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之魂和企业文化——向德国人学习什么》陈培根 华为管理顾问

 平头哥68 2022-11-05 发布于北京

  • 文 | 陈培根,华为管理顾问

  • 来源:《华为人》

  • 原标题《贝多芬之魂和企业文化——向德国人学习什么》;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

导读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展开就任以来首次访华行程。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此次访问也是疫情发生以来欧洲国家领导人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据报道,共有12家德国知名企业的高级商业领袖随同朔尔茨访华,其中就包括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和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此外,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西门子、瓦克化学集团、阿迪达斯、婴儿食品制造商喜宝、制药公司拜耳,以及加热技术公司Geo Clima Design的高管或负责人也在随行名单中。

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精神与冒险精神(彭剑锋观点),像任正非先生都曾称,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走出苦难的法宝是学习!中国也有大量企业家纷纷向德国学习,那应该学什么呢?

在华为的《基本法》讨论到第七稿时,任正非先生特别加入了“文化”这个命题,他认为:“目的是让后代记住我们是一无所有的。只有靠知识、技术、管理,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财富。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华为管理顾问陈培根在《华为人》上曾发表了题为《贝多芬之魂和企业文化——向德国人学习什么》的文章,文中表示:要学习这个民族是如何从他们的优良传统中挖掘出无穷无尽的动力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德国人真正地学明白

01

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一提起德国人,头脑中就联想到法西斯恶魔希特勒和残害犹太人的纳粹党卫军,那恐怕是很难产生一种要向德国人学习的欲望的。德国历史上最昏暗的时期就是希特勒实施独裁专政的“第三帝国”时期,这个时期德国对世界人民犯下的罪行,实为罄竹难书。不过,德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与它作恶的程度,其分量是相当的。
战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柏林被一分为四;科学英才几乎被英美网罗一尽;制造设备和生产资源被苏军尽量东运;军事机器被彻底地摧毁;政治力量被干净地解散;经济能力被完全地瓦解。六千万幸存下来的德国人匍匐在盟国的脚下,靠救济和剩余物资为生,度过了极为悲惨的三年生活。有人预言,德国完蛋了,复兴至少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事情。
这话只兑现了一半,德意志帝国是完蛋了,但是德意志民族却没有完,只经过了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德意志民族就把曾是千疮百孔的国家建设成了二战后的世界级经济大国—联邦德国。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奇迹。
德意志民族是靠一股子什么样的神奇力量重新站起来的?就是德意志民族保存了一种别人无法搬运,或别人搬运不尽的神奇资源,并靠它而复兴,这就是德意志的文化。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力量绝不可低估,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充满哲学头脑的民族。这个民族为世界所贡献的哲学、科学、艺术等文化名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让世界上很多其它的民族受益匪浅。一个能够孕育出康德、歌德、席勒、贝多芬、黑格尔、尼采、马克思、恩格斯等等这样一些伟人的民族,是不太可能长久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黯然失色、或是销声匿迹的。
正如席勒所说的,“德意志的帝国和德意志的民族是两回事情。即使帝国走上灭亡的道路,德国人的尊严也依然不受侵犯。”二战毁灭的只是代表着希特勒专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而代表着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德国古典哲学、浪漫派哲学、文学、音乐、建筑艺术和自然科学的优秀传统,却丝毫无损。
二战后物质上一无所有的德意志民族正是靠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迅速地重新崛起。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德意志文化的力量。今天,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家们对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有着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据说在华为的《基本法》讨论到第七稿时,任正非先生特别加入了“文化”这个命题,他认为:“目的是让后代记住我们是一无所有的。只有靠知识、技术、管理,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财富。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问题很清楚了,看来我们在向德国人学习的时候,就是要学习这个民族是如何从他们的优良传统中挖掘出无穷无尽的动力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德国人真正地学明白。按照自然法则中的对应法,德意志民族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质量精良的产品都是外在的流,而他们的文化才是永不枯竭的源头
学习他们外在的流固然比什么都不学习要好,但是可能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可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但是也可能得个画虎类犬的不伦不类的结果。只有学习他们的文化才可能学到本质,才可能发现生生不息的资源。

02

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精神是贝多芬之魂

贝多芬无疑是最能集中地代表德意志文化的人物。在哲学方面,他深受康德、黑格尔的影响;在诗歌和文学方面他极为崇拜歌德和席勒;在音乐方面他更是把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大师当作他的良师益友。马克思说过:“对哲学家们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而贝多芬的功绩就在于他能够完成这个最困难的任务,他既能站在德国的文化巨人肩头上把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兼收并蓄,又能够把那些裹在哲学理论、诗歌文学和宗教音乐身上的深奥干涩的外衣剥掉,把它们从高不可及的殿堂上降下来,成为普通民众所能理解和分享的文化,成为一股推动现实世界进步的持久动力。这种动力就是贝多芬的音乐。 
如果要求我们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通过阅读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的原著来学习德意志的文化,那可能是很不现实的;所幸的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来与德国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对话,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德意志的文化。
音乐是一种在人类心灵之间可以息息相通的国际性语言。贝多芬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他的《第九交响乐》。他于1823后完成了这部人类音乐历史上堪称绝响的《第九交响乐》。此后直到1827年贝多芬逝世,他再无交响乐问世。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贝多芬的人生终极使命或许就是为了把《第九交响乐》奉献给人类。《第九交响乐》可以说是德意志文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1785年,26岁的德国诗人席勒写下了长诗《欢乐颂》,这首热情迸发、绚丽动人的长诗把歌德对人类的博爱上升到了德国哲学理想性的高度。 
贝多芬是一个绝对不向苦难和厄运屈服的人,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跟命运作彻底的斗争,并且他坚信人类一定能够“从黑夜走向黎明,通过斗争去获得胜利。”所以当他一读到席勒的《欢乐颂》时,就立即在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过要把《欢乐颂》逐字逐句地谱写成曲的冲动。这种冲动竟然维持了三十多年,等到最后终于通过《第九交响乐》,把席勒的理想和他的理想完美无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已年逾半百了。他用音乐这种更容易为现实接受的艺术形式把席勒的精神境界和他自己崇高的理想表现出来。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的过程也是他本人战胜个人的苦难赢得欢乐的过程。他在创作《第九交响乐》时耳聋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完全只能在无声的心灵世界中去感受音乐。除此以外,他当时还疾病缠身,剧烈的肝痛折磨他的时候,他的精神和魂魄却依然像一头挺立的雄狮。在《第九交响乐》里我们听不到任何对个人命运不幸的抱怨或叹息,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充满信心拥抱欢乐的、像巨人般顶天立地的贝多芬。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乐》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维也纳作首次演出。当时热烈的场面可以借用他学生的一句话来描述:“听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有人甚至激动得晕倒过去了”。 
贝多芬证明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所阐述的一个真理,只要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欢乐就会常驻于我们的心灵。贝多芬战胜命运带给他的一切苦难,在他的心灵世界演奏出了人类音乐史上一首空前绝后的欢乐颂歌。《第九交响乐》不仅把德国文化哲学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精神境界,而且又把深奥的哲学思想降到了地面,使最广大的民众能够感受到鼓舞和欢乐。 

03

企业文化需要贝多芬之魂

我们不敢肯定贝多芬之魂是否也代表着世界优秀民族所共有之魂。但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就是近两百年来,《第九交响乐》已经响遍了全世界。每当人类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或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时期;每当人们面对重大挑战或是危机,或是在融合不同价值观念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时,最能鼓舞人们斗争性和最能表达人们欢乐感情的艺术形式就是《第九交响乐》。 
我们不敢肯定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是否也需要整合贝多芬的音乐。但是我们知道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水准和道德的外国专家们,他们是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心灵世界和企业文化可能是与贝多芬之魂融会贯通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生活在一个需要持续创新才能生存的年代,如果我们企业的信念是“通过批判取得进步”,如果我们的企业要在经受毁灭性的意外灾难后还能死而复生,那么我们是否也需要贝多芬之魂,或类似贝多芬之魂的一种精神。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文化不是停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为组织不断注入激情与活力,激发组织活力,引领全体员积极奉献,全力创造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