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华州公社杜家堡当生产队记工员那两年

 华州文史荟萃 2022-11-05 发布于北京
我当生产队记工员那两年
作者:杜明科
在我人生走过的农村务农,部队当兵,企业任干的历程中,我在家乡华县西关杜家堡担任生产队“记工员”,热心服务社员群众的经历,当数记忆深刻,值得回忆和记载的。
杜家堡门楼 刘焕民摄
要说我当生产队记工员,那还得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度和生产队长德山叔说起。
就先说说生产队的工分管理制度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杜家堡生产队的报酬模式是工分制。社员年底凭工分兑现现金。每个劳动日(10分工)一般可分到两三毛钱,年底一次性兑现现金。那时,人们都积极出工“挣工分”,力争年底能分到现钱,不透支生产队。早期,生产队采用队长派工,社员出工记工分的流程,具体是: 出工的人写条子,队长按派工批条。条子再送记工员记账汇总,折算工分。
再说说我们生产队长德山叔。德山叔全名叫王德山,他曾在新疆伊宁县驻军服兵役。退役后,他于1968年7月担任队长。上任后,他拿出在部队的工作魄力,对记工方式作了一翻改革。他提出:设专门记工员,到社员劳动的现场去记工。把记工分公开化明朗化。他的想法得到了社员们的支持。
德山叔在会上说,这种记工方式的变化,一定要选一个责任心强的记工员很重要。
谁来当这个记工员呢?德山叔又是入户征求社员意见,又是自己尽力物色。
有一天,德山叔来到我家对我说:“明科,生产队物色记工员,很多人都推荐由你干”。
话音刚落,我父亲就抢先应承说:“那就叫他干吧”!
按照德山叔提出的现场记工要求,我首先设计了“社员逐日出工表格”。这张表格,竖排人名,横排“早中下”时间,中间留足空格,用于记载干活的名称,比如:社员拾棉花就标注“拾棉花”;社员干活是锄地,就标注“锄地”,一目了然。
对于全队的190多名劳力的人名,我深入各户详细了解。所有人名全部列入表内。这张表格便于记工,便于查阅,不少社员看后都说详细明了。
我们村的土地分布在村的东南西北都有,每晌记工,东南西北都得跑个遍,见到干活的就记。记工时,由于表格上的人名是按巷道和住宅次序排列的,且每天使用的表格都是双面编印的,因此,每记一次工,不知要翻转多少次表格,这也成为记工中最大的工作量。
那时记工,我是半脱产。除了记工外,我每天还要扛上劳动工具,走到哪里,就先在那里干一个小时活,才去记工。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临近月底,问题来了。每天逐日记工的表格,怎么汇总呢?
我冥思苦索,设计了“杜家堡队社员出勤汇总大表”。这张表横排时间,标记当月天数;竖列全村近200名劳力的姓名。说这张表是大表那真是名副其实,表高一米,宽六十厘米。
大表制作好后,我一看就来劲了。若能将这张表每天公布出去,不是更符合德山叔要求记工公开化明朗化嘛!可要公布出去,这一米大表怎么张贴,怎么收回?难度很大。我想若有一块薄板子,把表格夹上去,不就很好嘛!
到哪弄这块板子?我们村热心的张树森大叔说:“这事交给我办”。两日后,一张桌面大的轻型三合板买回来了。
打这起,这张表就在队长派工的晨会上向大家逐日公布。漏记的补,错记的改,社员们对此非常满意!
那时每到下雨下雪无法出工时,那就是我汇总记账、画表整理的时间。
那时记工,也常常碰到“累活”,比如:秋天社员包谷地里掰包谷,掰的快的,要去前面去记。掰的慢的,又要到后面挨着寻找。苞谷地里串来串去找人,有时包谷叶都会划破脸的。
后来,工分制实行记工员记出勤,每人每天的工分基数采取“自报公议”的办法确定。那时,与我同龄的小伙子,每天都能评定到10分,我也自报10分,结果有人说我干的活轻,每天9分。9分就9分吧,我父亲说“吃亏是福”,我也就认了。
我当记工员,生产队首次把我列入“队委委员”,参与了生产队的大事决策,这也锻炼了我。
我在生产队担任记工员的时间是从1968年6月到1970年5月,历时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是我把学生时期学到的知识,首次与农村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是首次独立圆满完成生产队交给我的重要任务。
杜家堡巷道 刘焕民摄
我还清楚的记得,1969年秋季,我还因完成生产队记工任务成绩明显,被评为出席华州公社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讲用(“讲用”即谈学习体会 ) 的标题是: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一名优秀的记工员。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