辆,并且也都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下车作战任务。

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要算法军,拿法军的潘哈德和VBCI系列战车来说,你说它是轮式吧,人家甚至还进行比机械化部队更直接的突击行动,但你要说它就比布莱德利或者BMP可靠?好像也没法这么说。

Image

Image

再一个问题是作战思想,以苏联为例,由于2战后苏联继承和发扬了它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故而整个苏军体系在作战思路、装备和编制上都是强调快速突击作战的。因而哪怕它的部队TOE编制表里,BTR是属于摩托化序列,但一样会被用于执行突击任务。反过来美军虽然名号上还存有大量步兵师的编制,但其单个步兵师内所拥有的装甲和摩托化车辆却一点不见得比机械化部队的比例少。

所以摩托化、机械化与否,事实上也不全是拿装备比例就能说得清的。


最后,拥有对应的装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国家某项战力的真正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架设在其国力生产基础上的。这就像我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0诞生于1956年,但彼时我们的军队仍主要采用徒步作战方式,并刚刚开始迈入骡马化。而这个故事我们将在下一篇专文中去讲述。

Image

千言万语一句话吧,摩托化和机械化固然是一种发展的标志,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完全就等同于某种特定战法。与此同时,某某化也并非就能一定保证胜利。这正如2战时期,别看德国佬拿着十来个装甲师在前面所向披靡,但事实上在它的后面,仍跟着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徒步步兵。

这里是帝林,本篇我们小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的一点常识性问题,在后续篇章中会推出关于机械步兵连排的相关战术、我国机械化小传等内容,感谢你的观看。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