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娘子关的来历吗?那个“娘子”到底是谁?

 敦厚书屋 2022-11-05 发布于广东

我们知道,当初汉武帝派少年英雄霍去病击败匈奴后,为加强对西域的开发和管理,在黄河上游以西这块地方,设置了河西四郡。起的郡名都很霸气,比如说武威,意思是武功军威,彰显大汉的威严;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说的是西域是大汉张开的臂膀。这些地方都是战略要地,名字也都起得虎虎生威。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郡。”

可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娘子关,首先来看它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娘子关,位于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所建的一个关口,用来做战略防御,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娘子关建于明朝,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关隘,有“天下第九关”之称。

这个地方发生过很多战役,像古代的韩信、刘知远都在这带兵打过仗,近代的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在这里打响,所以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可是我们看,这么重要的地方,感觉应该起一个霸气一点的名字才对,为什么叫“娘子”关呢?这个“娘子”指的是谁呢?

文章图片1

首先说一点,女人不一定不霸气,懂的都懂。

中国的妇女,以宋朝为分界线,在宋朝之前,中国的妇女是很活跃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军事领域都有她们的身影。

比方说我们知道,《木兰辞》就是写于北朝,定型于唐代。花木兰也许是虚构的,但是能构造出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来,那也是有时代背景的。在古代战乱不断,乱世就容易出英雄,在女性比较活跃的时代,出现勇猛善战的女英雄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娘子”,具体是谁有一定的争议,我们下文会介绍。但是有一点没有异议,这位“娘子”生活在女性比较活跃的宋朝以前,而且真的很勇猛。

文章图片2

候选人有两位,然而真相只有一个,到底是哪一位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第一位:唐代的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嫡妻是窦氏,窦氏给李渊生了四儿一女,都是鼎鼎大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还有平阳公主,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像这位平阳公主,从小也是个女汉子,别人画指甲,她穿盔甲,非常的有才识胆略。

这样一个女中豪杰,一般的男人哪里敢娶,平阳公主长大后,父亲李渊精挑细选,把她嫁给了为人有侠气的柴绍。

柴绍家世显赫,他的爷爷柴烈、父亲柴慎先后在北周、隋朝担任重要的官职。等到了柴绍,已经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隋炀帝把儿子杨昭立为太子,让柴绍担任太子身边的“千牛备刀”,也就是贴身护卫。就是在这个时期,柴绍娶了平阳公主,婚后两人一起生活在隋朝的都城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滥用民力、四处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四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也在太原起兵,然后派使者秘密告知了自己的女儿和女婿。

结果接到消息之后,柴绍决定要去太原,帮助自己的岳父。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因为当时各地都在发生战乱,在长安城内,气氛也非常紧张,柴绍又是朝廷里的大官,此时要是带着全家都离开了长安,人们一定会意识到这是出外造反去了。

柴绍接到李渊的信后,对平阳公主说:“你父亲要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

平阳公主说:“你不要担心,你走吧,我是个妇人,我容易躲起来。”

然后平阳公主又说了一句:“而且我也有我自己的打算。”

平阳公主有什么打算呢?她不甘心坐等胜利的到来,她也准备在这个乱世大展手脚,要干一番宏图伟业。

下面就是平阳公主的不凡时刻,我们来看她是怎么干的:

文章图片3

柴绍起身不久,平阳公主也离开了长安城,到了距离长安不远的户县的李氏庄园。

平阳公主来这里,有两个目的,因为这里距离长安不远,她可以继续麻痹敌人;而且如果父亲李渊起兵的事情传开,因为她已经离开长安城,也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到了户县之后,平阳公主把产业变卖,把家财散尽,招兵买马。她打算在父亲率领大军来到长安之前,就把长安城的周围,替父亲给扫荡干净。

李氏归鄠县别墅,散家赀,聚徒众。——《资治通鉴·隋纪·隋纪八》

凭借着父亲李渊、丈夫柴绍的号召力,再加上平阳公主有胆量、有志向,短短几个月,就召集了很多人马,主要分为三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是,李渊有一个从弟叫李神通正在长安,李渊举兵的消息传开后,官府要捉拿他,李神通带着手下的士兵,跑到了户县山中,与平阳公主汇合;

第二股力量是,户县这个地方,原来就有一股很大的武装力量,是一个胡人在这自立为王,叫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势力很大。

平阳公主的一名家奴马三宝毛遂自荐,表示愿意承担游说何潘仁的重任。马三宝虽然是个家奴,但是很有胆量,而且口才极好,后来每次跟着平阳公主作战,都担任急先锋,因为立有大功,在唐朝建立以后被拜为大将军。

马三宝跟何潘仁晓以利害,说动了何潘仁,结果何潘仁也投奔了平阳公主;

第三股力量是,在收编了何潘仁以后,又联合了很多关中地区的豪强,像是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反隋军队,大家纷纷都来响应、投靠她。

短短三、四个月,平阳公主麾下就有了七万人的大军。

平阳公主带着这支起义军,史书记载,先后攻下户县,占领周至,进而沿渭河西进,又拿下了武功、始平等县。

平阳公主的军队在长安城外围攻城略地,最后,除了没有攻打长安城之外,整个长安城外围,几乎都被她扫荡尽了。

文章图片4

公元617年9月,李渊率领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才知道女儿已经为他打下一大片地盘。

平阳公主亲率一万精兵前来接应自己的父亲。李渊听说女儿来了,太高兴了,特意安排柴绍迎接她,在华山下,夫妻两个在相别四五个月之后,又见面了。柴绍见了平阳公主几乎认不出来了,昔日的美娇娘,如今已经成了女将军。

李渊没有把自己女儿的部队并入到其它部队中去,而是让它单独立营,这是对她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她指挥能力的肯定。所以平阳公主的这支军队,对外就号称“娘子军”。

李渊整合各路人马,在当年11月,率20万大军围攻长安城,很快攻下了长安,在这个攻打的过程中,平阳公主的娘子军也很卖力。

李渊在登基以后,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因为她立有军功,每次封赏,给平阳公主的赏赐都格外的多。

然而,正史中关于平阳公主功勋的记录,却至此戛然而止。等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已经是五年之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平阳公主病逝,年龄尚不足30岁,唐高祖非常悲痛,下令风光大葬,而且要加上鼓吹之乐。

文章图片5

争议点:娘子关的这个“娘子”是谁?

说回娘子关这个话题,当地传说,娘子关地名的由来,与平阳公主有关,就是因为平阳公主曾经率军在这里驻扎过,所以就叫做娘子关。
但是,考诸史籍,此地地名跟平阳公主,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从上文我们看到,平阳公主打仗的这个时间段,就是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这一段,而娘子关位于山西阳泉,地处山西、河北的交界,史书上没有她在这一带打仗的记录,所以说此地的地名,应该跟平阳公主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流传的平阳公主“米汤退敌”,击退刘黑闼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传说,真实性不得而知。而且刘黑闼也算是天才将领了,与李世民斗得有来有回,没有那么容易被平阳公主欺骗,大家可以看我的相关文章:


https://m.toutiao.com/is/MPuSQwe/ - 洺水之战:天策上将对阵神勇将军,两位殿堂级战术大师的生死博弈 - 今日头条

总之,自从围攻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没有出现在史书记录的战争中,她之后有没有再上过战场?难道是相夫教子去了?这一切都是个谜。

娘子关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处有一处妒女祠,祭祀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春秋时期名人介子推的妹妹。

介子推的妹妹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和奸臣夷吾的迫害,带着一群心腹家臣出逃,踏上了长达19年的流亡之路。

在这些跟随的家臣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

重耳流亡到卫国时,当地正逢天灾,粮食尽绝,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后,割下自己胳膊上和大腿上的肉,煮熟给重耳充饥,保住了他的性命。这就是流传后世、家喻户晓的“割股奉君”。

这令重耳非常感动,并许诺发达后一定重重报答介子推。

19年后,经过种种磨难,重耳重回晋国登上王位,史称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开始论功行赏,但他却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是应该的,没有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所以介子推背上他的老母亲,就隐居在现在的介休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知道此事的朝中大臣张解为其鸣不平,就写信给晋文公重耳,重耳这才想起了以身解饥的从臣介子推。

于是,重耳便派人寻他。可是绵山大,在深山老林里,久寻不见。

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做出了一个决定——放火烧山。烧了三天三夜,风急火烈,绵延百里。

介子推是一位勇士,他妈妈也是一位烈女,两个人都不肯出来。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紧紧抱着一株大柳树被烧死,并留下一首诗。其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赏清明”之句。

看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晋文公重耳感慨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把绵山介子推长眠的地方称作介休,并下令从冬至后开始的105天,全国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文章图片6

就是因为要吃寒食,百姓不堪其苦,每年都要死很多人。

介子推有个性情刚烈的妹妹,叫介山氏,他妹妹不愿意看到因为纪念哥哥让老百姓承受这样的痛苦,死那么多人,所以她决心移风易俗,改变寒食节陋俗

介山氏不在绵山周围,那里是核心,那里不可能改变,她跑到太行山深处的紫金山,就是后来的娘子关,为改变寒食陋俗、解除百姓苦难,自冬至后的105天中,每天积一点柴火,到了寒食节这天,堆薪燃火自焚。

妹以兄涉要主,身非令终,遂於冬至之後,日积一薪烈火焚之,以其易俗。谚云:“百日斫柴一日烧”,此之谓也。——《妒神碑》

因为介子推火烧绵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寒食节,因为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积薪自焚,移风易俗,出现了清明节。清明节怎么产生的,就是介山氏,把寒食节更改为清明节。

介山氏通过此举,把吃寒食的日子从105天,先改成了三天,最后改成一天,一天是清明和寒食是合二为一了,统叫清明,可里面有寒食的含义。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游击将军、上柱国李諲(yīn)撰写《妒神颂并序》,立碑于祠旁。其序言有这样的陈述:

“晋东之美者,有妒水之祠焉,其神周代之女,介推之妹。……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

其颂辞中还这样说:

“兄则禁火,妹乃积薪,共为佳节,在乎芳春?”

这里所说的就是寒食因介子推而设,清明因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而成。查阅资料,在唐代,寒食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可以说介山氏用自焚之举反抗超长的寒食节俗,遂成就了清明这个新的节俗。

《平定县志》记载了这个传说,现藏于太原纯阳宫的“妒神碑”,也刻下了这个故事。

妒神碑文中记载到:

“初文公出国,介推从行,有割股之恩,无寸禄之惠。誓将毕命,肯顾微躯,仪形飘殒於没烟,名迹庶几於不朽。後纵深悔,前路难追,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

文章图片7

介山氏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百日打柴一日烧”,人们念念不忘此事,口口相传。后人为推崇她刚烈为善,在悬泉旁为其筑庙,称为“妒女祠”。

这里有一个问题,介山氏积薪自焚,这应该说是一个烈女的行为,为什么叫妒女呢?

老百姓给她盖的这座祠庙以后,发现这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个地界不能过漂亮女人,但凡有盛装的女人从这过去的话,当地一定会打雷、下雨,久而久之,老百姓认为,这就是这个女人在嫉妒,所以把她叫做妒女。

妒女的这一特点写入了唐代的正史。《旧唐书》并州(今山西)人狄仁杰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玄冲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高宗闻之,叹曰:真大丈夫也!”

话说唐高宗李治要来山西的汾阳宫,需要从妒女祠经过,堂堂的并州长史,竟然打算征集数万人另开一条御道,因为当地有一个传说,妒神见到盛装打扮的人,会召来风雷之灾。狄仁杰不受这些说法左右,打消了另开御道的计划,被高宗称赞为大丈夫。

可见当时已经有妒女的传说,而且流传还很广。

文章图片8

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宋太祖建隆元年》记载:

(公元960年)有“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

可见“娘子关”这个名称,至少在唐五代时候就已经有了。

明朝的《永乐大典》记载:

“承天镇,在平定州东北九十里,古妒女祠在焉,故俗谓娘子关。”

著名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写道:

“苇泽关州东北八十里,即唐之承天军,俗曰娘子关,以妒女祠而名。”

清朝光绪年间的《山西通志》里记载:

“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妒女祠而名。”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总结:

“娘子关”的这个“娘子”是谁?最常见的说法是平阳公主,可是,尽管平阳公主是个女英雄,但是正史中没有记载她在娘子关所这一带,也就是山西、河北打仗的记录,所以说娘子关的地名,应该跟平阳公主没有什么关系。

“娘子关”名字的由来,很可能跟另一位“娘子”有关,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人们还给她建了一座祠庙,后人称为“妒女祠”。

文章图片11

题外话:

写到这里,正文的内容就已经全部结束了,下面的内容是题外话,可以看着玩,也可以不看了…

大家看这张照片里这个圆脸寸头、戴着墨镜的人是谁?

文章图片12

这个男人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者刘慈欣,他有一个响亮的头衔,亚洲第一位雨果奖获得者。像奥巴马、扎克伯格、乔治·马丁等都读过他的书。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01年12月,当时刘慈欣在娘子关发电厂工作,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实际上刘慈欣从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娘子关发电厂工作,时间长达二三十年。

刘慈欣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小说,《三体》的前两部、《流浪地球》都是其在发电厂工作期间的作品。

娘子关作为万里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抵御外敌、居安思危等含义,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也有关于未来人类的想象,要人类居安思危,面对外族入侵何去何从等问题。相信刘慈欣在太行山深处的娘子关,夜晚仰望宇宙星辰的时候,这里一定给了他很多的灵感。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