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说,这规律那顾虑,我周围怎么没发现规律呢?这话不对。只要稍加留心,在我们周围是会发现所有现象无不具有规律性的。如,你每天打开自来水龙头,水不是往旁淌也不往上飞,而是往下流,这是地球引力,即万有引力规律在起作用吗?你每天吃米饭,只要在嘴里多嚼一会儿,就会觉得有甜味,原来唾液中的淀粉酶,将米饭中的淀粉分解,转化为麦芽糖了。这不是分解和化合的化学规律的生动反映吗?有时你不小心,洗碗时把碗撞坏了,这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的规律在“显灵”吗?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千变万化的事物不是杂乱无章、“剪不断、理还乱”的,而是有规律地运动着。因此列宁说:“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 规律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性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1、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因而它同事物本身一样,是客观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着作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例如,地球等行星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转,这是客观规律。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议’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这并没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几年前,罗马教皇不得不宣布: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对伽利略的判决是错误的。这一事例充分说明,客观规律的存在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如,“苹果落地”不能说苹果与树枝脱离这个因,同“落地”这个果地因果联系是规律,因为这种联系只是外部现象间的联系。如果将那个“苹果落地”推广到“物体落地”,并由此明白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吸引力的联系,这样才找到了内在的本质联系。只有这种联系才是规律。即规律是事物之间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事物之间的现象联系不是规律,只有本质联系才是规律。 3、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所谓必然的联系是相对于偶然的联系说的。如动物生死之间的联系就是如此,有生就有死,这是必然的。但是被打死,或者是病死,或者老四,能活多长时间才死,这就不是必然的,而带有偶然性。大家熟知的《韩非子》讲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中的那个宋国的农夫之所以贻笑大方,就是因为他把事物的偶然性联系当成了必然性的联系,想靠侥幸得到一堆碰死的兔子。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列宁曾说过“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这是相对暂时的、千变万化的现象间的联系所得。所谓可以重复的联系,是说联系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相对稳定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会重复出现。即是说,在运动发展的现象中,只有那种相对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性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如价值规律就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共同规律,任何一种生产,只要它是商品生产,产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规律性联系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特征。 |
|
来自: 新用户1547218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