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人注意了!这里有2则治汗的高效验案。

 昆仑一剑400 2022-11-0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1033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哲学中医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
中医临床思维》

 导读 

这2则医案是从遍读范教授医案中精选的高效验案,为什么是精选?要从医案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出发...总之,没有辨证精确,没有对经典条文烂熟于心,没有对中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刻把握,就没有步步为营的策略,且能在短期获得如此的疗效!这些取效的关键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与大家分享!

病案一:

廖某,男,39岁,2008年12月20日初诊。

初诊  患者自诉自小双手汗出,每日大量汗出,甚怕与别人握手。自诉服遍中西药无效,观其以往中药处方皆麻黄根,浮小麦之类涩汗、敛汗之药。

症见:双手汗出,稀汗不热,腹胀腹泻,触按则胀感减轻,大便正常,小便稍浑浊。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考虑患者虽腹胀,但按压反而胀感减轻,故此属虚胀,结合患者手心大量汗出,而脾主四肢。故从脾虚卫弱着手。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自汗。
辨证:中气亏虚,津液失固。
治法:补中升清,益卫固津。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苍术10g
升麻5g    柴胡5g    当归10g  陈皮5g
炙甘草5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图片:黄芪)

二诊  2008年12月26日。患者诉服药后腹胀腹泻均减轻,但手汗出未见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虚卫弱,津液失固。
治法:补中升清,益卫固津。
处方仍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大黄芪、白术等补气的力度

方药:
黄芪100g  党参30g  白术30g  苍术10g
升麻5g      柴胡5g    当归20g  皮10g
甘草5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三诊  2008年1月3日。患者诉服药后腹胀、腹泻完全消失,手汗大减,小便清澈,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较前稍有力。效不更方。

方药:
黄芪150g  党参30g   白术45g   苍术10g
升麻5g      柴胡5g     当归20g    陈皮20g
炙甘草5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四诊  2008年1月9日。患者自诉服药后手汗在平时完全消失,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有力。嘱患者自服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

图片:白术
【按语】

自汗有虚实之分,虚证不外肺气不固或心血不足。肺主皮毛,肺气不固则表虚腠理不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心血不足则心血耗伤,心液不藏,汗液外泄固自汗。

因此,自汗的基本病机是气血不足。然而,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和肺为母子关系,土旺能生金,脾气旺则肺气足。脾能生血,心主血,脾旺则生血之源充足,则心血充盈。

正如《内经》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吴昆曾在《医方考》中曰:“脾胃肺之母,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一语切中补中益气可健脾固表的功效。

本案属脾虚气弱之证,手汗出、腹胀喜按、易腹泻皆乃脾气虚之表现,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腠不实,皮毛不固;气虚则津液失于统摄。故属气虚卫阳不固,营卫失和之证。

治疗时选补中益气汤补中健脾、益气固表,其中党参、黄芪大补脾肺,白术健脾燥湿,当归补血和营,合参芪以益气养血,陈皮行气和中,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甘草温和而健中,兼调和诸药之用。

该患者手汗甚重,然辨证关键在于“腹胀腹泻,触按时减轻”,结合舌脉可诊断患者属于气虚不固之汗出

临诊从补益中气着手,取得胀除泻止汗收之效,故而临诊时,触诊尤为重要。此法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然后世中医学者在临床中却常常忽略,鲜少用之,即使用之,亦很少从中医角度考虑问题,故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借此希望引起中医界之重视。

运用“动-定序贯”思维从错综复杂之动态变化的临床症状、体征中辨别此刻最主要的相对固定的主要症状特点,分析其中病机奥秘,辨证施治无往不利。

病案二:

杨某,男,17岁,2009年7月3日初诊。

初诊  患者自述近1年来很少出汗甚至无汗出。详细追问病史:患者于1年前的盛夏外出回家后,贪图凉爽,未等待汗落,便冲凉消暑,后又吹空调,第2天即觉全身僵硬不适,遂至当地医院就诊,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自此开始即使运动后也少见汗出,常常胸闷、气促、头晕、头痛,伴有咳嗽,心烦,恶风、颈项僵硬不适,便秘。舌暗淡,苔黄白相间,少津,脉弦紧。

查体:肌肉拘急,腹肌稍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

西医诊断:无汗症。
中医诊断:汗闭。
辨证:风寒束表。
治法:发散风寒,解肌疏筋。

方药:
麻 黄10g   桂 枝10g   白 芍15g  
羌 活10g   葱 白10g   生 姜  6g  
大 枣  6g   甘 草15g   杏 仁10g
葛 根(先煎)30g 

3剂,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嘱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诊  2009年7月7日。患者自诉药后心中烦躁,夜不能眠,仍有胸闷、气促、头晕、头痛,伴有咳嗽,心烦,恶风,颈项僵硬不适,便秘。舌暗淡,苔黄白相间,少津,脉弦。

考虑患者病机未变,病重药轻,药不胜敌,与“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相似,故加大用量以解除表邪

方药:
麻 黄15g   桂 枝15g   白 芍15g  
羌 活15g   葱 白15g   生 姜10g 
甘 草10g   杏 仁15g   大 枣10g
葛 根(先煎)45g

5剂,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

图片葛根)
三诊  2009年7月13日。患者诉药后30min左右全身汗畅,顿觉全身舒颈项觉舒展,少汗、心烦、胸闷改善明显。咳嗽、大便亦有所改善。嘱其原方继续服用3剂,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

四诊  2010年7月17日。患者面带喜色,告知药效显著,项强、少汗、心烦、咳嗽均消失,唯有大便不太畅顺。查舌暗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滑。

辨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阳兼润肠通腑。

方药:
熟附子(先煎30min)20g  甘草10g   
肉   桂(后)5g              干姜15g
砂   仁(捣碎,后下)10g  杏仁10g
葛   根30g

4剂,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

五诊  2010年7月25日。患者自诉服药后大便畅顺,1年之无汗症,短期取效,现在天热时,亦能有汗出,与常人无异。

查其形体偏胖,舌暗淡,苔薄白,脉弦滑,予上方去杏仁、葛根,加黄芪10g,白术10g健脾益气,嘱其常服,助阳益卫,增强体质。

【按语】

该患者无汗,颈项不适,恶风,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范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根据症状-核心病机-证素-治法-药串,考虑核心病机为肺失于宣发肃降,病位在肺,根据五行学说中五脏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肺金生肾水,可出现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病理状态。

《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结合经典专著,范教授用等量麻黄、桂枝宣肺解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经典理论中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合皮毛”,故出现无汗、便秘等情况,故用杏仁宣肺之余,润肠通便。

表证解,便秘仍在,考虑母病及子,肺气久而不宣,体内气的运行受阻,进而导致脾肾阳虚,阳虚而大肠传导功机不利,给予熟附子、肉桂温阳助营卫之气使有力而运,气行畅顺,肺主气的功能可如常发挥,以调节汗孔开合。层层进取,步步为营,充分体现了动定结合。有序连贯的辨治特色。

图片

思考与体会

关于本篇2则医案的学习,竹子认为有几个关键节点

如第1则医案中,早期当手汗症状没有改善,医者将黄芪用量从30g直线增加到100g,甚至用到150g。同时,白术用量也从15g用至30g,45g,虽然是守方,但因此两种药物的剂量调整,后期止汗效果奇佳,对于黄芪、白术等用量的把控,很值得思考

第2则医案中也很精彩,首先是从10余多个繁杂的症状中,医者精确提取主证为汗出少,且抓住主证详尽问诊,收集到易忽略的发病初始阶段情况。

另一方面,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推翻固定认知,如患者病程迁延1年仍判断为表证;出现药后烦躁,判断为病重药轻而非药物副作用。

总之,没有辨证精确,没有对经典条文烂熟于心,没有对中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刻把握,就没有步步为营、层层进取的策略,且能在短期获得如此的疗效!这些取效的关键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