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道德经》: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再次提到了“逆向思维”的言论。 老子认为,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近于自然。因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这就是自然中的事物状态。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什么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或者说一个完美的事物必定需要有所欠缺,才是完美。 而既然获得了极大成就,为什么还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 这是因为,只有让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 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与老子上一章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这里的“有所欠缺”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不但可以进退自如,还能保持自己开创的事业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继续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却:屏却,退回。粪,耕种。 天下有道。国家政治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战马就还给农夫去田地耕田。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戎马:战马。生于郊:指牝马在战场上生下马驹。 天下无道。国家政治混乱,民生混乱。 那战马在战场上就生下马驹。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可欲:放纵欲望。 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放纵欲望。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懂得知足的这种满足,才会有长久的满足。 本章先讲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区别。 再提及了知足常乐、知足常足的道理。 天下有道时,万物各安其分,各尽其用,各得其所,所以说马也会归于耕田;相反,天下无道时,万物生长受到干扰,没有次序规矩,战马也只能在战场生马驹。 而无道,主要是放纵欲望、不安分守己、背道而驰的结果。 人的欲望无限,物质财富无边,只有淡泊寡欲,不耽于物欲,才能不被物欲所左右,失去自我生命的主宰。 本章和三十章、三十一章都含有反战思想,沉痛抨击当时的武力侵略,给百姓带来灾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