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明、清驻济宁司运衙门

 sdzcwangbo 2022-11-05 发布于山东

大运河为中国元、明、清三朝南北经济大动脉。每岁漕粮四百万石北运,得利于汶、泗,要害在河,济宁则是关键。为确保运河通航,加强运河河道治理和日常管理,元、明、清三朝均由中央派出高规格、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驻节济宁,最高达到正一品。当时治河治运,是国家头等大事,而治运、治黄又紧密相联。要确保运道畅通,必须保证黄河不泛滥,以免东冲运道。而治运,使之畅通,还必须保证运河水源,有水才能行船。为此,历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管理机构。而治黄保运山东段,尤其济宁段是重中之重。济宁地势,从东西方向,水流聚会,地势最低。低则易受水流,尤其最易受黄河的冲击。黄水东冲运道,常使运道大淤。从南北方向,又处南北运道最高点,称运河“水脊”,过此则南北水皆自然流淌。地高则难于存水,造成运河断流,无法行船,所以治黄保运,济宁是关键地段。也正因为如此,元、明、清三朝不断派出高官到济宁开府设衙,督漕督运。到明朝,一些河运管理机构,逐渐固定下来,并驻节济宁。清初顺治年间,朝廷吏明令治黄治运最高行政长官河院总督和最高军事长官均驻节济宁。河院总督衙门加上其附属机构,驻济宁司运衙门多达二十几个,时人称济宁“衙门林立”。济宁是名符其实的“河运之都”,北国水城。

一、河运行政管理机构

1.河院:又称总河部院,河道部院,总督河院署,简称总河,由朝廷钦命署理。明清两朝儿总督带尚书衔者,皆为正一品。除此,为正二品。它的职能是负责管理协调治黄治运的一个部院级的中央直属机构,是京都外最高、最大,设置最早、时间最长的一个衙门。总河为河运最高行政管理长官,负责整个南北大运河的管理。元、明、清三朝名称不尽同,专管河道疏浚治理的职能一直未有多大的变化。

元朝:元代初称都漕运使后称都水监、行都水监、总治河防使、中书分省等。元世祖至元16年,大元一统天下,即行江淮漕运事,20年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开凿任城至安民山漕渠,此后接连数十年,不断开挖、修建,28年又于宁阳堽城筑坝,截汶水,引入任城天井闸济运。南北大运河始成。大德7年由都水太监专管漕运,建济州在城闸。太监为本监长官(不同于明以后宦官专称),都水太监马之贞首任,驻任城,开孟阳泊闸;延佑四年引泗济运,都水太监阔开修金口坝截泗入运。至正6年立山东河南都水监,至正8年立济宁、郓城行都水监,9年又立山东河南行都水临。11年以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秩二品。至正年间改称中书分省,从一品。其中元初都漕运使、督水监,开府济宁,为济宁有中央派山机构之始。

明朝:明代称总理河道、总理河道军门、总督河道、都御使、经理河漕、总督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职称。开府济宁。朝廷明令北至顺天府南至江淮四省,司、道、府、县,皆受其节制。

洪武元年,河决原武入鱼台,运道大淤,大将军徐达受命总治河运,开塌场口泄黄和济宁通城运河。永乐初年,行军司马樊敬,统兵十万,镇守济宁。此乃明派重臣开府济宁,管理防护运河之始。永乐9年,工部尚书宋礼出任总理河道开府济宁。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引五河之水济运。五河应为:泗水、汶水、洸水、泉河、沂河。为确保运河畅通其中引汶济运于东平戴村分水入南旺运河。建南旺分水工程。使汶水至此六分北流,四分南流。并开天井月河,建上新、下新二闸。王德时总河曾移驻曹州,后驻剳清江,济宁改为行署,后复回驻济宁。正德年后遣郎中一人,提督济宁河道,主事一人提督徂徕等处泉源,此设部郎分理之始。总理河道之官遂为常设。正统6年武兴任总漕都督兼管河道。敕派山东参政孙子良、山东付使袁之华管理山东河漕。此为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协办河务之始。天顺二年总兵徐恭奏请遣御史一人,整理济宁以南河道,付使一员整理济宁以北河道,此为河道治理用宪臣和兼用地方官员之始。成化7年设总理河道侍郎。弘治8年,河道一分为三,即河北、山东、江南三节分管之;嘉靖2年,遣都御史提督河道坐镇济宁,山东、河南、直隶三省巡抚皆受其节制。

清朝:顺治元年设总河部院,钦命署理,设河道总督驻济宁,简称总河。第一任为杨方兴。康熙16年靳辅任,食一品俸。因河决夺淮,为治理南河淤塞和黄河入海口,总督府就近驻剳清江浦,孔尚任奉使淮扬,就是参加黄河疏导。因工部侍郎孙在丰和靳辅意见不和,孔尚任无事,遍访江淮明遗老,为后来写《桃花扇》收集了大量素材。27年总河复回驻济宁。康熙31年总河复移驻清江蒲,于成龙任。44年山东河道交山东巡抚料理,雍正七年分河道为三,由原驻济宁总河统管,至此形成三督分管。直隶总河又称北河,总督府在天津,江南总河又称南河驻清江浦,改总河为总督。山东河道总督后又称东河仍驻济宁,仍辖河南河道兼治黄河。13年白钟山任总督。道光11年林则徐任,光绪6年曾国荃任,15年吴大澄任(由广东巡抚调任),22年任道熔任(由山东巡抚调任)。其它略。

2.总河副署:带原职巡视,为总督河院的副职。职责是巡视河道,工程相度,董役及向部院建议等差巡事宜。

元世祖至元16年张楷首任此职,相当副都水太监,21年马之贞任,27年后,每岁委官佩分监印巡督。

明洪武9年命御史二人监开河,景泰2年裁巡河御史,由巡盐御史兼,隆庆元年始设巡漕御史兼管。

清朝:初为钦差,负责运河查勘、巡视、督工、看议,称副总河,协办河务等。顺治13年侯于唐任,康熙27年张玉书任,康熙61年张鹏翮任,雍正2年始称此职为副总河。初任为嵇曾筠。4年明确付总河兼管山东及河南接壤河务,驻济宁。8年因总河三分,增设直隶付总河,驻天津,南河付总河驻徐州。乾隆2年省付总河,此后或省或设,变化不定。

3.运河道署:道机构设置从明开始,大於地方上的知府之职,为正四品。运河道是治运分理机构。总河属下各道,分段管理,淮徐道驻徐州,淮扬道驻淮安,直隶道驻固安,山东道驻济宁。驻济宁运河道署负责整个山东运河管理。称山东运河道,是河院总督所辖运河分段管理机构之一。

元代为河运分理机构,称少监,监丞,都漕营运司,河防堤举司,都水判官等。皆隶都水监。

明代称运河兵备道。明初于济宁设有两个道,即济宁道,沂州道。宣德元年以山东参政副使管河漕闸座等事宜,3年袁文华任,天顺2年以河南付使一员正理济宁以北河道,成化7年朝廷更明确,自德州至济宁河道属山东按察付使管理,宏治3年,命山东劝农参政兼河道。正德6年设使一人专管河道,10年沂州道迁入沂州。隆庆6年加兵备衔,并割漕、沂二道所辖沿河军卫、有司俱属济宁道节制,济宁道管河如故。万历3年钦定管河,司运为常设机构,驻济宁。

清称济宁运河道、东兖巡道、兖宁道、兖东道、通省运河兵备道,简称运河道。顺治元年设济宁运河道驻济宁,管南河。兖东道驻张秋,管北河。康熙5年,裁兖东道,6年裁济宁道,9年复设济宁道管南北运河。

运河道署衙门在河院南,道门口西北隅,即今济宁二中址,原为济宁卫署,康熙9年改为运河道署,而移济宁卫于察院街。11年岳登科重修旧署。

4.管河二司衙门:明朝在济宁曹濮两个兵备道下,各设布政司、按察司,两个司称二司衙门,各设官一员,奉敕行事,从二品,代管河道,所属府、州、县官接受其节制。抚按察院署在今济宁察院街,布政司行台在总河院署西,清末改入总河署内。还有布政分司在原州治东,按察司行台在州东。管河二司衙门,实际上为四个衙门。

5.运河道同知衙门,又称运河厅:运河同知为运河道丞付之职。即山东运河道付署。元代始称都水丞、漕运副使、河防提举司副提举等。

6.泉河通判署:明代称管河泉闸工部分司,专司泉河闸务。清顺治元年设七河通判署,其中泉河通判驻济宁。其衙署在运河厅署后。

7.巡漕使院:清始设,开衙南池,现王母阁附近,后迁草桥口,赁民房。沈廷芳有南池使院诗。载《济宁直隶州志》。

8.工部分司:明设,为管理泉闸主事驻节处,全称为管理泉闸工部分司。设主事一员驻剳济宁。凡泉源、闸、坝之政令,府、州、县管泉、管河官员,皆由其提凋。嘉靖初工部侍郎章铬建。在普济堂,济宁南城打绳巷南。康熙末年一度改为书院。

9.管河府、州、县、衙门皆驻剳济宁:其中管河州判署,为州一级政府协调河运事务的机构,在州署东夹道东,州同知署南邻。管河府、县衙门亦在济宁,管黄河同知在曹县,负责协调河南河务。为了协调河运,清廷更把济宁州升为直隶州,即直隶于山东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布政使,而不再隶于兖州府管辖。

此外尚有管理节制水流,保证通航的还有闸、坝、斗门、月河,各设官专职管理。山东运河共53闸,济宁地段约2l闸,每闸设闸官一人,闸丁若干人。为保证水源,沿山勘泉,山东运河共478泉,其中由汶入运者244泉,泗河白马河由鲁桥入运者128泉,光府河入运2l泉,独山等入运者46泉,其它39泉,每泉设泉官1人,规定:不准灌田,人畜不得饮。泉官和闸丁年俸银相同,白银ll两其他官吏皆按品支取俸禄。另外斗门、桥、涵、坝皆有专人管理。其中坝有戴村坝,兖州金口坝、济宁杨家坝等。

二、河运军事机构

济宁从元朝起,便成为运河军事重镇。为保证航运安全,元、明、清三朝设立了相应的军事机构,其中明一度并存两个兵备道,清则有一标一道、两个卫。其最高军事长官均驻济宁。

1.河标中军副将署:至元6年迁州于巨野,同年废州,升为济宁府。12年复立济州治任城。16年升府为路。至正8年迁路于任城,废济州,以州治为路总管府,同时设济宁路管军万户府。至正10年设济宁兵马司,16年置济宁分枢密院。济宁成为军事要地。明设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亦开府济宁。永乐18年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0万镇守济宁,使济宁成为一大军事重镇。正德以后遣尚书、都御史等,奉敕兼理运河军事。隆庆4年加提督军事职衔。清专设河标中军,专管运河营务,系河运总督直属军事机构。并负责节制南直隶、北直隶和河南、山东各道。当时山东运河道所辖有四个道即沂州、曹濮、临清、济宁。沂州道、济宁道均驻节济宁。史称:沂州徛角东南,弹压山海,临清节制西北,北控燕齐,曹濮在河堤之上,绾毂三省,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各道由大臣驻济宁以节钺提督。清代河标中军付将署为军职衙门,中军系各标的主帅,河标中军付将辖各绿营兵,亦为主帅,属河院总督,从二品,其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掌管催调,护送粮船。清初始设,又称中军协镇署。明隆庆2年设河付史,专司河运军事,署中有尚书朱衡题署,都御史万年恭加兵备衔,即驻节于此。

副将署具体地点在今东门里路北。本元济宁路总管府旧址,至今仍有总府后街之称。而东门大街西段,旧称总府前街,均可证明元总管府旧址位置。其中军厅,系分守东兖道行台旧址。明初沂州兵备道驻节处。正德10年从沂州知州朱衮议,迁署沂州。改署东兖道署,乾隆后入河标,为中军厅。

中军副将署下辖各营。清制:绿营兵驻守地。大者称营,小者称汛。河标各营长官品级均高于知州。营有营署。计有:

左营参将署,

右营游击署,

中营都司署,

右营守备署,

左营守备署,

中营守备署,

城守营守备署,

运河营署。

2.济宁卫署:洪武元年8月诏大将军徐达,改济宁为燕山右卫,明永乐5年设济宁卫、任城卫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署卫指挥下分设守备,统率运河守备兵丁,领运漕粮。

3.临清卫署:两卫拥军1200名。加上河标各营及卫标亲从,当时济宁城区驻军及亲从,估计约在数万人左右。济宁除济宁卫外,还有临清卫。

济宁周围,村名多营屯,追其源皆河标各营及两卫屯田处。营属村庄称营,卫属屯庄称屯。其中临清卫屯在原济宁州境有36屯,济宁卫只有4屯,其余卫属屯庄多数在巨野、金乡、嘉祥、郓城四县。营、卫属屯庄由营、卫自己管理。还有养马场,明在此养马数千匹,其中仅南旺分水龙王庙一地,清朝乾、嘉年间存养仍有137匹。济宁马场湖、马踏湖,亦因河标各营及两卫屯田养马得名。

济宁旧城内,东门大街路北全部,西门大街路北大部,西门大街路南,南门口路西,城两南,北门大街路西部分,均为司水衙门所占。此外,城西、草桥、南城还有部分亦为司水衙门所占,济宁是元、明、清三朝名副其实的河运之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