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开始学议论文(五)|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思辨(中)

 老余话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江苏

在最近的面授班上,和同学们好好复习了一把议论文,对于同学们最近作文中比较常见、显著的问题进行了讲解交流。

而对于辩证题的解决方案与思考,也是最近的重中之重,毕竟在我们上海卷,对于一篇文章思辨性的认知是永远逃不掉的话题。

因此,今天我们紧接着上一篇作文攻略,来聊一下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那么针对我们之前所说的内容,我们在第一篇关于思辨性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交流的,是第一个层次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于世界产生一个理解——为什么一个工具本身会既具有优点属性,又具有缺点属性呢?它的核心原因就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作为方法的工具都是具有有限性的边界的。工具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对于世界的彻底应对,任何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在它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处理。

而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反思了——为什么同一个行为会有优点和缺点?

我们将从“德性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为什么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难发现,确实,用“边界”这个名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很多关于辩证的文章,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和我们探讨这样一种“物极必反”的边界问题。

但是除了边界之外,议论文的写作中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变量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反思,毕竟有一些文章用“边界”来论证,会显得有些牵强。

16静安二模

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有些人以此为借口,最终有可能成就了平庸的废物。

这道题目本身,是让我们去论证宁静淡泊对于人生的价值和作用,而同样题目也告诉了我们,它既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也有缺点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贬损。

那么我们从一个辩证的角度来论证淡泊,如果你用边界来论证,或者用物极必反来论证,这边文章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牵强了。

我们是不可以去说,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但是太淡泊会导致一个人的平庸。

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既然这样,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东西。

今天我们要说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体系,那就是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德性论”这个概念,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地议论反思,而“德性论”也确实能够解决一大波关于思辨性的问题。

什么叫做德性论呢?

在我们了解德性论这个概念之前吗,首先要对行为本身有两个层次的认知。

我们对于行为来说,是具有“动机”“外显”这两个层次事实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个层次的事实——动机。

动机指的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些发自内心的初衷和目的

随后就是另一个层次的事实——外显。

外显指的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可以形成的对于 一个人行为的观察,而这种外显性特质行为的本身,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思。

为什么要给大家界定这两个概念呢?

我们对于行为的观察和命名,不仅仅注重于行为外在表现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也会兼顾它的内在动机上所具有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在课上和同学们交流的那样,我问同学,我在做什么?同学和我说,我在上课。

为什么我们会用“上课”来描述我的状态呢?

其实内在逻辑非常简单,首先我们观察到的是,我在讲话而同学在听。

但是一个人讲话一个人在听的状态,就是上课吗?

显然不是这样,因为同样状态的行为有很多,比如我组织讲座或者是推销保险,这些行为都是我在讲话别人在听的状态。

因此,我们就会有新一个层次的反思了。

既然我在讲话别人在听的状态,不能被统称为上课,那么为什么还要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我在做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同学还考虑到了,行为的内在动机,也就是我讲话的内在动机是传授知识,而同学们听讲的内在动机是学习知识。

这种内在动机,才是同学们之所以会用“上课”这个词语来描述我行为的本质原因。

那么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描述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行为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一方面,而做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是另一方面。

因此,我们对于辩证题的思路,也就发生了改变。

同样是做了一个相同外显的行为,如果这行为的动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个行为都是有价值的,而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行为本身没有足够正确的动机去支撑这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就会发生很大的贬损

16静安二模

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有些人以此为借口,最终有可能成就了平庸的废物。

那么我们来看这道题,宁静淡泊能够让我们不完全被物质所控制,当我们能够不完全被物质所控制的时候,才能够保持对于人生主动权的控制。而在这样的主动权的控制下,我们才能够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所以。因此,我们会认为宁静淡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境界

然而,为什么宁静淡泊会让人成为一个平庸的废物?

那是因为宁静淡泊所具有的第二个层次的认知。

有些人在实行了宁静淡泊之后,其实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超越于现实。他们内心具有欲望,但是当他们的能力不能匹配于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他们会对外界采取一种“我不要”的意愿否定,并通过这样的意愿否定来掩盖“我不行”的能力实质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一件自己想要却得不到的事物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会让自己产生自卑的情绪,而很多人不愿意面对,于是他们转而通过自己意愿上的否定于自己的需求,来让自己活得自我认同。

比如你很想在市中心买房,但是当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时候 ,你就会说“我不要市中心的房子,我想平平静静的生活”这种话,来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但是这种“恬淡”并不是一种对于物质的淡泊,而是对自己的欺骗

那么这时候,一个人就会变成平庸的废物。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当遇到一些用“物极必反”的哲理无法透彻分析的文章,尝试着去剖析一下题目中论证行为的动机,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切入角度。

以上


🐾  希 望 对 你 的 学 习 有 用  🐾



作者:余扬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