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及孔子问礼老子

 阳的阳 2022-11-06 发布于天津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子聃,号伯阳,春秋时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著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奉为道教鼻祖。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他所创立的道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老子因此成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死于秦扶风(今陕西扶风),葬于槐里(今陕西周至县)。《庄子·养身主篇》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号而出”的记载,这是老子死于秦国的文献证据。

《史记·老子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庄子·天道》说:“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成玄英疏:“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朱熹《答注尚书》:“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

老子在周住了很长时间,见周王朝衰落,遂离周退隐,行至函谷关,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史记·老子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言简义丰,博大精深,透射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因素,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囊括古今,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道徳经》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主张道法自然。该书问世几千年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老子研究热风靡世界,注释版本达千种之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几十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作为世界文化名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国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古今中外《道德经》译注本已有2000名多种。

老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中。他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方式。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尤有跳之;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幅原始公社复归的蓝图,老子不满意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恢复原始公社的理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统治阶级尚无为,不要折腾老白姓,老自姓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主张天下“均平”,反对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分化,他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上下尊卑贵贱的礼,主张人人平等。他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乐杀人者,则不以得志于天下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个万物之源的本体“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本来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法则。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源。道,是精神的。老子思想中最光辉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人们对世界认识深化的表现。他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变为奇,善变为妖”等坏事和好事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道理。

道家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它和儒家思想一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若明若暗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在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自然科学文化的内核,因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之一就是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的根就是老子创立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老子文化中的科学因素超过儒、释两家。道家文化的阴阳互变思想蕴涵着计算科学中的二进制理论,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就是老子文化的演绎和延伸。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曾问礼老子一事。此外《史记·老子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篇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聃”一事。《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于17岁至20岁之间,《天运》则称子已年五十有一。

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据《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曾四次记载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墓地的道路),日有食之。’”

第二次是在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南宫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老子告诉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贵,但窃冒了'仁人’的称号,所以我只有赠送你以嘉言。就是一个聪明深察的人之所以近于死亡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博辩广大的人,之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史记·老子传》亦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臧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到周,打算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说:'您说的这些,他们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剩下他们的言论罢了。况且君子处在能施展抱负的时代就担当重任,处在不能施展抱负的时代就隐藏而混迹于社会。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囤积货物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道德高尚,表面上却显得愚笨。除去您的骄傲之气、过多的欲望、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志向吧,这些都对您的身心不利。我所要告怀您的,就这些而已。’孔子离开以后,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翔;鱼,我知道它们善游水;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跑;对付善跑的可以准备网;对付善游的可以准备钓线:对付善飞的可以准备箭。至于龙,我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而升上九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洛阳东关通巷北口有老子故宅,清代建筑,现存配殿3间、相房8间,均硬山灰瓦顶。门西侧有“廛东寺老子故宅”等字、清代碑刻1通。今洛阳廛河区东关大街有孔子入周问礼碑1通,碑高3.56米,宽0.92米,清雍正五年(1727年)洛阳县令郭朝鼎立,碑额篆“重修文庙碑记”,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之字,记载了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自鲁至周观“先王之制”,考“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这件事。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沛之地望在何处,关系到孔子见老于的具体地点。《列子·黄帝》有杨朱到沛地寻拜老子的记载:“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之梁而遇老子。”梁,即今天的开封一带。从以上两处史料来看,可见古代确实有一个叫沛的地方,并且老子对该地是非常钟情的。这个地方应该是老子隐居之地。这个“沛”不是秦汉之“沛”,而是春秋之“沛”。此“沛”郦道元《水经注》有载:“阴沟水出河南阳武蒗荡渠,东南之沛为涡水。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涡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不得至沛方为涡水也。’”“涡水首受沙于扶沟县,流径大扶城西而下,东流径阳夏(今太康)西。由鹿邑东入亳县半坡冢至城西北合黄流,至怀远入淮。《汉书·地理志》载,“扶沟县涡水首受蒗荡渠,东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大清一统志》载:“百子岗在县东二十里,即大扶城,岗东有涡河遗迹。”光绪《扶沟县志》载,“今扶沟县百子岗,尚有涡河故道。”从上述文字来看,涡水是沙水的一条支流,在扶沟县大扶城(今百子岗)附近从沙水分出,东入太康西。“沛”就在沁水与涡水汇合处今扶沟县大扶城附近。应以犹是孔子见老子的“沛”。此“沛”地处鹿邑通往洛邑、梁的必经之地,老子或奔洛邑或西游于秦,自苦县出发,途经沛、梁都是最便捷的路径。杨朱从沛出发在梁的城郊遇到老子,是符合常理的。

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1992年安徽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5公里的该市安溜镇发现了“问里宫”石刻,所指即孔子问老子故里处,这说明孔子曾到过老子的故里今鹿邑。在鹿邑县城西街原有明代“孔子问礼处”碑刻一通,圆首,高1米,宽0.46米。证明孔子曾由当时的鲁国出发途经今亳州安溜镇到鹿邑问礼于老于这件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链条,当是可信的。

从考古发现看,东汉时期,工匠们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实。文物工作者在山东、陕西发现了多幅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繁简不一,刻画人物或多或少,组合形式大致为孔子携弟子若干躬身向老子求教。据统计,发现孔子问礼汉代画像的地方有:山东嘉祥齐山、宋山、纸坊镇敬老院汉墓发现各1幅;收藏在济宁市博物馆的原武氏祠画像1幅;长清孝堂山郭氏祠画像1幅。陕西绥德县发现1幅。山东嘉祥齐山出土的汉代“孔子问礼”的画像石,石刻上层右端孔子率弟子20人晋谒老子,左端老子拄曲足杖面向孔子,后有弟子7人,孔子与老子之间有一顽童即项橐,作顽皮状。孔子的袖子中露出一个禽头,这是孔子准备向老子献的礼物。目前,“孔子问礼”画像石大多发现于山东地区,而山东又以济宁地区为多,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孔子的故里曲阜就位于这个地区,该地区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成为官方圣典,一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汉代画像中出现孔子虚心好学的题材“孔子问礼”也就不足为奇了。发现孔子问礼的汉代画像石的另一个主要地方,在古秦地老子西游传道隐居的地方陕西也是情理中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