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知识:“茶”字的来源

 北极熊788 2022-11-06 发布于浙江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期,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茶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荼”,并不是茶。开始以“茶”字明确地包含有“茶”字意义的,是《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公元2世纪,东汉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述:“荼,苦荼也。”宋代徐铉等在该书注中述“此即今之茶字”。

文章图片1

自秦汉以来,茶由西南地区传播于内陆汉民族居住地区,因味苦,发音近似“荼”,“荼”被用来表达“茶”这种药物和饮品,由于历史的沿承,“荼”的字音与字义并不止一个,其用来表述“茶”,以及后来“茶”字脱胎于它,是受了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而陆羽在《茶经》注中说“茶”字的出处来源于《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新旧文字交替之际,正逢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动乱时期,“茶”字确定与传播必定不顺利。因而,陆羽在《茶经》中将茶的形、音、义三者确定、统一,使其能广泛流传开来,不能不说是他对茶学的一大贡献。

我国幅员辽阔,自中唐“茶”字被普遍采用之后,因区域、方言各异,茶字读音差别很大。例如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有“cha”、“chai”、“zhou”等音;福建省福州地区发音为“ta”,厦门地区为“te”;广东省广州地区发音是“cha”,汕头附近发音近似于厦门的“te(tay)”。各民族地区“茶”字的发音差别更大,如瑶族叫“已呼”,苗族叫“忌呼”,贵州南部苗族叫“chuta”,傣族叫“la”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