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答南元善》(传习录外)

 Frank_Chia 2022-11-05 发布于北京

今天学习阳明先生的这一篇《答南元善》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给我们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在我们致良知的这条路上,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区分,就是我们面对荣辱利害富贵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一个真正致良知人会怎么做?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南元善当时是绍兴的知府,他因为跟王阳明先生的交往过深,去北京述职的时候,结果就得罪了当时的高官,那就被罢免了。那被罢免以后呢,他在回去的路上就给杨明先生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洋洋洒洒数千言,但是没有一个字提他被罢官,所谓荣辱得失这些,只是在提如何去做好学问,所以阳明先生给南元善就有了这样的一封回信,同时也给南元善做了一些区分和提醒,在这里呢,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也非常大。

我们先来看第1段的原文。“渭南风景,当与柴桑无异,而元善之识见兴趣,则又有出于元亮之上者矣。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wěi]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这一段阳明先生就表达了,收到南元善的这个来信以后,觉得南元善践行的这个境界已经高出陶渊明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南元善在这个书信当中,虽然是刚刚被罢免了官,但是他勤勤恳恳只有一个念,以文道为喜,而且把所有的焦点放在求学上,深恐不能够达至圣人的境界为优,心中对于得失荣辱一字未提,真的如果不是有这个朝闻夕死有志向的人,可以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第二段,“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fěi],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

阳明先生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个品行的人这种不拘小节的人,他们的确能够放弃这个富贵轻视这个厉害的关系,然后呢,可以做到,抛却官位俸禄,而且能避世隐居,毫无顾念,这种人是有的。

但是这种人大部分是什么情况呢,他们是喜好追求一些外道,玄虚奇异的那个内容,而且有的呢,寄情于诗酒山水从而放弃了富贵,对厉害的就不执着了。

或者有的人呢,因为义气而奋发图强,因为忧愤而慷慨激动,因为事好而流连沉溺,沉溺在那里面,那么他们是需要凭借外物来强制其内心。所以呢,他们只是去比,方能够做到所谓的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

很多时候呢,有些人他不为富贵利害所动,不是真正的内心平静,而是由外物所导致的。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闭关,5天的黑关,那5天都在一个黑色的屋子里面,都不能见光,那5天以后当出来的时候能看到那个太阳,内心特别的清亮,特别的透彻,但是回到生活中呢,基本上两个星期吧,又被生活的这些琐事所牵引进去了。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能够做到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他绝对不是寄情于其它,而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怡然自得,快快乐乐。

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要去了那个方向,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只有存天理,致良知,而不是说我们寄情于与其它,而放下其它的厉害。如果只是寄情于与其它,而放下所谓的厉害,如果只是寄情于其它,而真富贵、清厉害、弃绝路,其实还是没有放下,还是一样的,还不是真正的在那个道上。

先生说,“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kuò]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这个就是我们心学最初的那个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当我们那颗心和宇宙一样圆融通彻,圆满广大,也可以任何东西都在这个宇宙当中,所以也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在这个宇宙当中,但却没有一件能够成为这个宇宙的障碍,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一样,从一个宇宙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个地球爆炸对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的影响,没有任何感觉,何况所谓的富贵厉害绝路呢?

那么后面阳明先生又说,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

就是我们那颗本体之心,它本来就是无善无恶之本体,本来就聪明睿智,本来就可以说是宽容温柔,本来具备一切美好的特质。我们那颗良知之心本来完美无缺,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完美无缺上再放上东西呢?我们在这个完美无缺的良知之心上放上任何东西,它都会变得不完美。

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耳朵如果没有良知作为这个背景,那我们能听到什么?只能听到自己的自以为是,眼睛也是这样,心也是这样,如果我们那颗心不是良知之心,我们所谓的去思考觉察,只不过都是在追逐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已。所以如果不是以良知之心去听去看去思的话,根本就不能够去谈这个所谓的智慧啊,聪明,睿智,这些都是不可能有的。但反过来呢,如果我们那颗良知是清澈的呢,聪明,睿智,所有的智慧,它就会自然呈现。

所以就给出我们这样的结论,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

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这些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都是障碍我们恢复聪明睿智的那个障碍啊。

阳明先生又说: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所谓的这些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这些都是什么,就是当我们真正去为这些得失而动心的时候,就如同我们明亮的眼睛中落入沙尘,聪慧聪明的这个耳朵中被塞上了木屑,疼痛淤塞,必须速速去除而后快,哪里能够容忍片刻。

所以:“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

最后阳明先生就是给我们每一个真正的走要致良知的人,他说这个对于这个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爱憎取舍彻底去除,就要如同清澈眼中的尘沙,拔掉耳中的木屑一样果断。对于他们而言,这一切如同这个烟云一般。

有一次举办这个公益论坛,当时有一个商会的秘书长说,如果去致良知走上这一条成圣成贤的道路的话,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够买豪车吃大餐去享受人生,我们今天这样去表达,不是说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当我们那颗良知之心启动的时候,这个富贵贫贱得失爱憎,我们自然的离这些远去,而不是我们刻意要离他们,那刻意离开就是虚伪。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太清楚了,如果我们再追逐这些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就是往自己那颗清澈的良知之心上撒灰尘,我们怎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所以他不是说我们求或者不求,而是一个良知启动以后的自动的一个发用而已,那对于南元善呢,阳明先生可以说是给予厚望。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在我们学习的这条路上,我们要去的那个方向就是去私欲,一旦有这个私欲的时候,就要彻底去除。

如果没有启动内心的良知,所以呢,我们要继续在致良知的这条路上,努力精进的去践行,真正的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当我们良知启动内心清澈的时候,那刚才所说的这些自然而然的发生,那些私欲也就自然而然的离我们远去,我们也不会去追求,这是一个自然的发生的一个过程。

去私欲不是表面上不执着,而是真正的在自己这颗心上下功夫,所谓心上下功夫,就是清理心田的杂草,清除心田的灰尘,把那个心擦干净它,然后呢,功到自然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