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居而安,迁有所乐”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11-06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童爽

    单位 | 武汉市汉阳区乐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项目背景




五麟里社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夹杂着城中村、还建小区、商品房小区的综合性社区。

辖区范围内有2个规范化管理的生鲜市场,1个混乱管理的街边菜市场,另外还有很多小商贩。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小商贩中的70%均不属于武汉本地人,他们为了生活前来武汉打拼,在武汉买房,在经济比较宽裕的时候把父母也一同接来,这类老年人群,我们称之为“随迁老人”,亦称作“老漂族”。他们前来城市生活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孙子孙女亦或是外孙外孙女。


二、需求分析




1、生活单调,日常文娱活动较少

随着社区行政性事务的加重,社区工作者们忙于各类行政审批事务以及应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对于居民的服务更多的集中“一老一小”、社会救助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身上,服务也仅限于日常探访、节假日慰问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常态性的社区精神文化活动,对于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大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导致随迁老人进入到新的环境中无法通过系列社区文娱活动融入到社区生活当中,这更加剧了其对于生活的陌生感。

2、人际交往弱化

五麟里社区的随迁老人们大多来自于小城市或者农村,在人口少、熟悉度较高的老家,居民之间关系和睦,大家彼此之间也较为熟悉,有问题时也可以及时找到相熟的朋友进行情绪的疏解,在心理上和情绪上也能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进入到城市环境中,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再加上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长方式等异于绝大多数原著居民,随迁老人们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去,造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困难。

3、对于城市生活的方式不适应

随迁老人在老家生活时,生活方式简单,不需要有太多使用到智能手机的地方,进入城市生活之后,智能手机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手机支付、看病挂号、打车出行等,随迁老人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新事物,因此对于城市生活方式比较难以适应。

4、生活观念相悖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均存有较大的差异。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物资匮乏,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代人生长在物资充沛的年代,两代人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难免有差异。

随迁老人从老家搬迁至城市生活,与家庭成员在育儿、消费观等方面容易产生冲突,这更加剧了随迁老人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与不适应性。



三、项目目标




1、开展常态性社区活动,丰富随迁老人日常精神文化生活

2、搭建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社会交往水平

3、增加随迁老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增强其适应能力

社工好书推介需要的拿走↓

四、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也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这里的活动并非单纯的指各类聚集性的社区活动,还包括个人的主观意识方面,有参与活动的表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也能更高。

因此,老年人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以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环境当中,保持生命的活力。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来源于鲍尔拜的依附理论,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在精神病学领域的实际治疗中尝试运用,它将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的概念结合起来,把一张张互相关联的网络看成个体与社会上的各种关系。

社会支持网络侧重从个人层面出发,个人能通过社会支持网络来获得一定的帮助,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社会支持包括有形支持和无形支持,对于随迁老人而言,在新的环境中,其更需要的是无形的支持,包括心理与情感上的慰藉、同辈群体的支持等。

3、再社会化理论

默顿曾指出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他们当前所处的群体中,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过程,即由自然人逐渐转变成有独立个性与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学习新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随迁老人已经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进入到新的环境之后,他们还需要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五、具体实施




1、个案工作促进良性沟通

经过需求调研发现,随迁老人迁入到所在家庭之后,面临亲子关系疏离、价值观念差异、家庭角色与地位转变等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个案工作,能够缓解随迁老人的抑郁情绪,促进家庭成员更好地沟通。

在开展个案工作时,社工遵循个别化的服务原则,根据随迁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服务方案。在随迁老人L阿姨家中,由于在育儿方式、消费观念上存在差异,其家庭氛围一直较差。

社工从家庭结构的层面,分析家庭功能失调产生的原因,通过换位思考、良性沟通,重构平衡的家庭结构,发挥家庭的支持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融入新生活。

2、小组工作搭建交流平台

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或事业机关或其它正式的社会组织团体提供的支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一般是通过私人关系获得的人情支持,比如亲戚、朋友等提供的支持,支持性小组工作即是将具有相同处境的成员或同质性较强的群体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助来帮助解决个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针对随迁老人所面临的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负面情绪堆积、社区资源不熟悉等问题,社工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为其搭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建立起积极的朋辈沟通模式,为参与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随居而安,迁有所乐”小组是五里墩街道社工站的项目社工针对五麟里社区随迁老人们开展的一个支持性小组工作,此小组工作将原本不熟悉的随迁老人们聚集起来,通过六节小组活动,使彼此之间能够提供情感支持,拓展交际范围,增强对于新社区的归属感。

第一节小组活动“认识你真好”,通过设置“方言趣多多”、“地区萝卜蹲”、“家乡风采汇”等游戏,让小组成员们在熟悉的乡音中放下心中的隔阂,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后面四节小组活动中,社工通过“巧手剪精彩”、“丝丝迎新友”等活动培育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智能伴我行”智能手机培训促进随迁老人的自我增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方式。

在最后一节小组活动中,社工设置了“绘资源地图”部分,增强随迁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

3、社区工作调动社会参与

调动随迁老人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来,既能够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交际范围,同时也能够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

项目以“居民议事会”为着眼点,邀请随迁老人一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当中来,提升其参与意识,在社区参与过程中挖掘自我潜能,激发自我效能感。

另外,社区参与的过程也是随迁老人扩大社会人际支持网络的过程,在相互作用、交流的同时能够习得一些新的技能,提高了随迁老人自行解决困难的能力。

社工人的能量卡!每天一虹能量卡,需要的拿走↓

六、总结与反思




随迁老人是在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型城市流动群体,除了面临与一般的老年群体同样的问题之外,他们还面临着社会支持网络破坏、异地适应、家庭矛盾加剧等各种挑战。

“随居而安,迁有所乐”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计划以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为主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为主要服务理念,坚持个别化服务原则,推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他们对新生活的幸福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