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执笔的“五大秘诀”如能参悟,则必能登堂入室】执笔虽无定法,但必有要领。[撒花][烟花] “大指横撑”——大指不可向上太斜,最好向下横平一点。因为笔管外边的力量是四个指头协力,而笔管内侧只有一个指头,所以一个大拇指应该挡住四个指头的合力。如太斜上,则笔管下重上轻,控制不易。 “名指得力”——通常人的无名指,都比较无力,因此执笔时,名指拒笔之力,往往不及大、食、中三指。初学尤宜注意,务必使名指有力,才能与大、食、中三指的合力平等,方可把握住笔管,不致上重下轻、飘摇不定。 通常采用的“五指执法笔”要求执笔的五指各司其职,发挥各指“撅、押、钩、格、抵”的作用,一齐着力,不可偏废一指。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大凡名指之力可与大指等者,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然名指如桅之拒帆,而小指如桅点之助桅,故必小指得劲,而名指之力乃实耳。”强调名指的妙用,要求作书时无名指必须得力。清代张裕钊《张廉卿草稿跋》云:“名指得力,指转转笔;落纸轻,入墨涩,发锋远,收锋急,指腕相应,五指齐力。” “指不主运”——是说手指但司执笔,不主运笔。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第二十》驳包世臣“指运之说”时谓:“慎伯自称其书得于简牍,颇伤婉丽,则逸少龙威虎震,大令跳宕雄奇,岂非简牍乎?不自知婉丽之由,败绩在指,而反攻运腕之弱,不其谬乎?” “指节外突”——系指大拇指和其他执管诸指,均要把所有骨节外突。因为骨节外突,圆转灵活,容易调节各指力量的轻重不均;若指节平直,则关键抵紧,伸缩圆转都不自然。 “四指争力”——以拇指、中指夹住笔管,无名指抵住笔管使之向左,食指向内按住笔管,此四指一齐用力,将笔管持住握紧,书写时笔锋自然中正。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第二十》云:“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沉,体超而不稳,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撅之使左。又患其撅力推之使外也,则以食指撅之使内。四指争力,势向蹙迫,锋自然中正浑全,掌自虚,腕自圆,筋自左纽,通身之力出矣。” (下图中名家执笔法依次为:何绍基回腕法、舒同、沈尹默、林散之、启功、沃兴华、李双阳。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