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心理】 作者:Bella ![]() 不少朋友经常谈到,感觉自己的生活总是有很多不容易,好像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长处,经常自我怀疑、焦虑不已。 曾经有一个署名“不快乐的女孩”的读者,给三毛写过一封信,信里说道: “三毛女士: 这种暗淡压抑的心情,应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物质条件不好,没什么兴趣爱好,工作能力有限,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挺惨的。 三毛是怎么回复的呢? 她是这样写的: 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真的就不一样。 你可能会说,女孩就活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而三毛是旁观者。旁观者和体验者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肯定不一样啊。 的确如此,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看自己”的能力。我们习惯性地看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并把自己想成一个无能为力的弱者,所以就很容易否定自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我们经常在现实中或书中了解到一些积极乐观的人,再平淡的日子,他们都能过得有滋有味;再困难的处境,他们都能看到希望,并且坚定快乐地走下去。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轻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啊?就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你看到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他们感受到的是持续稳定的安宁和幸福;你看到的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他们期待的是风雨过后即将出现的彩虹。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就会不同;认知不同,心态和行动就会不同。 ![]() 那么,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我们的认知是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同类型的事情我们经历得多了,大脑就会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当类似的情形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很自然地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一个判断。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也没什么特长。 由于调皮捣蛋,小明总是被老师批评。老师总是说他的同桌多么多么聪明,他们的班长多么多么优秀,说小明和他们比起来真的很差劲。 不仅如此,爸爸妈妈也总是拿小明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小亮每次都是100分,你怎么不能学学人家?”“小兰会画画、会弹琴,你什么都不会!” 渐渐的,小明就会形成一种“我很差劲”“我什么都比不上别人”的想法。 认知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在这种自我认知的影响下,当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的时候,小明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上了中学,小明觉得“反正我怎么都学不好”,就干脆不学了;工作之后遇到再正常不过的挫折,小明也会觉得这是“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证明;谈了恋爱,女朋友经常肯定他、鼓励他,他都觉得对方是在哄骗自己。 久而久之,小明的挫败感就会越来越强,他会越来越没有信心。 而且这种消极的认知是会得到不断“印证”的。越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就越不敢做;越是不敢做,就越不可能把事情做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在坏事上更容易出现“自证效应”。 ![]() 那要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去改变我们的认知。 其实,“改变认知”这件事,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但很少有人会去做,原因就是,做起来真的非常非常困难。你就是没办法停止消极的想法,你就是没办法去说服自己做出乐观的判断。 因为对于已经习惯做出消极判断的大脑来说,那些积极乐观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你从心底里认为这个东西是黑的,哪怕你嘴上一直对自己说“它是白的”,你也不会相信。 所以,我们就要多给自己一些耐心,千万别想着在三个月或者一年内就让自己改变。改变真的是一点一滴发生的。 在最开始,先别强求自己做相反的判断,而是先去质疑自己当前的认知,给别的可能性留一个空间。比如你觉得这件事自己做不好,你先别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而是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做不好?”“之前做不好是不是有什么我没做到的地方?我把没做到的弥补上会不会就能做好了?” 你的意识上有了这个“松动”,你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你可以回想过去取得的胜利,数算一下别人做不到但自己做到的事,回忆一下别人经常提到的你的优点……这些经历都能帮你驳斥“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论断。 下一步,就是尝试去行动。你要抱着一个试验的心态,去看看能不能成功,而不是告诉自己“必须成功”。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专注地去解决当下的挫折,去想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不是“我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长远,只是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好。解决完一个问题,就在本子上记录一下,记录本上的成功多了,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可以克服困难的。 一定要记住,用事实去改变固有的认知,而不只是告诉自己一些目前不相信的话。你的大脑很聪明,它会接受事实,而不是那些口号。 愿你能发生积极的改变,活出理想中的模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