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古村

 恶猪王520 2022-11-05 发布于新疆

  吐峪沟古村又名吐峪沟麻扎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境内火焰山中段的吐峪沟峡谷南口,距吐鲁番市47公里。2005年9月,该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吐峪沟古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意为“圣墓前的村庄”。历史上,它曾经是古代车师王国、高昌王国和唐代西州、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在吐鲁番绿洲的宗教文化中心。村落附近有建于公元3世纪的石窟和有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伊斯兰教圣人墓地。它是中亚地区历史上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更替的直接见证,至今完整保留了环境的原始风貌及维吾尔族传统的民俗风情。村落环境清幽,古民居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寺周围,依山傍河而建。黄黏土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房屋、独具色彩的家居环境,使村落充满了传承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

  古村落布局及建筑形制

  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村内民居保存完整,很大一部分民居都住过三代人,有些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地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木材缺乏,村民继承了千年以来用黄黏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采用泥土和杨木筑建。这种传统小土楼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特别适应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图片

1.古村落分布情况

  该村落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村中心清真寺、宗教会所与七圣人墓所形成的景观空间轴,统摄着全村格局,规制着全村的生活秩序。由于地貌、河流和道路交错,因靠水、依山、道路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

  清真寺东面区域,民居与清真寺院落的高差较大,在坡地上建筑,随地形起伏,层叠感明显,也使该区民居最具特点且有山地民居特征。由于通行不便,也使该区的部分民居废弃。清真寺之南区域,部分民居面水,部分面街。因房舍间有零星耕地,该区民居平面布局较复杂。为实现各户与主道路的通达,出现了过溪桥、深巷道、过街楼等建筑形态。清真寺之东南,两个小山包间的谷地区域。民居利用山谷间平地,并取得避风、遮阳的效果。该区住宅多沿道路顺山体等高线向村落边缘发展。清真寺西南面区域,民居沿河流线性分布,村落主道路毗邻水道,住宅面路开门。由于背靠山坡地,且坡度较大,各户院内高差明显,院落后部由于用地局促,地形复杂,多用于堆积杂物和搭建牛羊圈。清真寺西北区域,是一块紧背山、深而水的坡间台地,用地相对平整。

  2.古村落民居的特点

  麻扎村的传统民居是适应气候、地形的自然选择产物,其形制具有千百年的传承性。在吐峪沟石窟上,高昌王国至高昌回鹘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时建造的寺院建筑有着和现村落土拱楼房近似的形制特点。一是与地形结合紧密,二是不注重朝向,这是与村落坐落于山谷有关。麻扎村民居的形制,以生土建筑为主,开窗少而小,主体结构主要分土拱平房、土拱楼房、平屋顶平房及部分土木平顶楼房,其间的组合方式相对自由。当地民居基本均设有棚盖或高棚架,这也是吐鲁番民居中独有的建筑组成。

  3.民居建筑材料及主要构造

  墙体:采用土坯砖砌墙,在各层砖坯之间一般不使用灰浆填料,利用土坯砖残存的湿度,随着墙壁增高,逐渐自动地粘合在一起了,相当坚固。墙砌好后,表面再用一层平滑的细泥覆盖。

图片

  房顶:房屋顶一般为平顶。土拱房间开间尺寸一般为3米左右,进深一般5米多,拱券形式为筒拱形、尖拱形等。屋面拱砌完后,可不作任何抹面处理,也有将屋顶拱沟部分填平与拱顶一致,抹上草泥,作为晒台和夜宿用。木密肋平顶方式也很常见,房顶的建法是将多根较细的梁(一般直径在15厘米之内)直接架在墙上,没有柱子。木梁上铺以苇席,再覆细泥。这种方式选用木材较细,适于从杨树之类本地速生树种取材,且构筑简单,结构安全,开间比土拱方式加大一些,空间布置相对灵活,随着木材的增多,这种方式已是主流。

  高棚架与棚盖:高棚架和棚盖均是外设的遮阳设施,是吐鲁番地区特有的民居构造,盖体均是梁上设密檩,再铺苇席、草泥压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高出屋面檐部1米左右。遮盖面积有盖全院的,也有只盖一部分的。支撑棚盖墙体高出屋面部分多开孔,有通风作用;高棚架,是单独以排列柱设立在主体房屋的外檐部位的遮荫构架,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

图片

  民居装饰风格:当地民居装饰简朴。民族和宗教风格多仅在室内装饰布置和日用设施上体现。村落中传统的门比较简单,门尺寸较小,装饰极少,较有特色的是院落主门的门框上设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也称户头),有花卉形状、几何图形的、果实图形等。村落中还有较多相对新式的院落大门,其样式是吐鲁番地区常见的维吾尔民居大门。传统样式窗中较突出的是简洁的直棂窗,和极具装饰意味的花格窗。有些窗设有双层,可在严寒和防大风沙时使用。民居室内多开壁龛,用于贮物,少有家具,喜设挂毯等织物装饰。

  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

  吐峪沟古村落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由于当地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我国新疆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村落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吐峪沟古村落经历了萨满教、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多种族、多宗教并存、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繁盛局面。

  受整个吐鲁番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本民族传统习惯,该古村落的人非常善于节约用水。

  该村落维吾尔族在日常饮食上非常独特和讲究。早上和晚间均是干馕饼配以单一小菜及砖茶,午餐是农家重要的一餐,会有些不同样式。

  在民居使用和村落关系方面具有原始古朴的特点。一般长辈或老人都居住在二楼或三楼,晚辈或年轻人则居住在一楼。据当地人说,吐峪沟古村落是个亲戚村,整个村子基本都是亲戚。

  该村落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这里有着近百年的古桑,清新美味的桑叶茶及原汁原味的桑汁饮料,还是历史悠久的原生态优质葡萄“无核白”的原产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物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为做好吐峪沟古村落的各项保护工作,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协同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稳步推进各项保护工作的稳步开展。

  1.成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制定保护法律法规

  为加强吐峪沟麻扎村的保护和管理,鄯善县人民政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加强麻扎村保护工作,并于2008年专门成立了“吐峪沟古村落保护协会”。协会负责人均由县文物局、吐峪沟乡政府、麻扎村宗教人士等共同组成。另外鄯善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2月3日制定和发布了《吐峪沟麻扎村暂行管理办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古村落进行保护。

  2.在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和改善旅游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鄯善县旅游文物局在加大吐峪沟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力度和改善当地环境等方面投入巨大,开展了多项文物保护工作。

  鄯善县旅游文物局从2009年积极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项目资金,截至2010年,共争取资金1000万元。2010年用于麻扎村自来水改造1000平方米,电路改造1100米,路灯、村内主要道路铺设青砖,共计花费400余万,其它工作也将稳步推进。

  2009年旅游文物局新建了两所水冲式星级厕所,解决该村落如厕难问题。为保护麻扎村河道和修复村内道路,沿河道边修建了200米的防护栏和30米道路,共投资50余万元。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出资20余万元对古村20余户坍塌、裂缝的民居进行修缮,及时保护民居原貌。为配合古村落基础实施改造项目,2010年出资14万元做了古村落的地勘和测量报告,为顺利完成麻扎村整体基础实施改造、规划做了前期准备工作。旅游文物局会同各级文物部门加强吐峪沟石窟寺、古村文物保护统一规划工作。可以说,在文物部门的大力保护下,该村落民居基本保存了它的原始风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