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年刘邓接到3A绝密电报,看后大惊,毛主席:阅后焚毁,必须执行

 Zsy20151225 2022-11-06 发布于广东

前言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势如破竹,黄河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马奇诺防线”,但是在刘邓大军的进攻下,国民党守军抱头鼠窜。令蒋介石的美方顾问没想到的是,黄河天险在我军面前犹如“阿登森林”一样脆弱。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为我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我军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之一。

有一天夜里,刘伯承和邓小平正在地图前分析战场局势,打算进行下一步的军事部署。“现在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国民党军正在溃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鲁西南以后将会再无战事。”刘伯承胸有成竹的对邓小平说道。

邓小平对眼下的形势也持有乐观态度,鲁西南战役国民党军败局已定,部队强渡黄河以来一直在保持高强度作战,二人一致认为,应该让部队先休整一段时间,然后一鼓作气,消灭鲁西南的国民党军队。

正当二人踌躇满志之时,报务员急匆匆地跑了进来:“首长,延安发来了急电。”刘伯承打开信封一看,三个红色的“A”格外醒目。

当时“3A”属于是加急密令,足以见得情况的紧迫性,这份密令的第一句话便是加粗的四个字——阅后焚毁。

刘伯承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份密电,在指挥所里煤油灯的映衬下,他的脸色非常的暗淡。“怎么了司令员?延安方面向我们发布了什么指示?”邓小平好奇地问道。

“你看看吧。”刘伯承低着头把这份密电交给了邓小平。“这怎么行!那我们这么多天不就相当于白打了么?况且这任务难度也太大了吧。”

文章图片1

图|刘伯承

邓小平读完之后,随手将密电扔进了火堆,二人早已没有了刚才踌躇满志的样子,脸上一副愁容,不知如何决策。

一、鲁西南战役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海空军的帮助下,迅速抵达了全国各个曾经被日寇占领的大城市。接受日伪军物资这种事,蒋介石可是积极多了。

很明显,蒋介石正在为内战做准备,想要独吞胜利的果实,只是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暂时还没有对我军动武。

于是蒋介石带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纱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进行谈判。蒋介石暗中指使阎锡山在山西挑起和我党的矛盾,准备在谈判进行时给我党来个下马威,以增加谈判的筹码。

但是阎锡山不争气,在上党战役中被刘邓大军打得溃不成军,11个师的兵力灰飞烟灭,这让谈判桌上的蒋介石非常尴尬,最终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国内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中华大地虽说表面平静如斯,但是内部能量在持续增加,当时国民党有四百万军队,并且装备精良,而我军只有一百万人左右。虽说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但是局部地区擦枪走火不断。

美国也意识到了中国的局势尚不稳定,马上派出了代表来中国进行调停,说好听了是调停,实际上是典型的“拉偏架”,一边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一边给国民党军运送武器装备。

最终在美国的鼓动下,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谴责,撕毁了“双十协定”,解放战争爆发。由于我军实力和国民党军的差距较大,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非常被动,只能向农村地区转移。

文章图片2

图|双十协定

但是由于我军各部队协同能力较强,又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扭转了战场形势,与国民党军形成对峙局面。

蒋介石也改变了作战策略,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重兵对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军进行“围剿”。

这就让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呈现出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状”,中部虽说兵力薄弱,但是有黄河这个天然屏障来阻挡共军,这令蒋介石高枕无忧。美方的军事顾问看到黄河后更是说:“黄河就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任何部队都不可能越过。”

从山东到河南开封250公里的黄河防线上,只有第四绥靖区下辖的第55师和第68师以及一些地方保安团。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在结束了豫北的战斗后,马上制定了向中原出击的计划。

刘伯承亲自查看了渡河地段的地形,马上组织部队赶造渡船,并且秘密进行渡河演习,到了6月份,我军已经做好了渡河的一切准备。

1947年6月30日夜晚,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晋冀鲁豫野战军13三个旅共计12万余人借助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地渡过了黄河。

第四绥靖区司令刘汝明手下守卫黄河南岸的部队被我军的炮火打得溃不成军,其中整编第68师和整编第55师181旅退往了菏泽,其他部队退往了郓城,我军乘胜追击,并在7月2日占领了郓城四周的关隘,准备来个围城打援。

解放军渡过黄河这一消息传到了国民党总参谋部,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大惊失色,急忙从豫北、豫皖苏等地抽调兵力增援鲁西南。

增援部队司令王敬久试图让整编55师固守郓城,将解放军牢牢地钉在城下,然后与城内守军前后夹击一举将我军消灭在城墙之下。

文章图片3

图|鲁西南战役

刘伯承和邓小平也看出了敌军的意图,只留下了第1纵队强攻郓城,第2纵队和第6纵队进攻定陶和曹县,第3纵队在定陶东部待命。

最终整编55师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还是没能坚持到援军的到来,第1纵队的战士们奋勇杀敌,于8日攻克郓城,全歼第55师师部和下辖的两个旅。两日后,定陶和曹县也被攻克,如此一来我军便能够腾出手来处理王敬久的增援部队。

7月10日,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70师、第32师、第66师分别到达了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地区,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准备与我军进行决战。

刘伯承下令“斩其首,去其尾”,第1纵队犹如一把菜刀,切断了位于六营集的第70师和外界的联系,第3纵队则将第66师包围了羊山集。

王敬久见部队已经被我军分割包围,马上下令第70师和第66师不惜一切代价向结合部进攻,争取打开一条通道,让两军会合。但是我军顽强抵抗,敌军的几次冲锋被击退后开始各自坚守阵地,等待其他援军。

蒋介石虽说得知了情况,但是手上已经抽调不出部队进行增援,主力部队已经全部被派去攻打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了。于是只能派出飞机进行空袭,虽说给我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终这场战斗中,我军以15个旅的兵力歼灭了敌军4个整编师,共计6万多人,只有少量部队继续向南逃窜。鲁西南地区国民党军基本上已经作不出像样的抵抗。

正当刘邓大军打算进一步追击敌人的残余部队时,一份电报却打破了所有计划。

文章图片4

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二、一封3A急电

1947年7月下旬的一天,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正在地图前分析战场局势,二人对近一个月以来的战果非常满意。

“现在鲁西南国民党军的溃败已成定局,我看还是让部队休整几天吧,这些天大家都太辛苦了。”各个部队已经都上报了战损报告,刘伯承看着这场战役阵亡者的名单,心里很不是滋味。

政委邓小平也对这一提议表示支持,两人就之后的行动展开了讨论。邓小平认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野进入中原的通道,我军形势大好,应该和陈毅、粟裕取得联系,看看他们什么打算。

正当二人正在考虑下一步的部署之时,一名报务员喘着粗气跑进了指挥所:“司令员,延安方面发来急电。”

“什么事?这么着急?”刘伯承看到满头大汗的报务员,好奇地向他询问。“这是一封3A急电,所以我就第一时间赶来了。”

刘伯承打开这份急电后,最先看到了3个鲜红的“A”,当时各个野战军有绝对的自主权,不到万不得已,总部从来不会发送3A急电,这次应该是有重要任务。

刘伯承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份电报,脸色逐渐变凝重。看完之后把信递给了邓小平,邓小平看过电报后,按照“阅后焚毁”的指示将这份电报扔进了火堆。

文章图片5

图|刘伯承和邓小平

“总部要求我们放弃后方,不惜一切代价,挺进大别山,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司令员,你是怎么想的?”邓小平面对急电上的命令也感到左右为难。如果没有这封急电,刘邓大军能够在中原歼灭更多的国民党军队。

“我认为我们应该向总部说明一下我们现在眼前的情况,再让毛主席定夺。”刘伯承说完就向报务室走去。

当时刘邓大军刚刚经历了一场激战,战士们非常疲惫,更重要的是急需补充弹药。挺进大别山这个任务难度太大了,大别山地区距离南京太近,万一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我军必然损失惨重。

大别山曾经是张国焘的革命根据地,当年红四方面被迫转移之后,国民党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大别山地区群众基础并不牢固。

刘伯承亲自拟了一封电报,连夜发给了总部。“我部目前连续与敌人激战数日,部队减员严重,弹药匮乏,我请求继续留在内线与敌作战,我部定能歼灭更多敌军。”

但是毛主席马上又发来了一封3A加密急电,再次表明了总部的立场:“必须执行!不惜一切代价将部队转移到大别山。”

毛主席如此迫切地想要让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其实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从1947年3月开始,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胡宗南便率领了23万大军对延安进行“围剿”。

蒋介石也明白,延安是我军的“大脑”,所及对这次行动也是非常重视,派出了上百架飞机为胡宗南助阵。

而驻扎在陕北的西北野战军满打满算也就三万人,并且装备大多数也都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老旧步枪,补给也非常困难。

文章图片6

图|胡宗南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西北野战军节节抗击,但是很难阻止胡宗南的机械化部队向延安开进。到了3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就已经兵临城下,延安的党政机关不得不放弃经营已久的根据地,向陕北撤退。

虽说延安保卫战中,国民党军的伤亡远比我军要大,但是延安这座城市对我党来说意义重大,绝不能轻易拱手相让。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毛主席等人认为,如果一直的被动转移,那么我军将永远不可能扭转局势。

“必须让一直主力部队打到外线去,将战火烧到国民党统治区域,牵制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毛主席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究竟要派哪只部队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考虑到刘邓大军刚刚经历了鲁西南大捷,士气正盛,他们是最好不过的人选了。因此便有了这封3A急电。

刘伯承和邓小平马上意识到了陕北形势的严峻,马上命令部队停止休整,向大别山地区进发。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接到电报后的第二天,刘伯承便召集了各支部队的干部召开了动员大会:“我知道大家都很累,我也知道这次任务非常艰难,但是能否进入大别山,关系着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我希望你们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纵使前方的敌人再强大,我们也要拿出革命党人该有的勇气来。”

台下马上齐呼:“狭路相逢勇者胜!”动员大会结束后,各部队便开始了紧张的准备中,由于这次行动的急迫性,军队的重型武器不能携带,所以只能就地掩埋。

南进的部队分三路,其中左路军由第3纵队司令陈锡联率领,中路军由第2纵队司令陈再道率领,右路军由第1纵队司令杨勇率领。

国民党的侦查兵也发现刘邓大军正在向南转移,但是并没有查清意图,只是将这一消息向蒋介石做了简单的汇报。

蒋介石经过鲁西南战役打败之后,调集了重兵向刘邓大军包围了过来,他以为刘邓大军这次行动只不过是在向南逃窜,准备和陈毅、粟裕的部队会合。

当部队逼近陇海铁路时,蒋介石为了阻挡刘邓大军的步伐,炸毁了黄河大堤,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一片黄泛区,加上正好赶上阴雨频繁的季节,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上除了洪水就是淤泥。

8与16日,部队开始跨越黄泛区,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战士们只能手拉着手缓慢前行。水浅的地方也要没过膝盖,深的地方甚至要没过腰部。

文章图片7

图|黄泛区的景象

被水浸泡过的土地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刘伯承派出了一些水性比较好的战士组成了先头部队,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竹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给大家探路。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战士陷入了淤泥里,一个人陷进去,往往要一个班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将其拉出来。

为了部队今后的作战,部队还是携带了一部分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榴弹炮,为了让这些铁疙瘩渡过黄泛区,战士们别提费了多大的劲了。

这些榴弹炮动辄几吨,平时都是用牲畜拉着跟随部队转移,这些牲畜在淤泥里越陷越深,很多都只在水面上露出一个脑袋,在大雨里不停的嘶鸣。

这些榴弹炮是之前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怎么能随意丢弃,无奈之下只能将榴弹炮拆解,每人背上一些零件,到了大别山之后再进行组装。

为了减轻战士们的负重,刘伯承下令将所有与战斗无关的东西全部扔掉,其中包括从晋冀鲁豫解放区带出来的粮食、蔬菜等。

战士们丝毫不敢懈怠,这是一场和敌人纯粹的体力较量,因为在黄泛区内,敌人的卡车、摩托车不能使用,所以只能和我军一样靠两条腿来追赶。

18日上午,刘邓大军基本上已经全部走出了黄泛区。但是南进的道路上挑战不断,由于处在多雨集结,中原一带的河流大部分都水位上涨,其中我军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沙河,河面宽70米,水流非常湍急。

文章图片8

图|第15兵团司令罗广文

在跨越黄泛区的时候,刘伯承就已经派出了工兵来到沙河北岸勘察水清,选择渡口的位置,并且筹集了渡河的船只和渡河器材,刘伯承的未雨绸缪拯救了整支部队。

到了21日晚上,部队已经全部度过了沙河,此时国民党军队刚好也追到了沙河北岸,只要再晚一部,我军可能就会损失惨重。

国民党军队到了北岸之后,发现渡船、浮桥早已被我军炸毁,此时想短时间内渡河继续追击已经不现实了。只能朝着沙河南岸发射了几发炮弹发泄一下心中的情绪。

蒋介石这时候才意识到,刘邓大军此时并不是在逃窜,而是有计划的南进,而目标极有可能是大别山。

顾祝同受蒋介石的委托,从徐州赶往了郑州指挥战斗。顾祝同命令整编85师迅速感到汝河南岸,占领渡口,阻止刘邓大军进一步南进。

邓小平在渡过沙河后,鼓舞大家:“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为了进一步提高行军速度,把国民党军队甩在后面,战士们再次掩埋了一部分重型武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爬也要爬进大别山。”

24日,我军已经到达了汝河北岸,此时蒋军整编85师已经在汝河南岸完成了部署。而刘邓大军身后还有张淦纵队、罗广文兵团数万人正在追击,距离后卫部队仅有30公里。

文章图片9

图|张淦

紧急关头,第6纵队第18旅第52团第1营临时组装成了几个木筏强渡汝河,先后攻占了大雷港桥头堡和小雷港桥头堡,为大军渡河扫清了障碍。

25日凌晨两点,刘邓大军主力借着夜幕的掩护渡过了汝河,整编85师面对刘邓大军的进攻损失惨重,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我军继续南进。

强渡汝河之后,眼下只剩下了淮河这一个障碍,刘邓大军朝着淮河进行急行军,想要在敌人到来之前渡过淮河,只要能渡过淮河,国民党军队就再也不可能阻止我军进入大别山。

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了淮河,张淦、罗广文眼睁睁的看着刘邓大军继续南进却无能为力。因为我军刚刚渡河就下起了暴雨,淮河水位上涨,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渡河了条件。

经过了20多天的努力,刘邓大军终于进入了大别山地区。整个行动,我军都在与时间进行赛跑,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文章图片10

图|刘邓大军成功进入大别山

这一消息传到陕北后,毛主席大喜过望:“我们总算熬出头啦,20多年来,中国革命一直都处于防御地位。自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我们的革命战争才第一次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迅速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一把插入国民党军心脏的一把钢刀。陈谢兵团、陈粟兵团、刘邓大军呈现出了“品”字型排列。从此之后,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大别山作战检讨会”,并设立了“华中剿总”。国民党军不得不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围剿”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我军在陕北、山东的压力逐渐减小。

刘邓大军的这次经典的战略转移必将会被记入史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