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遗产——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恶猪王520 2022-11-05 发布于新疆

定鼎门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又称“天门”,定鼎门内的街道称为“天街

图片
定鼎门门址图片

定鼎门博物馆

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正式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中国古代延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

图片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

定鼎门取名于“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 ”以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史载周成王定鼎於郏鄏 ,当时成周洛邑的南门之名即为定鼎门,周武王当年迁九鼎于洛阳,也是从此门而入。

1)价值特征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展现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礼制特征及其影响力,并与丝绸之路上繁盛的商贸往来具有密切关联。图片

定鼎门3D复原图

2)基本概况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的城门和街区遗址,遗产区面积91.3公顷,主要遗存包括定鼎门门址、城墙遗址、天街遗址、里坊遗址、水系遗址等。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位于洛阳城城市轴线的最南端,南对伊阙(龙门山)。定鼎门始建于隋代(7世纪),称“建国门”,唐代改称“定鼎门”,并一直沿用至北宋,其间多有重修。唐代定鼎门遗址的主体墩台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1.04米。墩台内以两道隔墙分隔成三个门道,墩台四周包砖。此外还有飞廊、阙台、马道和涵洞等遗存。

图片
定鼎门全景鸟瞰

门址东西两侧与洛阳城外郭城城墙遗址相接。门址以北为唐代洛阳城的城市轴线干道——天街,宽约109米。天街东、西两侧分布有洛阳城市两处里坊遗址——明教坊和宁人坊。里坊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460米,坊墙宽1.52米,四面开有坊门,坊内发现有建筑遗址。里坊之间及坊内有坊间道路、坊内十字街、通津渠河道、排水渠等遗迹。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有唐代路面,存有人的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等遗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鼎门出土文物

图片

定鼎门遗址出土镏金铜佛

图片

定鼎门遗址出土胡俑

3)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它以定鼎门门址的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马道和涵洞等遗存、夯土包砖的城门建造工艺,以及外郭城城墙、天街、里坊的规模和格局见证了唐帝国的城市建筑面貌及物质文明发达程度,见证了7-10世纪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图片
墩台包转

图片
城墙下石砌涵道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的门址是洛阳外郭城的正南门,是城市轴线的南端起点。它与周边的外郭城城墙、里坊、道路、水系等遗存集中体现了隋唐洛阳城承袭北魏洛阳城并发展确立的的城市规划特征,即以外郭城、宫城、皇城组织城市整体布局,具有明确的南北向城市轴线,城市轴线上辟主街,以里坊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呈网格状布局,有完善的道路、水网体系。这些城市形制布局展现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礼制特征,并对唐代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的骆驼蹄印,是丝绸之路沿线以骆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印证了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与丝绸之路上繁盛的商品交流活动密切关联。

图片
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的密布足印与车辙印的路面

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第一次出现在正史中,是发生在隋炀帝时期外郭定鼎门(隋建国门)内,皇城端门外每年正月十五的端门灯火,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从一开始,“万国来朝”就是一场盛大的表演。

《定鼎门》

唐·褚载

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

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