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宗教信仰的几点思考

 思想者札记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人的高贵之处在于思想,人既能观察世界,又能反省自身。但思想也会带来痛苦,当人认识到生、老、命、死不可避免时,痛苦就产生了。人从哪里来?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幸或灾难?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的困惑,现实世界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宗教信仰就产生了。下面谈谈我对宗教信仰的几点思考。

宗教提供宇宙、人生解释性框架

宗教向人们提供了关于宇宙的图景,也对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到达那里提供了解释性框架。“创世论”“六道轮回”“死亡救赎”“天堂地狱”都为不同的信众提供了答案。在信仰的过程中,信徒会感觉到一种与神同在的体验,发现自己不再孤单。

宗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脉络,可以为信徒提供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目标与路径,使信徒能够更好地面对不利的情形,或是神的保佑,或是神的意旨,信徒感觉任何事情都有了方向可依循。

自助者天助

宗教的本质在于为人们寻找一条能够克服日常生活的困惑和失望而达到精神安宁的道路。通过宗教信仰,人们往往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

弗洛伊德说过,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信仰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工具,在某些虔诚教徒身上,信仰可能比治疗作用更大。信仰使人们在失败绝望中树立信心,在人们破碎的生命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在无助的时候,往往会发出求救的呐喊。这时,人们往往求助于神或上帝,信仰神灵就表示你把一切困难、一切痛苦,一切无能为力的事情、无法解决的问题统统交予神灵处理。所谓“神的保佑”,其实是一种释怀,内心的压力获得了释放,人就会变得心里安定、信心增强、意志坚定。

信徒通过信仰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实际上,不是神救了你,而是自己救了自己,中国人常说“自助者天助”,西方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说的是同样道理。

“无我”的化境产生“喜悦”

人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因为人有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在消解的一刹那,痛苦就消失了。由于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自私、贪婪、软弱等特点,人要降伏自己的内心、获得内心的强大是很艰难的。

人们往往通过宗教信仰,借助念珠、木鱼、经文等工具,通过单调、单一、不断重复的祈祷过程,使人忽略外在的变化和诱惑,久而久之,意识集中之后到达提升、超越,然后进入一个化境,忘了自己是谁,进入“无我”的境界,感到自己与宇宙万物、跟上帝、跟佛陀合而为一,再回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充满喜悦,会产生一种惊人的力量。

无欲则刚,“无我”的化境产生“喜悦”,让人的心灵获得自由。

信仰是一把双刃剑

拥有宗教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可以使一个人的言行得到约束,也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当你痛苦时,信仰会赋予你力量,帮你渡过难关,使你更加坚强;当你快乐时,信仰让你心怀感恩,使你热爱生命,珍惜每分每秒,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但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宗教的全部危险在于它的独断论和对人思想的控制。信徒们容易丧失主体性,也容易产生偏执。你一旦声称自己是一名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或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是其他任何称谓,你就已经把自己和其他教徒做了区分。

所有的区分,不论内心的还是外在的,都会引发争论,也容易为世界制造争端,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由宗教冲突引起的,例如十字军东征、阿以冲突、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等。

人对神仅仅是信,不可能知

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把理性引进神学,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1)不动的推动者之论证:万物处于运动之中,必定有一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第一因的论证: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

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因为万物均处于生灭变化之中,如果在某一个时间,万物同时不存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而,必定有一物“必然”存在,这即是上帝。

4)事物等级的论证:一切事物的善良和尊贵等都有多有少、有高有低,这是同最高点相比而言,世界上必有一种最善良、最真实、最高贵的存在,我们称之为上帝。

5)目的因论证:万物有序,必有一个设计者,必有一个具有智慧的存在,这个存在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趋向最终目的,这个设计者和存在就是上帝。

阿奎那这种证明,立足于“一切事物皆有原因”,对于原因体系中必然存在绝对原因的原理,是逻辑推理,是一种“经验哲学”的假象,显然不能确切地证明上帝的存在。

康德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时空中的存在,而本体不在时空之中,从科学的角度你认识不了上帝,从经验的角度你积累一万年、两万年也不可能认识它。英国学者奥卡姆认为:“人对神仅仅是信,不可能知。”

宗教的地位在降低,但不会消失

没有哪种东西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能和宗教相比,但信仰与怀疑也一直贯穿着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思想向来存在着有神论、无神论之争,有神论又分为一神论和多神论。

中国有句谚语:“信则有,不信则无。”唯物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是否信仰上帝,会使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爱因斯坦心中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也就是我们说的“泛神论”——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Nature =God=Nature)。从古希腊某些思想家,直到现代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学家,他们的宗教信仰大都是泛神论。

对于“泛神论”的实质,叔本华有一句很贴切的评语:泛神论就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无神论”。费尔巴哈也表述过类似的见解:“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

“上帝死了!”尼采的一声呼喊,传统信仰的失落在人类的文化中造成了一个意义真空。也许人们会认可尼采的远见,许多人靠纯粹的理性道德活得很好。

进化论和科学实证主义对宗教是个挑战,如今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但宗教永远不会消失。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为什么是他?谈谈史记之父——司马迁

 掌握“元知识”思维,发现不变量

 佛法:知其实属不易,践行更加艰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