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中医的妈妈 | 我自己用生石膏米汤给娃退烧

 昆仑一剑400 2022-11-0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亲爱的羊爸爸:

见信悦。

我应该算是一名羊爸爸老粉了。女儿小禾苗16年初出生,6个月时偶然关注了羊爸爸。那时候是女儿第一次发烧,当时天气比较热,第一天体温一直在38—38.5度徘徊,作为新手妈妈,我手忙脚乱,只能根据之前所学的护理指南,做做温水擦浴,观察。

第二天还是没有退烧,并且烧到了39度,没有一点好转,看她很不舒服地哼哼唧唧,我只好根据育儿书上写的,喂了0.5ml的泰诺林退烧,没过多久她又全都吐了出来。还是继续发烧。

我只好开车带她去医院,医生给她验完血后说是病毒感染,因为是第一次发烧,说可能是幼儿急疹,于是开了一盒去感热口服液,让我在医院里重新再喂一次退烧药再回去观察。于是又吃了一次泰诺林。回家后,烧退了一点38度,但是开的口服液太苦了,她不肯吃,就没有强喂。

我看着小小的她难过的样子,突然觉得很无助,难道孩子生病,我除了观察,到温度就喂退烧药,什么都做不了吗?

图片

好在又烧了一夜后,第二天退烧了,但食欲开始变差,刚加的辅食又不肯吃了,眼圈整个发红,脖子里出了一些红疹,但不太像是幼儿急疹,也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困惑的是她的基础体温变成35.6℃,略低,并且维持了半年……

女儿一周岁的时候,再次发烧了。

是早春二月,南方还非常冷,我们带女儿去乡下扫墓。她爸爸抱着她在户外哄睡,冷风呼呼的,回来就发烧了。

不过这一次,我淡定了很多,因为接触中医后,我学了很多,整理了十几页小儿常见病的辨证笔记。看她精神还不错,无汗,手脚也是热的,判断她相对是安全的,就先让她烧一会儿。

到晚上,我发现她小脸通红,无汗高烧40℃,由于不会说话,她不停用手抓喉咙清嗓子,舌苔微白,想喝水,尿不湿满满的但比较黄,看着像是有热证。她又不肯吃药,于是我直接用了名医张锡纯的小方子,生石膏米汤。

图片

 
生石膏米汤做法

大米一把,生石膏10g(布包),一起煮30—40分钟,取上层清汤小口频饮。

生石膏一般用量10—30g,大人可以用到30g。张锡纯说石膏质重,往往用的剂量都大,他自己一般都30—50g的用。当时我女儿比较小,我用了10g。
 
其实,我现在回想还是有点大胆的,因为各医家对生石膏褒贬不一,有认为极寒的,也有认为是微寒的,张锡纯的看法是微寒,加上大米汤养护胃气,解肌透表,适合风寒感冒有实热的情况使用的。只是我女儿当时这个实热的证据可能还差点。

庆幸的是,喝完小半碗后,额头开始出汗,逐渐退烧了。随后拉了大便,看到表里都解了,我也就放心了。



禾小苗


 
以下是羊爸爸针对来信内容做出的分析指导:

通过上面这篇文章可以看出,禾小苗妈妈中医辨证意识非常好,能进能退,关键是胆大心细,这个非常难得,做起来也非常困难,很值得为这个宝妈鼓掌。

用生石膏米汤
一定要有热证

我们先来说一说上文出现的生石膏米汤。这个方子出自于民国中西医汇通大家张锡纯先生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子原名叫石膏梗米汤,摘录一段原文给大家看看:
 
石膏梗米汤,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若其热已入阳明之府,亦可代白虎汤。

生石膏(轧细)二两,生粳米二两半。 

图片

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
 
翻译一下就是,什么情况下比较适合用石膏梗米汤呢?

1.温病初起(常见的症状比如发烧、轻微的怕风怕冷、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发高烧,摸脉呢脉象是浮而有力的;
2.就是刚刚感冒,但是不感觉怕冷反而觉得里面烧;
3.如果有阳明热的,适合用白虎汤的,常见的可能症状比如高烧、脸蛋红、出大汗、心烦、口渴、喜欢喝冷水、脉洪大有力,也可以用生石膏粳米汤去代替。

总结一下,这3种情况,发烧的表现很突出,虽然有的有表证,有的没有表证,有的有汗,有的无汗,但是共性都是提示里面一定是有热证的。如果去对应羊爸爸B课程讲的六纲,石膏梗米汤是有阳明热的证据的。

图片

我们再倒回去看下上面这个宝妈当时给孩子使用石膏梗米汤的具体场景:孩子起初是吹冷风着凉了引起的一个发烧,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后面变成了“小脸通红,无汗高烧40℃,由于不会说话,她不停用手抓喉咙清嗓子,舌苔微白,想喝水,尿不湿满满的但比较黄”。无汗,提示表部的气机堵住了;不停用手抓喉咙清嗓子,这个可能是喉咙干喉咙缺少津液濡润或者喉咙有痰堵住了的一个外在表现;想喝水、尿不湿满满的但比较黄,这个就是一个热灼烧了津液、人体自己想喝水自救的一个反应,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一个热证表现。整体看来,当时那种高烧的场景下,确实是比较符合石膏梗米汤的适应症的。
 
生石膏帮助身体排出热邪
粳米用家里吃的大米

我们再来看方子组成,生石膏和粳米,这个可以说是脱胎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白虎汤,去掉了知母和炙甘草。

从古至今中医界对于生石膏药性的看法,确实如上文宝妈所提到的一样,“各医家对生石膏褒贬不一,有认为极寒的,也有认为是微寒的”。张锡纯写《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时期的度量衡,考证下来,一两大约为现在的37.301g,石膏粳米汤中用生石膏二两,在今天看来剂量算是比较大的了。

图片

这个得力于张锡纯对于生石膏有很独到的见解和成熟的用药经验。他认为《神农本草经》都记载了生石膏“微寒”和“产乳”,就是可以产生乳汁,那性质就不是大寒的了。既然性质微寒了,况且石膏质地又很重,如果剂量小了,其实看着也只是一点点,用这么一点点药物去扑灭大热,效果也可能不好,所以他使用生石膏的剂量都偏大。


他指出生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也就是生石膏性质虽然偏凉,但是也能透散,可以把体表打开,让邪气从毛孔出去,外感伴有实热的情况下使用生石膏效果是非常好的。按照现代药理的研究,石膏也是一个解热镇痛药,也就是可以帮助退烧。

至于粳米,张锡纯认为稻米分为粳米和糯米,如果适合用石膏粳米汤的情况下,粳米千万不要错用成糯米。大家平时用的话就可以就地取材,家里面正在吃的哪种大米就用哪种大米。

图片

 
石膏粳米汤
为何要用生石膏搭配粳米

1.粳米性质平和,能益气滋阴,可以滋养胃气,有助于发汗透邪;
2.粳米煮了之后汁液稠润,可以逗留生石膏的重坠之性,保护好我们的脾胃,也防止寒凉之性影响下焦;
3.传统中医有一个取象比类的思维,就是说稻谷长在水田里面,但是却不会腐烂,说明它体内可能有一套机制可以让它把多余的水湿排出去,所以就认为它有一定的利小便作用,在这个小方中可以引热下行,把体内的热从小便这个通道排出去。现代研究认为,石膏的水溶性比较低,和粳米一起熬,能够使得溶液变成胶体,石膏在里面就形成了混悬液,可以促进石膏的溶出,增强石膏的疗效。

熬药的方法就是石膏和粳米加水一起煮,米煮烂了的时候就可以了,只要上面的汤液,药渣不要,米也不要,趁热把药液喝完,让全身都出点汗,病往往就好了。

这里要画重点了,就是带有表证的或者不出汗的情况下药液要趁热喝,张锡纯非常强调这一点,原文中说“俾石膏寒凉之性,随热汤发散之力,化为汗液尽达于外也”“此寒因热用,不使伤胃之法也”。上面这个宝妈给孩子喝了石膏梗米汤的反应“喝完小半碗后,额头开始出汗,逐渐退烧了”也符合于此。如果完全是阳明热证了,喝药液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趁热一次喝完,放温慢慢喝就好。
 
用生石膏米汤的注意事项

最后再提一提,使用这个方子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石膏要用生石膏,而非煅石膏,因为煅石膏性质是收敛的,可能收敛邪气加重病情;
2.生石膏寒凉,不可见到发热就使用,一定是要对证应用。
3.中病即止,不要过用。

征文

本栏目期待收到更多妈妈的来信,可以记录你曾经自己调理好过孩子或者自己的病症,或者通过喂养或者日常养护的方式给到孩子的帮助,或者分享食疗等小妙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