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曾是世界化学的中心,底蕴深厚。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17世纪从哲学高度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研究方法;英国化学家玻义耳早在1661年就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一书并对实验进行了强调;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英国化学家戴维将电流引入化学并成为19世纪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一位化学家。在有机化学领域,英国也涌现了Robert Robinson(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 H. Barton(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Wilkinson(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Christopher Kelk Ingold(物理有机化学奠基人)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反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有机化学实力比较雄厚,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拥有一批领域顶级学者,其他学校也不乏大师。在英国读硕士一年即可毕业,周期较短但需要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岗位制博士(带薪合同)不同,在英国读博需要交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30万左右开销)。故在英国读博一般需要申请奖学金,国内学生申请CSC相对容易(CSC奖学金可以涵盖生活费,且CSC要求大学免学费)。在英国做博后待遇和其他欧洲国家相差不大,也可以申请玛丽居里等钱多的奖学金。在英国做科研相对其他欧洲国家(虽然能用英语,但官方语言多为当地母语)更容易适应语言环境。 本文对英国的一些知名有机化学相关课题组进行了简单总结,多发表过正刊或多篇顶刊。限于时间和精力,还有很多优秀的课题组没有涵盖进来,欢迎大家补充。Edward Anderson教授的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方法学研究及抗病毒生物活性分子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其课题组对螺浆烷等高张力体系的反应性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探索,其最近的一篇Nature文章就涉及到[3.1.1]螺浆烷的合成及反应性研究(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5290-z)。课题组主页:
www.edandersonchem.org/research。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2、Harry L. Anderson(牛津大学)
Harry L. Anderson教授主要从事有机π-共轭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涉及到有金属导线性质的有机分子探索、有机分子的光学、电学性质及器件研究。其课题组合成了首例单叁键交替,仅由sp杂化碳原子形成的C18碳环(Science, 365(6459), 1299-1301);合成了史上最大芳香环(Nature Chemistry, 12(3), 236-241);通过改变纳米环的价态来实现对其芳香性的控制(Nature, 541(7636), 200-203)。

课题组主页:http://hla.che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Darren Dixon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新合成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主要涉及羰基的还原官能团化反应、超强碱催化和天然产物全合成等领域。其课题组完成了Madangamine
E、Catharanthine和(–)-himalensine A等分子的全合成。除全合成外,在Bifunctional
Iminophosphorane催化和光催化等方向也有不少成果。
 课题组主页:http://dixon.chem./index.html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4、Véronique Gouverneur(牛津大学) Véronique Gouverneur是氟化学和放射化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ACS氟化学奖、莫桑奖和Arthur C. Cope 奖得主,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氟化学相关反应和18F相关的PET研究。其最近的一篇Nature文章对[18F]二氟卡宾的化学进行了研究(Nature, 606(7912), 102-108)。

Véronique Gouverneur教授是氟化学的大家,其关于氟化学的讲座十分精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链接自行下载。 https://media.journals./content/files/tsvg2016-lecture-1-23115507.pdf https://media.journals./content/files/tsvg2016-lecture-2-23115534.pdf https://media.journals./content/files/tsvg2016-lecture-3-23115552.pdf https://media.journals./content/files/tsvg2016-lecture-4-23115612.pdf 课题组主页:https://gouverneur.chem./veronique.aspx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Tim Donohoe教授注重有机合成化学与药物工业的联系,其和多个医药企业合作紧密。其课题组在“Hydrogen Borrowing”、催化去芳构化、高价碘试剂和酮类化合物的官能团化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工作,并且完成了pericosine
B、sylvaticin、cis-sylvaticin、hygromycin、dehydromicrosclerodermin
B、secosyrin 1、australite、cyclindricine
B、lactacystin-β-lactone等多个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
课题组主页:http://donohoe.che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6、Stephen P. Fletcher(牛津大学) Stephen P. Fletcher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向涉及到不对称催化和全合成等领域,此外基于有机反应其课题组对生命起源的相关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代表性工作有:Rh催化合成不对称取代环丁烷(Nature Chemistry, 13(9), 880-886)和产生聚合物的分子组装体(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1-7)等。
课题组主页:https://fletcher.web./home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Michael Neidig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有机催化及其机理研究和物理无机化学,在铁催化偶联反应和金属配合物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s://www.sas./chm/groups/neidig/index.html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Michael Willis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到有机硫化学,涵盖SO2利用(其课题组于2011年开发了著名的DABSO试剂用于缓释SO2)、金属催化脱砜偶联和Aza-Sulfur试剂的开发,其课题组在Rh催化相关反应中也做出了许多成果。此外,Michael Willis对有机硫化合物的标准命名进行了整理,可在其课题组主页查询。
课题组主页:https://willisgroup.web./home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9、Martin Smith(牛津大学)
Martin Smith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对映选择性催化、天然产物全合成和非共价催化等领域。
课题组主页:http://msmith.che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0、Matthew J. Gaunt(剑桥大学) Matthew J. Gaunt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有机合成新催化模式和新方法的开发,其研究主要涉及:金属催化C-H键活化、可见光催化、高氧化态对映选择性铜催化、复杂结构分子合成、合成驱动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和高通量大数据科学等。其课题组文章文章总数不多,但已发表多达6篇NS正刊。
课题组主页:https://www./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Steve Ley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天然产物全合成、微波辅助有机合成和连续流化学等领域,发表论文超过900篇。其课题组完成了spongistatin
1 (anti-mitotic agent), rapamycin (immunosuppressant), thapsigargin
(SERCA pumps inhibitor), azadirachtin (insect antifeedant) and bengazole
A (fungicide)等多个分子的全合成,并且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www.leygroup.ch./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Robert Phipps教授在剑桥是比较年轻的教授,但成果十分亮眼。其研究集中在非共价催化,旨在通过非共价作用影响催化中心进而调控化学反应的选择性。目前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多功能配体的开发和非共价作用调控自由基反应的对映选择性。
课题组主页:https://phippsgroup./home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David R. Spring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合成化学手段去探索生物体系,其课题组对合成方法学(和生物结合)、生物治疗、多肽和抗生素等领域研究颇多。
课题组主页:https://www-spring.ch./index.shtml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4、Mark R. Crimmin(帝国理工大学) Mark R. Crimmin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氟化学(金属配合物促进的C-F键转化),对金属配合物的成键模式和反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其课题组首次分离和表征了单核六配位平面六边形钯配合物(Nature, 2019, 574, 390-393)。
课题组主页:http:///index.html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5、George Britovsek (帝国理工大学) George Britovsek教授的研究领域为Catalysis & Sustainable Carbon Management,基于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实现常见碳源的有机转化。其课题组在烷烃选择性氧化、烯烃寡聚与聚合、生物质与二氧化碳利用等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s://www./britovsek-research-group/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6、James A Bull(帝国理工大学) James A Bull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以有机硫化学为主,在小环化合物合成、C-H键官能团化和类卡宾试剂领域涉及较多。其最近关于磺酰氟的脱砜胺化反应十分有意思(Nature Chemistry 14 (2), 160-169)。
课题组主页:https://www./people/j.bull/research.html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7、Tom Sheppard(伦敦大学学院) Tom Sheppard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直接胺化和药物化学研究,其课题组旨在通过发展新合成方法去制备有潜在应用的分子。
课题组主页:http://www./index.php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18、Daniele Castagnolo(伦敦大学学院) Daniele Castagnolo课题组究方向为有机化学(酶催化、光催化)、药物化学(抗耐药菌药物研发)等领域,在光催化、酶催化不对称反应及光催化酶催化串联反应等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s://sites.google.com/site/danielecastagnoloresearchgroup/homeDaniele19、Guy C. Lloyd-Jones(爱丁堡大学) Guy C. Lloyd-Jones是有机反应机理研究的大家,其课题组通过原位监测(主要各种核磁)对反应性和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在有机氟、有机硼、有机硅、金属有机和相转移催化等的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其对R3SiCF3相关的反应进行细致的机理研究(Acc. Chem. Res. 2022, 55, 1324−1336)。
课题组主页:http://www.lloyd-jones.che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主页):
20、David John Procter(曼彻斯特大学) David John Procter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新的合成方法学的开发、有机合成、催化及化学生物学等,其课题组在SmI2参与的自由基串联反应、Sulfonium参与的C-H键官能团化和不对称铜催化等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课题组主页:https://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