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丝路古道遗迹

 恶猪王520 2022-11-05 发布于新疆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开封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唐代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石壕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而成功进去《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

图片

崤山古道路线示意图 引自《崤山古道琐证》——辛德勇《历史地理论丛》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已形成,是汉唐时期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长期沿用至20世纪,位于中原地区秦岭东段余脉丘陵地带,是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保障系统的珍贵物证。

图片

崤函古道是对古代中国自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道路穿行于中原地区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沟通了华夏文明两大核心地区—— 关中盆地、洛阳盆地,汉唐时期作为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而兴盛,民国间仍在沿用。其东端分别始于古都洛阳西出道口的新安县和宜阳县,西至关中盆地东侧门户的陕西潼关。因其沿线主要穿行于崤山之中,并曾设有号称天险的秦函谷关,故名崤函古道。崤山以北或是以南,河流纵横,重山叠嶂,行旅都极为困难,由此绕道南北联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 都是比较困难的,只有这条濒黄河南岸、穿越崤山的通道才是东西往来最为捷近易行的道路。崤函古道经过的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其自然环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部分为中山丘陵, 众多的黄河支流穿行其间,山地和低湿地林木茂盛,可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饮水补给。崤函古道东西全程约200多公里, 以古陕州(今陕县)城为枢纽, 分为东、西两段, 即“ 函谷道”和“崤山道”,两段道路各分南北两线。本次申报的石壕段遗址位于崤山道北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约36公里的硖石乡至石壕村之间。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山势险峻,自古即是洛阳盆地及渭河平原的天然屏障。石壕段遗址的选址位于穿行崤山山脉的重要通道、以崤水与黄河相连的涧河河谷。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1317米, 共分为三段。其中经考古发掘揭露的中部路段位于三门峡市东约3 6公里的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为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30米,宽窄不等,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主要遗迹包括石灰岩质古道路面、路旁三处蓄水设施。自然岩石道路遗存中部两侧各有一处对自然地形略加修整的人工刻凿痕迹,其有有三个不同时期刻凿的台级形断壁,每个台级高0.5米。蓄水设施是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的基础上略加整修而成,供来往行人以及驾车、驮货的牲畜饮水之用。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以难得存留至今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等遗迹,长达2 0 余个世纪长期持久的沿用时间,并拥有中原地区浅山丘陵的行旅地貌景观,是保障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珍稀道路遗存。崤函古道的石灰岩质路面因车轮长期辗轧,形成较深的车辙,车辙的印痕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达40 厘米,最深处41 厘米,最浅处仅数厘米。两车辙印痕外宽相距一般在132 厘米,最窄处106 厘米,最宽处156 厘米。其车轮间距的数据范围体现了自战国以后古道长期沿用的历史94;其出土遗物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反映了至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还在使用,是丝绸之路交通路线上现存的珍稀道路遗存。

图片

古道路基考古探沟

图片

第二段古道最宽处

图片

崤函古道及周边环境

图片

第一段车辙壕沟

图片

古道周边行旅景观

图片

马蹄形石坑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