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乐流言终结者

 阿里山图书馆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古典乐流言终结者

古典乐界从来不乏奇闻轶事,但它们究竟是真是假呢?最后两则流言口味过重,以致杂志不宜刊登,现在此一次放送。

流言一:在《第九交响曲》首演之际,失聪的贝多芬直到音乐结束后仍未放下指挥棒

在每一部贝多芬传记中都记述了1824年《第九交响曲》首演的故事。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贝多芬指挥了该作品在维也纳坎特纳托姆剧院的首演。乐曲结束后,尽管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作曲家却对此一无所知,仍在进行指挥的动作。乐手看到他们的指挥无法听到观众的欢呼与赞美,不禁为贝多芬感到一丝伤感。最后,一位女低音歌唱家扶着贝多芬的胳膊转向观众席,让他面对欢呼雀跃的热情观众。

鉴于贝多芬具有作曲家与指挥的双重身份,这次演出又是指挥自己的作品,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站在指挥台上,贝多芬的面前可能摆着一份总谱,因此不太可能发生他的指挥动作与乐团演奏脱节的情况。由于此时已经双耳完全失聪,很有可能贝多芬并未亲自指挥首演,而是站在指挥家身旁来指出节拍的变化。

根据传记作家乔治·格福的形容,贝九的首演令观众和乐手们异常激动,甚至有报道说有些演奏家还流下了眼泪。在书中,格福这样描述:“乐曲的结尾带给观众一种狂喜。在尚未丧失听力时,贝多芬何须经由他人引领转身来接受观众的致意。这个认知突然震惊了全场观众,对贝多芬的深深同情瞬间充满了每个人的内心。他们继而又更加仰慕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剧场内的掌声经久不息。”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二:由于同性恋身份曝光,柴科夫斯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893年,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突然离世。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作曲家死亡的真相仍然是个谜团。柴科夫斯基的死亡原因是确定的:由于在圣彼得堡饮用了未煮开的生水,他由此染上霍乱并引发并发症而亡。就算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医生们也不推荐人们饮用未煮开的水。明知此举的危险性,柴科夫斯基为什么还要坚持如此呢?此后人们产生了以下一些猜测:1893年11月1日,柴科夫斯基与亲朋好友一同在餐馆用餐。当时正在爆发大规模的霍乱,政府要求所有餐馆为客人提供煮开的饮用水。这一切看起来还算正常。然而就在这次饭局举行之前,施滕博克·费莫尔公爵致信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揭发柴科夫斯基同其侄子的断袖之情。这封信被柴科夫斯基的同班同学提前截获,警告他这桩丑闻可能被公诸于世。在当时的沙皇俄国,同性恋属于违法行为,丑闻一旦被公布,作曲家的家庭也会就此蒙羞。因此柴科夫斯基很有可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保全声誉。那么柴科夫斯基究竟是自杀还是死于餐馆的烹饪事故呢?作曲家在深思熟虑后将答案就此带进天堂。

调查结论:貌似合理。

流言三: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集中营播放瓦格纳音乐

阿道夫·希特勒对于理查德·瓦格纳,这位反犹太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十分喜爱。时至今日,尽管以色列没有明确立法禁止演奏瓦格纳的音乐,然而一旦他的作品被纳入曲目单,立刻会引起民众极大的愤慨,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演奏瓦格纳是不可能实现的。据称当年德国纳粹经常在集中营播放瓦格纳音乐,这也是此项约定俗成的禁令的来源依据。德国纳粹的确在挪威奥斯威辛集中营播放过古典乐,不过据幸存者回忆称,他们当时听到的是莫扎特小夜曲、贝多芬交响乐以及施特劳斯和雷哈尔的圆舞曲,却并未提及瓦格纳。德国人曾把大量音乐家关押在捷克特列钦集中营,在那里他们也并未演奏过瓦格纳的作品。由于纳粹在宣传品中经常使用他的音乐,民众对于这位作曲家早已心生厌恶。我们可以理解德国纳粹玷污了瓦格纳的音乐,不过比起莫扎特和贝多芬,他的作品在集中营被播放的次数应该是最低的。

调查结论:难以置信。

流言四:莫扎特被装进麻布袋葬于穷人的墓地

莫扎特死后被装进亚麻布袋葬于平民公墓的传说一直吸引着各路历史学家探究。约瑟夫二世从不太在意子民的生老病死。1784年,他颁布了殡葬法规,规定需将遗体装进亚麻布袋并葬于公墓,以求尸体能以最快速度腐烂。只有将死者遗体运至殡葬地点时才会动用棺材。

音乐学家迈克尔·洛伦茨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于日前提出新观点来反驳历史学家们。约瑟夫二世统治时期,这样一部法规需经维也纳市议会表决才能生效,很多议员认为此条例令他们回想起1713年瘟疫大爆发年份的公墓。民众的愤慨使得皇帝的提议被驳回,约瑟夫二世随后颁布了另一项决定,允许“每位公民在离世前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的遗体”。尽管至今未能找到详细记录购买作曲家棺椁的文件,但莫扎特很有可能被埋葬在一处再普通不过的公墓内,因为他的遗孀康斯坦丝在承担其债务后实在无力为莫扎特举办一场葬礼。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五:洪佩尔丁克、拉威尔和勋伯格应聘悉尼音乐学院院长的申请均被驳回

音乐圈内有条趣闻流传甚广,几乎是公认的事实。1914年,新筹建的悉尼音乐学院招聘首任院长,已是花甲之年的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递交了申请。恰在此时一战爆发,学院不可能聘请一位与德国在政治上关联的院长,因此他们最终聘用了比利时小提琴家亨利·费布吕亨。1927年,莫里斯·拉威尔也曾就该职位递交申请,最后却被当作该校钢琴老师而非院长的候选人,院长一职而后由行事果断但当时尚未名声大噪的阿伦德尔·奥查德博士担任。尽管申请被驳回,拉威尔却在同一时间获得一份高达一万美元的美国巡演合同。有了这份合约在手,显然法国作曲家不太可能会接受钢琴教师的职位并移居澳大利亚。1934年,院长一职再次空缺,由于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已于此前一年移居美国,故未能获得任命。保守的英国人埃德加·班顿走马上任后,勋伯格向其提交了一份担任和声与音乐理论老师的申请,却也被驳回。根据班顿的声明,他驳回申请的理由是基于勋伯格的犹太人身份以及他具有“现代主义思想和危险性”。

调查结论:确凿可信。

流言六:肖斯塔科维奇“撰写”了《见证》回忆录

1979年,由肖斯塔科维奇口述、沃尔科夫记录并整理的回忆录《见证》出版,书中将作曲家塑造为一位慷慨激昂的前苏联政权评论家。这是一本好书,还曾被导演托尼·帕尔默改编成电影并荣获大奖。然而有个问题一直存在:回忆录的内容是沃尔科夫一手编造的吗?首先,作曲家的遗孀表明沃尔科夫只同肖斯塔科维奇碰过几次面,见面的时间不足以双方交流出能撑起一整部书的资料。作曲家的儿子马克西姆表示该书代表了他父亲的思想,但此书“介绍了我的父亲,并非由他创作完成”。沃尔科夫还严禁他人检查作曲家的手稿,其实上面几乎连肖斯塔科维奇的签名都没有。更令人怀疑的是,一些章节的内容被证实是从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中直接移植而来。可以说,《见证》更像是一个被精心装扮过的混血儿,它囊括了对作曲家的采访、少许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还通篇充斥着沃尔科夫的个人臆想。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七:听古典乐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经常会被媒体推荐听古典乐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是古典乐真的是灵丹妙药吗?一份科学文献提供的调查力图证明古典乐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心脏功能、缓解背部疼痛,或是帮助健忘症患者更快地恢复记忆。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起到类似效果的音乐形式并非古典乐,比如现代电子器乐大师雅尼的一首歌曲曾帮助癫痫病患者减缓了发病痛苦。最重要的一点是被实验对象一定要投入到音乐中去。无论是何种类型,它一定是听者最容易欣赏的音乐。将人类的身体功能与心理反应联系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何音乐能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如果听古典乐令你厌恶,那么它不太可能帮你减轻生理上的负担,只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就能促进身体健康。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古典乐比其他音乐拥有更为神奇的功效。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八:巴赫创作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可以算是巴赫创作的最有名的管风琴作品,但作曲家真的是巴赫本人吗?1833年,门德尔松对此曲进行改编,出版商编号BWV565进行出版。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起,学者沃尔特·埃默里、弗里德里希·布卢默和罗杰·布利万特向此发出挑战。学者们从未发现巴赫关于此作品的手稿,要知道巴赫的大部分管风琴音乐作品都有手稿真迹存世。约翰内斯·林克(1717-1778)的手抄本尽管没有标注日期,但却是存世时间最近的版本。林克的手抄本上显示了意大利速度用词以及延音、断奏等记谱法,这些手法在1740年以前的德国音乐中是极其罕见的。另一些学者提出该曲并未包含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显著特点。音乐学家彼得·威廉姆斯推断此作可能是一部失传的小提琴作品的抄本。他由此整理出一份小提琴乐谱,交由小提琴家哈普·施霍德进行演奏。不过今天的音乐学家们多数相信《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并非巴赫所作。

调查结论:难以置信。

流言九:在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演出至哈利路亚大合唱时,英王乔治二世起立致意

每当圣诞季来临之前,类似的情景总在上演:当亨德尔的《弥赛亚》演出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全场气氛被烘托至顶点,全体观众起立致敬。人们对于这个传统的形成充满了各种猜测。最令众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1743年在出席该作品的伦敦首演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被哈利路亚深深感动,起立致意,观众们纷纷随之效仿。这个传闻的疑点在于,今天根本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乔治二世出席了本次演出。显然,无论是报纸还是亲历者都未能记录这场有皇室成员参加的活动,要知道国王出席的任何公共活动都难逃他们的眼睛。

因此,我们很难解释为何在哈利路亚大合唱时起身致意成为一种习俗。今天,观众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起立——你可以效仿皇室,可以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可以是为了履行典礼的仪式性,亦或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乐感。不过对于另一些人来讲,在全剧上演时自始至终保持坐在原位是表达其对君主制不满的方式之一。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十:帕西·格兰杰遭受母亲的鞭打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作曲家帕西·格兰杰一生都是一位施虐受虐狂,起因是童年时他目睹了母亲是如何鞭打他的父亲。在少年时期从墨尔本移居德国后,格兰杰开始了鞭打自己的实验。在1895至1901年,格兰杰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甚至开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这些自虐的行为,其中有的记录还附有照片。

关于格兰杰的母子关系,这里需多费一些笔墨。尽管缺乏证据证明他们的乱伦关系,但在20世纪早期,关于这段不伦之恋的流言开始流传开来之时,似乎被好事者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然而,作曲家的母亲罗斯·格兰杰曾公开表明痛恨儿子的性倾向。在被流言带来的耻辱压垮的同时,格兰杰的母亲也忍受着日益加重的抑郁症的困扰,1922年在纽约跳楼身亡。至此,倍受打击的格兰杰开始在脖子上佩戴装有母亲遗言的瓶子,在遗书中罗斯·格兰杰否认与儿子有不伦之情。

调查结论:纯属流言!

流言十一:斯特拉文斯基情系可可·香奈儿

多份文件表明斯特拉文斯基与可可·香奈儿之间确实存在一段情缘,在导演扬·高能2010年执导的电影《香奈儿秘密情史》中可见一斑。斯特拉文斯基因背负奸夫恶名而一生声名狼藉,香奈儿却坐拥情人无数,包括威斯敏斯特公爵以及二战中的一位德军情报官员。

据称这段发生在作曲家与时尚先锋间的情史缘起1920年。彼时的香奈儿作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赞助人,邀请他到巴黎郊外的乡间别墅居住,作曲家携妻子叶卡捷琳娜·诺森克与四个孩子欣然前往。1946年,香奈儿在向她的传记作家保罗·莫朗讲述他们这段关系时,将双方形容为“深爱彼此”的一对爱侣,并透露了他们经常在音乐室的钢琴旁燕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香奈儿推出了最具标志性的香奈儿5号香水,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风格也开始更加自由、更具抒情性。

调查结论:貌似合理。

本文由英国《聚光灯》杂志授权本刊中国地区独家转载刊登

文/弗朗西斯·梅尔森 克莱夫·佩吉特 哈勒姆·富尔彻

编译/韩晶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