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璀璨怀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郑王词曲

 滄州僕臣 2022-11-06 发布于四川

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

今天

【璀璨怀川】

即将带领大家了解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

沁阳市——郑王词曲

朱载堉一生著作颇丰,其研究范围涉及乐律学、数学、天文历法、物理、计量、音乐、舞蹈、文学、哲学等十几个领域,其研究成就达到了明代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的顶峰。他的最伟大贡献是创制了十二平均律,开世界乐律学之先河,被国际律学界尊为乐律圣人。

朱载堉虽贵为王子,却辞爵让位,在覃怀大地采民声、听民怨、解民苦、医民疾,将劳动人民对艰辛生活的唉叹、隐士僧侣对世道人生的大彻大悟、酒鬼赌徒对虚度人生的忏悔等大实话,都记录在册,经提炼升华,用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理解的方言俚语编成歌词,配成曲谱,在其改组的同乐会、金鼓会、民间响器班及社鼓队中亲自教习传唱,逐渐传遍怀川城乡。由于朱载育世袭郑王,怀府百姓便将他作的词曲称为“郑王词曲”。

《郑王词曲》由《郑王词分类汇编》和《郑王曲(工尺谱)》两部分组成。其词版本较多,最早见到的版本是清道光元年覃怀人汝田本的《郑王词》,它是在传抄本的基础上校勘选注成册。民国十七年(1918年),孟州白永仁披览旧本数册,检校分类,编汇成书,名曰《郑王词分类汇编》,亦称《醒世词》、《痴僧录》等。全书共收朱载堉诗词、文赋、格言、歌词、长短句等凡152首,约3.5万字。内容包括述怀、劝勉、禁戒、策励、感慨、戏谑等十个类别。《醒世词》针对社会时弊,结合民生国计,并广纳名贤掌故,悉心推敲提炼,终成警世喻人之词且理真平实,易诵易传,故使妇孺尽可闻言心通,颇具教化之功。《郑王曲(工尺谱)》原在朱载堉改组的同乐会、金鼓会、民间器乐班和社鼓队中传抄,共收曲牌89个,戏曲曲牌、诗词曲牌及宫调、散曲、时调、器乐曲等曲牌根据郑王词需要尽收谱中,类别极为丰富。《郑王曲》集古创新、雅俗共赏,便于在民间传唱,其在音学、字体、宫音位置、唱法等方面与唐人大曲谱、宋代俗字谱及通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中国声学研究所研究员萧兴华认为:“朱氏工尺谱谱写方法与节拍符号如板眼、调音的表示极为罕见,比较难释为简谱,可能与他十二平均律的记谱方法有关。”《郑王曲》的专门演奏乐器为朱载堉独门打造的锡管子,吹奏起来浑厚悠长,音域宽广,能够充分体现郑王词曲的感染力量。

郑王词曲自乐乐人,自醒醒世,民间传唱四百多年而不衰,其词曲精神已深入民心,其实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保护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2007年2月,“郑王词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下期有哪些精彩内容呢?

大家敬请期待~

主编:张邦宽

编辑:崔 嫄校审: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