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科现场|施蕴渝院士:做科学和读侦探小说一样,都是破案

 鸽c 2022-11-05 发布于四川

·“大学期间学好基础课非常重要,科学前沿在不断变化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这一切的根基就是学好基础学科。我在大学期间,真正学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知识并不多,主要就是上好基础课。”

·“最近颜宁宣布回国发展,我觉得非常好,说明我们国家科研的新生力量在不断强大。别总顾着看有名的科学家,多关注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

施蕴渝院士 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资料图

“您在记录什么?”“与这些科学家交流很有意思,我记录些新鲜的、我感兴趣的内容。”在11月5日上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解码生命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蕴渝的笔记本引起澎湃科技记者的注意。

会议中,施蕴渝院士一刻未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她的灵感。会议结束后,她立刻被簇拥上来的年轻人团团围住,她跟其中一位年轻人打趣道:“我已经是老太太了,要想跟上科技的进步,就得不断学习,很重要的是要跟年轻人打交道,现在的年轻人学得比我更快更好,和你们交流非常有意思。包括你的研究领域,我就觉得很好玩。”

事实上,研究生物物理并不是施蕴渝的初衷。她说:“我中学时候数学和物理学得很好,当时其实想读物理系,大学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但后来把我分到生物物理系,现在我很庆幸学习了生物物理,生命科学非常有趣,而且最复杂。”

做科学和读侦探小说一样,都是破案

这枚科学的“种子”在施蕴渝上中学时悄然种下。会议结束后,走向餐厅的路上,她对澎湃科技记者说:“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读侦探小说,阿加莎、约翰·迪克森·卡尔等人的书我都读,当时就是读着好玩,我们那时候没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一本书全班传看,谁先拿到谁先看,都来不及细细品味,只能狼吞虎咽地读个大概,其实做科学就跟读侦探小说一样,都是破案。”

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展生物大分子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的人之一,施蕴渝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如转录因子、蝎毒蛋白(钾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我很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

作为大学老师的施蕴渝一直很注重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她认为,作为老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我始终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当年他们的生活也很艰苦,但他们非常关爱学生,我觉得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重要。他们认为,强迫孩子们学习,是培养不出科学家的。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规定晚上9点一定要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起来要去跑步。”施蕴渝说道。

“我的中学老师不仅教我知识,也教我做人。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你应该喜爱什么,你应该反对什么;你应该追求什么,你应该抵制什么。后来,我也这么教育我的学生,你们今后有可能继续走科研教学的路,也有可能去企业工作,但最重要的,我要教给你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求真务实很重要。”

“那您觉得中国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好的科研人才?”“需要鼓励孩子们培养探索精神的同时,热爱国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上大学的时候,钱学森、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也给我们上课,他们抛下一切为中国科学发展殚精竭虑的精神,一直影响和鼓舞着我,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热爱科学,热爱祖国。除此之外,告诉孩子们'合作’很重要,我不喜欢有点科研进展就遮遮掩掩,当然科研也会存在竞争,但是合作和竞争是并存的。”施蕴渝对澎湃科技记者说道。

交叉学科的根基是基础学科

施蕴渝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建系初期的学生,也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上世纪70年代末,她去意大利进修。当时,国外科学家开始用核磁共振波谱开展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施蕴渝得以接触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仪器设备,也就在此时,她将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谈及中国生物物理领域的发展,施蕴渝院士介绍道:“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当时建立生物物理系是因为中国要研究两弹一星,未来还要送宇航员探索宇宙,这些都离不开生物物理学。但在当时的中国,这个学科还属于新兴学科,人才培养都处于摸索阶段,当时的系主任贝时漳先生说,我们的生物物理学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程设置要'四不像’,即一定要学好数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

施蕴渝一再对澎湃科技记者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她认为,现在中国的生物物理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但是,“大学期间学好基础课非常重要,科学前沿在不断变化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这一切的根基就是学好基础学科。我在大学期间,真正学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知识并不多,主要就是上好基础课。”施蕴渝说。

“每个人的命运都跟这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你们这一代很幸运,赶上好时代。我出生在抗战时期,有外敌入侵,即便你有再大的抱负,都很难安下心来做研究,现在不一样了。最近颜宁宣布回国发展,我觉得非常好,说明我们国家科研的新生力量在不断强大。别总顾着看有名的科学家,多关注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

会议结束后,有年轻学生想和施蕴渝合影,工作人员在一旁催促:“施院士还要赶下午2点多的高铁。”“是跟学生合影啊,那一定要合(影)。”施蕴渝一边脱下外套,一边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