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池上早秋》:天凉好个秋

 墙头草说 2022-11-05 发布于山东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但于次年便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回到洛阳。在这年秋天,他深感时光匆匆,人生短暂,便写下了《池上早秋》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池塘中碧绿的荷叶错落有致;初秋之时的池水清澈满溢。在早秋时节的某一天,诗人立在荷塘之畔,发现池塘中的荷叶依旧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不失夏天繁盛之时的气韵。并且,荷叶掩映下的池水,也清澈而满溢,在微风中皱起微波,偶尔可见游鱼嬉戏。这一切,好像没有受到季节转换的影响,都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初秋的凉意从北面的栏杆上产生;夕阳斜照在东面的篱笆上。早秋时节的荷塘是如此宜人,诗人徘徊留恋不忍离去,不觉已近黄昏。渐渐地,他察觉到了细微之处的不同,那池塘北面背阴处的栏杆已微微有些凉意,斜照的夕阳使东边的篱笆拉出长长的影子,望去,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萧索。原来,随着时光的脚步,物候的变化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喝饱露水的秋蝉的鸣声显得慵懒;秋风吹拂落叶使柳色也开始衰老。诗人在微凉的栏杆,夕阳下的篱笆上觉察到了秋天的踪迹,继而,他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现了秋天。他聆听秋声,发现即使喝饱露水,秋蝉的鸣声也显得慵懒;他眺望秋色,望见秋风吹落黄叶,柳色也开始衰老。随着季节的轮转,一切繁华都在凋零,这不禁使人心惊。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我超过潘安生出白发的年纪已经二十年了;何必更加悲伤惆怅呢?由眼前之秋景,诗人不觉便联想到了人生,觉得人生如四季,不过,更残忍的是,四季尚能轮转循环,而人生却是单行道。据记载,潘安32岁时便鬓生白发,而诗人如今已经52岁了,早已步入了人生的秋天,他试图安慰自己,不必忧愁,但又如何不悲愁呢?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光匆匆而逝,并且不易觉察,当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又不免心惊,然而,时光无法倒流,过往只能追忆,面对这一切,又如何不悲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